当前位置:主页>汇客杂谈>

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家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2-17 点击次数:


注:本文是随手写成,对于一些重要的数据或历史事实,并未特意检查。假如需要援引文中的某些精确资料,最好还请查找原始数据,以免为作者之疏漏所害。
  
  序言
  
  金融家这个名词,现在似乎已经过时了。准确的说,这个时代很少有人想成为真正的金融家。我们都说:“我想成为投资银行家。”“我想成为证券分析师。”“我想成为商业银行家。”或者“我想成为基金经理人。”但是,我们并没有把金融作为一项终身的职业来考虑。每一百个投身金融界的年轻人当中,恐怕只有不到十个愿意在金融界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
  
  究竟,金融是一项枯燥、复杂、工作压力极大的职业。除了较高的薪酬,金融界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年轻人的优点。对于想在商业界施展拳脚的人们来说,金融只是一块敲门砖,等到积累了足够的原始资本和人际资源,这块砖头就可以扔掉。这种想法非常有道理。
  
  但是在五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金融界并不像现在这样浮躁。那时候,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想用金融做自己职业生涯的敲门砖。在那个时代,投资银行家和证券分析师的工资远远没有今天这样高,商业银行家完全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基金经理人则经常被人忽视。但是,那个时代才是金融界真正的黄金时代。
  
  CNBC的王牌财经记者戴维-法柏曾经不止一次对观众说,他非常怀念1980年以前的金融界(虽然他自己是在1980年以后才接触金融界的),那时大家的心好象都是透明的,每个人都把金融当做一项事业。那个时代的证券分析师在偏远郊区的平房里办公,投资银行家和平民百姓一起坐经济舱周游世界,商业银行家非常和蔼可亲,基金经理人则谦虚谨慎。总之,那个时代的金融界属于金融家。那个时代的每一个金融从业人员都想把整个职业生涯贡献给金融。
  
  1986年,高盛公司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二流投资银行,但它的合伙人绝大多数都在这家公司连续工作了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同样是在这一年,北卡罗莱纳国民银行连美国前20名商业银行的名单都排不进,但它的大部分中高层职员都在这里度过了整个职业生涯。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金融家的理想。
  
  今天,高盛已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到了200名以内,北卡罗莱纳国民银行已经兼并了美洲银行。但是今天,想在这些公司里找到一个愿意连续工作三十年的专业人士,并不是一件很轻易的事情。大多数人都已经认可了金融是一块敲门砖的说法。
  
  金融本身的美已经被忽略了。为缺乏资金的人有效地募集资金,为拥有资金的人有效地治理资金,这两项伟大的工作比政治家或军事家的工作美妙得多,也有意义得多。但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金融从业人员实际上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工作有多么美妙。金融家与金融从业人员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是把金融作为一项终身的事业,后者则把金融作为扬名立万的台阶。尽管如此,金融界仍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地方。因为商业世界的其他领域的价值,都赶不上金融界的价值。在这个时代,所有行业都存在严重的浮躁情绪。不仅是没有金融家,事实上也没有企业家。每一件事情都是另一件事情的敲门砖,没有一件事情被严厉认真地对待。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假如那个时代的金融家生在今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能根本不会投身金融界。但是我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任何时代都能成为伟大的银行家,伟大的分析师或者伟大的基金经理人。不为别的,只为他们心胸中对金融事业的无限热爱与眷恋。
  
  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在任何事业中取得持续成功的动力,没有别的,只有一条——对事业的爱。爱无止境。
  
  历史可能永远无法教我们学会任何东西,但是历史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我们这个乏味的时代和过去的伟大时代相比,究竟堕落了多少。


 1J·皮尔庞特·摩根
  
  J·皮尔庞特·摩根的名字的缩写是J.P.Morgan。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家伟大的商业银行(JPMorgan),他的父亲的名字命名了一家伟大的商人银行(MorganGrenfeld),他的儿子的名字则命名了一家伟大的投资银行(MorganStanley)。假如没有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J.P.摩根的名字本来应该一统金融界。那时,摩根本人已经逝世很久了。现在,连他的子孙后代都已经从金融界销声匿迹了。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记得,摩根在美国内战时期不过是一个倒卖棉花和军火的投机商。当时,戈德曼(Goldman)、所罗门兄弟(SalomonBrothers)和亨利·雷曼(Lehman)都在做类似的小生意。年轻时的摩根是一位渺小的人物,但更多的人只记得他年老的时候,在他去世前5年,以大无畏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拯救美国经济时的场面。1907年,他坐在华尔街风暴中心的会议桌前,用残存无几的精力下达一道又一道命令。没有联储的时代,他就是联储;总统去度假的时候,他主动代行总统的职责;纽约股票交易所陷入灭顶之灾的时候,假如没有他,就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我很想知道,在1907年秋天的那几天(准确地说是那几十个小时),当摩根独自一人把握美国金融命脉的时候,他究竟在想些什么。所有的银行家都诚惶诚恐地站在他四周,等待他发号施令,然而他跟他们一样,事实上只是一个普通的银行家。他手中既没有无穷的国家资源,又没有神奇的点金术。假如他的意志稍有松懈,这个国家或许会灭亡。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数以万计的丧失了一生积蓄的投资者在街头痛哭失声,成群的银行家正在考虑应该以什么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投资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关上大门,所有的援助都远在几千几万里之外。更要命的是,这个国家居然连中心银行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是站在风暴的中心,已经足以令人精神崩溃。而摩根不仅站着,而且站的很稳。由于风暴一直无法摧毁摩根的钢铁意志,所以风暴就这样结束了。大家都得救了。
  
  5年以后,这位伟大的摩根却因为金融垄断罪名,遭到美国联邦政府特派员的讯问。这个场景应该被永远地铭记下来。联邦政府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事实上,摩根的确有操纵金融市场牟取私利的行为,这种事情在华尔街几乎人人皆知。但是,摩根本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既然他曾经拯救整个美国,政府总不可能对这些小事斤斤计较。不过,联邦政府的想法并不一样。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只知道联邦政府预备拿摩根开刀。
  
  政府特派员一再想从摩根口中撬出操纵市场和金融欺诈的罪证。这种罪证或许的确存在,但是摩根一直守口如瓶。最后,政府特派员问了一个非常幼稚地问题——他们问摩根,当他决定把钱借出去的时候,是什么在促使他做出决定?或者说,在贷款的过程中,他最看重的是什么?
  
  摩根回答:“我决不会把钱借给一个我不信任的人。要知道,归根结底,我投资的不是产业,而是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耗尽了一切精力。摩根究竟对金融市场施加过多大的操纵或欺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美国政府事实上杀死了摩根。这个油尽灯枯的老人很快离开了祖国,并死在了意大利。
  
  在这里,必须纠正世俗对摩根的一个长期存在的偏见——他们都认为摩根是金融界的皇帝,也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摩根死的时候,只留下了8000万美元的遗产。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留下的财富价值10亿美元,而钢铁大王卡内基在捐献大部分家产之后,仍然保留了大约1亿美元。怪不得卡内基要感叹,这位金融天才不是一位非凡富有的人。8000万美元是远远不足以衡量摩根对金融界的贡献的。
  
  后来,摩根留下的天才的象征——J.P.摩根银行被美国政府强行拆散了,只因为政府必须寻找一个替罪羊,为1929年的大股灾负责。既然整个国家的投资者都丧失了终身的积蓄,那么J.P.摩根当然没有理由逍遥法外。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假如摩根还活着,大股灾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或者将以一种比较暖和的方式发生,不至于酿成蔓延数十年的惨剧。政府把一切责任都推在金融家头上,但它并不明白,金融灾难的原因不是因为金融家太多了,而是因为合格的金融家太少了。




2本杰明·格雷厄姆
  
  本杰明·格雷厄姆于1894年出生于一个在商业经营和金融投资上都完全失败的英国商人家庭。这个可怜的孩子9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这直接导致了格雷厄姆家族经营的陶瓷生意的破产;13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不仅在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上亏掉了所有积蓄,而且欠下了巨额保证金。但是,这一切苦难都不足以把本杰明·格雷厄姆扔进终身贫困的深渊。他依靠自己打工赚的钱,艰难地读完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学位──在任何一个时代,这都意味着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和一条无比光明的职业生涯。
  
  家庭的贫困完全改变了格雷厄姆的一生。事实上,格雷厄姆的所有朋友都认为他适合搞学术,因为他极其热衷于学习,擅长写作,而且对数学极为精通。在20世纪初叶,大部分金融家都不怎么懂数学,甚至连一些简单的财务比例都算不清楚。那个时代的金融家热衷于谈论模糊的“消息”和“期望”,而不是明确的数据和事实。格雷厄姆从年轻的时候起,就非常痛恨这种模糊的投资理念,尤其是不经过大脑分析、只凭热血冲动的盲目乐观的投资理念,因为他的母亲正是因为盲目乐观而变得一贫如洗。每一个经济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会想到职业成功、一夜暴富和聚光灯下的生活,但是在格雷厄姆心目中,最重要的恐怕不是争取变得富有,而是争取避免自己的家族过去一再蒙受的苦难──投资失败和破产。
  
  所以,格雷厄姆终其一生都是非常谨慎的防御型投资者,他所创造的“价值投资”理念与其说是为了争取投资收益,还不如说是为了尽可能地回避投资风险。他喜欢数字,喜欢具体的财务报表,喜欢被历史检验过的规律;总之,他喜欢一切现实的和可靠的东西,也喜欢揭露隐藏在表象背后的事实。这种性格似乎更适合做一个金融学教授,而不是一个股票分析师。事实上,格雷厄姆本人一直渴望在大学教书,但是由于家庭实在缺钱,他只能选择在喧嚣浮躁的华尔街找一份工作。结果,这个喜欢数学的年轻人彻底改变了华尔街,并在若干年之后被华尔街的新一代基金经理们敬畏地称为“华尔街教父”和“最伟大的投资者”。
  
  (附带说一句,格雷厄姆绝不是唯一一个由于缺钱而“被迫”投身于金融事业的伟大金融家。最近一个闻名的例子是乔治·索罗斯,这个匈牙利犹太人本来想做一位科学哲学家,却因为家庭无钱供养,被迫做了一位交易员。接下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类似的例子。)
  
  1914年,当格雷厄姆开始从事证券行业时,这个行业事实上只有一种成型的理论,即道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股票市场的波动是有规律的,由“大趋势”“小趋势”和“微小趋势”构成,每一个“大趋势”又是一个更大趋势的组成部分,由此变化不止。道氏理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技术分析理论,完全不考虑某一家特定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而且,道氏理论不是专门为股票设计的,它一开始是用来猜测经济形势的,此后又被广泛应用于债券、商品等行情分析。股票被认为是一种低等级的债券,不是保守型投资者的选择。虽然所有上市公司都已经开始公布年度报告,但是很少有投资者真正按照年度报告中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
  
  1910-1920年代的年度财务报告和今天的财务报告有着本质的不同:格式非常不规范,模糊的空间太大,公司经常设法隐瞒利润以逃避税务;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财务报告无法体现复杂的控股关系,也无法对公司的投资进行准确的估价。在职业生涯初期,格雷厄姆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财务报告分析上,不断发现着被低估的资产或被隐瞒的利润,这些公司都是很好的投资对象。在华尔街混迹十多年之后,格雷厄姆已经名声大噪,并成立了自己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这家投资公司存在长达30年,贯穿了格雷厄姆的大半个职业生涯,并取得了17%的平均年度收益率;在今天看来,这个数字似乎不算惊人,但其中包括了1929-1933年的大股灾──格雷厄姆在这次股灾中损失惨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错过了1934年的反弹。对他来说,大股灾意味着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作为一个如此小心谨慎、专注于防御型投资策略的投资者,为什么竟然还是无法避免损失?
  
  经济危机尚未结束,格雷厄姆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讲授证券分析课程,这门课程一直持续开设到他的晚年。他在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教科书中首先提出了日后被称为“价值投资”的投资思想:首先,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有很强的投机色彩(格雷厄姆把股票市场形容为一个喜怒无常的“市场先生”),但是长期看来必将回归“基本价值”(即公司资产和营利能力的实际价值),谨慎的投资者不应该追随短期价格波动,而应该集中精力寻找价格低于基本价值的股票;其次,为了保证投资安全,最值得青睐的股票是那些被严重低估的股票,即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基本价值的股票,这些股票能提供足够的“安全边际”。“市场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搀
  杂物,它的表□{时常是错误的,而投资的秘诀就在于当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等待市场对其错误的纠正。”这句名言成为了价值投资者的最终理论基础。
  
  1949年,在美国又一次大牛市行情的前夕,早已功成名就的格雷厄姆出版了又一本重要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与《证券分析》不同,《聪明的投资者》没有讨论具体的定价方法,也没有纠缠于复杂的财务报表分析,而是用大部分篇幅讨论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投资是建立在敏锐与数量分析的基础上,而投机则是建立在突发的念头或是臆测之上……投资者寻求合理的价格购买股票,而投机者试图在股价的涨跌中获利。”在美国股市每年涨幅超过10%的年代,格雷厄姆仍然建议投资者满足于3.5%的年收益率,在事后看来,这或许过于保守。事实上,华尔街教父本人对华尔街已经感到厌烦了,既然他已经拥有了金融家所能拥有的一切──金钱,名声,荣誉以及属于自己的学术理论,继续留在华尔街又有什么意义呢?
  
  1956年,在华尔街混迹长达42年的格雷厄姆终于退出了金融界。从此,他完全专注于金融教学和研究,并不断发表他对市场的看法。就在这一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投资生涯。这个学生从六年前开始聆听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课程,曾经得到这门课程的历史最高分,此后又帮助格雷厄姆做了许多投资分析工作。后世将称这个学生为“股神”和“奥马哈的圣人”。他的名字叫做沃伦·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