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汇客杂谈>

证伪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2-17 点击次数:


  拿破仑行军时,有一人走在队列前边。元帅把他叫住:“你是干什么的?”那人不兴奋:“我是上帝”。拿破仑说:“你不是,不过你想当上帝;哦!你是学者。给我入列!请走在驴子与士兵中间。”
  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长期以来似是而非的神话。
  
  伪信息长期存在,它比谣言隐藏的更巧妙。
  人类的传说象一条大河,一头接远古,一边是未来,神话和预言都顺着这两个方向发展,沿的路径却是两条线,一头是源头,一边是入海口。传闻的生成可能植根于人类的灵魂深处,人类的忧患是共同的,一个是远古的恐龙、野人,一个是UFO和外星人。恐龙、野人、水怪和外星人,它包含了人类对自身焦虑与惧怕。一些永恒的主题引起人们长期关注。生死交给了宗教,爱情交给文学,生存与发展交给了经济,那些似是而非的传闻,围绕着过去与未来的学问,则交给了“类科学”和神秘主义,它的好处是不用动脑子,比谣言更难清除。人类在不断地假设和幻想,长此争论不休,人类的忧患是共同的,人们相信一代一代的传闻,人人都想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人人都对未证实消息抱有极大爱好,人们获得信息优势后总是很自得:我知道了!
  原始人、现代人都需要神话、幻想来维糸精神。为了加强爱好和信心,神话本身有夸张的成份。虚假信息产生源于人类的天性,人类需要一些虚幻的东西来达到欣赏的目的,因为真假参半的东西才最大的激发了人类的爱好----人们用真实素材制造了很多不真实的东西,以文学、剧本和电影来虚拟真实,人们需要用别人的爱情、痛苦和经历代来替自已去冒险。考古、刑侦、猜测都是扩大背景信息,极力推出结果信息。沿的路径却是两条线,一头是源头,一边是入海口。
  
  “小道消息”grapeline一词本意葡萄藤,源于美南北战争的电报线。在电话线刚刚出现时,有人将其视为“魔鬼的声音”,架线工人甚至被杀。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就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葡萄藤。民间传说的鬼神和“地下宝藏”一样久远----小道消息是一种原始的通讯工具,而通讯的原则在于相互作用。它不仅传播一种信息,也在传播一种情绪,显示一下时代征兆。民谣,反映了一种社会情绪,代表着一种社会舆论,是一种民间意识形态,一种政治的表态。仅限于从文学角度去解释,我们将很难对时下的民谣有一个清醒的熟悉。倘若我们从历史、文化、政治的维度加以分析,才能深刻地理解民谣传播现象和民情的实质。
  小道消息之所以不胫而走,因为有人相信它是真的,或有人希望它是真的。小市民喜欢听熟人的丑闻,巫婆、神汉传播的流言。为什麽那些不堪一击的谣言,并没随科学发展而消亡,反而披着现代化的外衣复活了。有些谣言每隔几年就流传一遍,它反复出现,已经成了民间传闻的一个组成部分,文明的传承是为了总结经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真假参半。每隔一段时期,相同的谣传就重复流行一次,就象历史上大流行的瘟疫,只是病毒不断变异。每次都有新内容和新种群参加,有些非凡地区每隔几年相同的神话就要闹腾一遍。伪问题长盛不衰,恐龙复活,野人出没,水怪、UFO和外星人,支撑的核心,那就是爱好。只要引起爱好,谣言就会不胫而走。有人说:神秘主义和谣言和是让人不动脑子的最简单的一种办法。在流言的轮回中,我们的内心精神是丰富了,还是更显空灵。
  都市酒吧、饭店、院外会议和私人聚会都是都市传闻的滋生地,小道消息是在寻找大众的兴奋点,要让大家感爱好。真真假假的传闻象随机调查一样在寻求民意和反应,最客观的事实人们会不以为然,最荒诞的传闻人们反信以为真。我们对现代传播很有研究,对都市传闻的认知程度却很低。传闻不是人们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它往往是与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相关,都市传闻总是力图诠译或隐喻一些公众人物或重大事件,一当政治经济波动加剧时,心理压力过大时,通过口传心授,经人统计小道消息是以25次方的几何级数传播放大,一个人会对25个熟人、朋友、邻居来讲他听到的传闻。它的传播速度不亚于现代声光电,它的破坏力是不言而喻的。
  信息选择、信息识别,最重要的是核心是证伪。包括文字、语言、图象。信息表达方式以以文字、语音、图象分别出现时,文字给人的想象空间最大,语音其次,图象本身即是空间艺术,给人留下思维空间很小,工程图纸干粹就严丝合缝,路标路牌就是指示性信号:停车、危险!当所谓声画同步的合成信息出现,就象看电影、看电视,人们只是被动接受,还能得到一种持续满足感。电视恰恰是洗脑的最好工具。电视这一大工业登峰造极的产品,是传播的利器。在数字技术,电脑合成下,好莱坞已完全能达到以假乱真,“真实再现”任何场景,证伪技术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伪信息长期存在,它比谣言隐藏的更巧妙,你只能理解真实的事物,假如事物本身是虚假的,你理解研究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为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而争论谍谍不休,而大动干戈,不是很蠢吗?这就是伪问题。
  人们很少对新闻提出疑问,先假定它是合法的、至少是重要的。人们很少对专家权威提出置疑,先假定它是正确的,真正的研究人员,如不是故作姿态的话,他们碰到的99%都是失败和痛苦。你分不清专家的职业偏见,还是功利倾向。“善意的谎言”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可能就是医生的谎言,医生据实相告,病人会吓个半死,病人、家属也知道这一点。连医生都说没治了,看来是真是没治了。这就应了“假做真时真亦假”那句话,就是经济学的“理性预期”。
  在均衡状态下,真的假的各半,很难搞清楚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动机分析,就是诛心。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社会效果不太轻易说清楚,而动机好说。所以想要将一个人骂倒,就说他的目的不纯。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日常生活中谈论人物,比诛心更厉害的,就是分析利益关系。拿日元还是拿美元,是爱国还是卖国。当道德判定靠不住时,只好靠功利判定。一切社会问题的学理性分析最终要表达社会功利价值。CIA、FBI、兰德的核心技术,一是内容分析,二就是比较分析。可内容分析再深刻也不及田野调查,不论科考、刑侦、还是新闻,一手材料都是无比重要的。二手资料的大量出现,就需要专业信息的分析机构和专业信息分析家,了解符号糸统,了解信息源,识别证伪。搜索对方或敌手的专家平台,可谓一条捷径。
  谣言是一种古老兵器,假信息是一种以假乱真的工具,它和冷兵器、热兵器功能不一样,它的功能在于软杀伤。现代的冷战、心战、信息战都不新鲜,古代就用过,它打击目标是围绕着软件糸统:识别力、注重力判定力、信心和决策来展开的。
  

 就科学方法而言,有证实和证伪的不同。当有了科学假设之后,证实和证伪两种方
  法都可以证实假设,但证实更轻易混杂研究者的主观愿望,而证伪却轻易排除主观意
  愿。如我们认为某命题是真的,我们却想方设法证实它是假的,假如证实不了它是假的
  ,这个命题就是真的。这就是证伪法,也叫逼真法。闻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这
  种证伪法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排除主观倾向、逼近真理的重要方法。然而
  ,证实方法是一些学者多年来常用的方法,并形成了传统思维方式,他们极不习惯于证
  伪方法,甚至排斥别人对自己科研成果的证伪。科学之所以严谨逼真,正是因为接受不
  同的批评,经过不断的修正,最后获得学术界公认的成就。证伪和批评是保证学术严谨
  的重要手段,是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重要体现。
  


证伪主义
  falsificationism
  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假如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确有差异,假如我们要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假说都必须能够被“证伪”,那么,它们之间“证伪”的特点是不同的。
  
  首先,社会科学不大轻易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说的可靠性。要拿社会做实验,就必须摆布人,就会影响到人的利益。要一些人组成一个实验结构,可能要对这些实验对象支付报酬,而这个报酬行为本身也破坏了实验的条件,实验结果也就不可靠了。现在有了所谓“实验经济学”,可以用来研究十分微观的问题,但大量的经济学结论还是很难用实验的办法来证实的。社会科学经常要用历史来检验结论,这个过程很长,历史资料的取舍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常造成争议,远不如自然科学那样轻易统一意见。社会科学家要注重一些非凡的历史事变的比较,例如,SARS在不同国家出现,但流行的后果很不相同;再例如法西斯在二战前出现在许多国家,但后果也不一样。这些事变,可以被看作一种不花钱的“实验”。但这种实验还是和自然科学的实验很不一样。
  
  第二,社会科学不轻易制造出一个由人控制的系统,来证实一种假说的正确性。社会领域中最简单的系统,也比自然活动复杂。工程人员可以制造一台汽车,并可以使之处于人的良好控制之下,但社会领域做不到这一点。一旦到了复杂的领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就难分伯仲了。例如在气象研究和天体研究领域,自然科学也不轻易造出一个可控制的系统来证实一种假说的正确性,只能采取先验的办法来证实理论。
  
  第三,在提出假说时,自然科学有可能尽量做出抽象,但社会科学比较困难。社会科学对人的最高度的抽象是“经济人”,它假定人的行为是效用最大化,并且通过人自己的理性满足这种最大化。但这样的抽象经常遭受批评,批评者似乎可以找到不少并不按照“经济人”原则行事的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把理论上的抽象转化为工程参数,但社会科学无法做到这一点。
  
  在我看来,人们之所以对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产生怀疑,还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在猜测方面,社会科学家做得似乎不比自然科学家好。天体研究者能猜测天象变化,但经济学家要猜测经济发展很难,尤其要确切猜测就更难。这次闹SASR,有不少人猜测它的影响,其中有人说它对北京市的经济不会有什么重要影响,现在看来就不对。前不久,有位学者还说美国打伊拉克是为了打击“欧元”,因为美国不愿意看到美元对欧元贬值,结果,就这几天的报道说,美国总统刻意要让美元贬值。类似这样的“猜测”的确让人看了发笑。这种可笑的猜测举不胜举。但是,若在那些不可控的自然领域,自然科学家做得也不是很漂亮。例如,气象学家对气象的预告经常为人所诟病,地震的猜测也做得不好。总体上看,社会领域的事情更加复杂,猜测很困难。
  
  第二,社会科学的结论经常与人的利益相关,而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也经常难以做到不偏不倚,所以给人感觉很不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有的人文学者的确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放弃学术立场。但是,这些人的行为与科学无关。令人遗憾的地方在于,利益代言人的“结论”经常与学者的独立的结论难以区分,这就给一些“江湖术”大行其道创造了方便,但对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不过,仔细观察一下,还是有许多保持独立立场的学者在坚守科学立场,尽管他们的日子有时候不好过。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一些丑陋的事情,例如原苏联的生物学家李森科,就是一个坏的典型。
  
  第三,社会科学比起自然科学,有更多的门户之见,这也让人们对它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假如同一研究题目产生几种研究结论,又说不清哪一种是比较正确的,那么,这种研究就让人生疑了。例如,现代国家的政府放弃货币发行权会怎么样,不同的经济学家说法是不一样的,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肯检验这些说法,这是一个小分歧。还有更大的分歧,例如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也是多年论战,莫衷一是。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之间也有很大的门户之见,经济学近几十年装备了新的“武器”,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大大拓展了,引起其他学科的不满。总之,社会科学领域比自然科学领域要热闹得多。
  
  总体上看,科学在发展,社会科学也在不断进步,随着研究环境的改善,人们不会再轻易否定社会科学的重要价值。
  


波普的证伪原则与试错法
  陈成斌(香港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波普(KarlRaimundPopper)是二十世纪英美哲学界其中一位闻名的
  哲学家。尽管有些人以为他和逻辑实证论者很接近﹐但他的思想其实是与逻辑实证论者有着
  南辕北辙的分别。波普的哲学研究范围包括科学哲学﹑政治哲学和形而上学等﹐而他在科学
  哲学中发展出来的证伪原则和试错法则是他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换言之﹐若我们能对他的
  证伪原则和试错法有一概括熟悉﹐则可以此为主线贯通波普全部的哲学思想。
  
  波普以为﹐要判定一个理论(Theory)是否科学理论﹐重点并不在它能被证实
  (verifiable)﹐而是在于它能被证伪(falsifiable)。科学命题一般都是全称命题。比方
  说﹐现有一命题「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波普认为﹐这是一科学命题的理由不在于它能被
  证实-事实上﹐不论我们找来多少只乌鸦都不能证实这命题。相反﹐只要我们找来一只非黑
  色的乌鸦便能证伪这命题。因此﹐波普认为科学命题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
  
  在此我们要非凡留意以下两点﹕
  
  (一)﹕波普认为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被证伪的能力(falsifiability)﹐但这并不是
  说所有的科学命题都是假的(false)。若我们已知一命题为假﹐则我们会将之摒弃不用﹐只
  是科学命题必须可能为假﹐不可能为假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波普便曾以为弗罗伊德的
  精神分析法﹑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创造论和进化论等都不是科学理论(他后期否定了进化
  论非科学理论之说)。
  
  (二)﹕波普认为不同理论的被证伪能力可以有程度上之差异。有些人会因此将之与用概
  率(probability)来解释「证实」相混淆。事实上﹐证伪原则是和表达真实性的概率相反
  。换言之﹐一理论的可被证伪性越高﹐其之真实性概率便越低。波普以为﹐一理论的内容越
  复杂﹐其可被证伪之可能便越高﹐并且其可能为真实之概率便相应减低。例如说﹐今有以下
  两个理论﹕(1)地球是椭圆形的。(2)地球是椭圆形﹐且其运行之轨道也是椭圆。明显地﹐
  (2)比(1)有更多的内容﹐而且较大可能被证伪。
  
  从上述的说明看来﹐我们不难发现波普是如何反对归纳法在科学上的应用。以往﹐休谟
  曾对归纳法作出批判﹐认为人在经验这基础上使用归纳法并不能获得知识。一些哲学家(例
  如﹕卡纳普R.Carnap)便曾利用概率来重新诠释归纳法﹐希望能使归纳法得到合理的基础
  。他们认为﹐使用归纳法能让科学家找到具有高真实性概率的理论。波普依据证伪原则反驳
  以上这个说法。他认为﹐科学的理论往往是大胆的假设﹐它们的真实性在概率上应该很低。
  事实上﹐内容越多的理论其真实性概率便越低。假如要用真实性概率作为归纳逻辑来衡量科
  学理论﹐则必会导致要求理论内容越贫乏越好的情况。比方说﹐重言句(Tatulogy)的真实
  性概率为一﹐又不能被证伪﹐但却没有经验内容。因此波普认为以真实性概率为基础的归纳
  法并不符合科学事实。  波普既以为归纳法不可行﹐他便反之相信科学应建基于演绎推
  理﹐其方法则是「试错法」。试错法是在证伪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其方法是首先提出一理论
  假设(Hypothesis,现在这里简称为H)﹐然后再看我们能否找出其意函的证据(Evidence,
  现在这里简称为E)的反例﹐以作出证伪。这是「否定后件推理」(ModusTollens)的逻辑
  ﹐亦即﹕
  
  H-->E
  ~E
  -----------------
  ~H
  
  当我们得到~H后﹐便再提出另一更符合事实的论证﹐然后重复使用试错法。可以说﹐
  试错法是没有休止的。基于波普的证伪原则﹐科学理论永不能被证实﹐我们只能将「不好」
  的理论除去﹐留下较好的假说﹐但永不能言那一理论为最后的事实。总括而是言﹐我们只能
  找出「假」的理论﹐但不能有「真」的理论。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试错法也
  就是这样的一种建基于演绎逻辑和证伪原则之上的方法。
  
  尽管波普的理论有其独特之处﹐但内里的问题实也有不少。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首先
  ﹐证伪原则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科学。有些时候﹐当科学家发现证据与假设不符时﹐他们会加
  入「辅助性假说」(AuxiliaryAssumption﹐今简称为A)而非实时否定该理论。例如﹐以
  往天文学家的观察发现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与牛顿定理所计算出来的结果不同。但人们并不会
  实时否定牛顿定理。反之﹐英国的亚当斯(J.C.Adams)和法国的勒维里叶(Leverier)提
  出辅助性假说﹐认为牛顿定理没有错﹐并猜测只是天王星外太阳系内尚有一颗行星﹐因而影
  响了天王星的轨道。最后﹐结果证实他们猜对了﹐而那颗行星我们今天称之为海王星。这例
  子说明了有时科学理论是需要辅助性假说而不是证伪原则。事实上﹐辅助性假说亦令试错法
  出现一个难题。若科学是一些理论和辅助性假说一起以推测结果﹐则我们必须先确定辅助性
  假说然后才可证伪任何理论﹐其逻辑形式为﹕
  
  (H&A)-->E
  ~E
  A
  --------------------
  ~H
  
  可是﹐根据证伪原则﹐我们是不能证实任何科学理论﹐也就是说﹐包括辅助性假说都不
  能被证实。因此﹐证伪原则和试错法便在这里出现冲突。
  
 证伪原则的另一缺陷是只适用于全称命题而不能用于单称命题(Existential
  Statement)。比方说﹐我们只要找来一只非黑色的乌鸦便能证实「有些乌鸦不是黑色的」﹔
  但不论我们找来多少只黑色的乌鸦﹐我们也不能证伪这命题。其实这是逻辑上的一个特性。
  「有些乌鸦不是黑色的」是「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的否定句。也就是说﹐从这两句的逻辑
  关系看来﹐当一些证据能证伪一些假设的同时﹐它们也可以证实另外一些假设。
  
  波普的理论本质上是属于二十世纪英美分析哲学和经验主义下的产品。可是﹐波普的思
  想除了一样是以经验和逻辑为基础外﹐他和与之「同源」的逻辑实证论有着各样的不同。除
  了上文所言的证伪与证实之分别﹐波普的理论还予人一种科学不能说明世界为何的感觉﹐因
  为科学既只能被证伪而非证实﹐则我们现有的科学只能算是大约﹐即使有实用的功效也没有
  发现真实的能力。比较而言﹐波普的科学观在这一点上倒是近似如孔恩(Kuhn)的科学历史
  主义多于逻辑实证论了。
  
  其实﹐不论从理论内容或出现时间上﹐波普都是介乎于逻辑实证论和科学历史主义之间
  的人物﹐是否「承先启后」则有待考证。也由于他和两者之间还是有着种种的不同﹐因此来
  自这两派的批评是可以预见的。波普的证伪原则不单出现在科学哲学﹐而且也用于政治哲学
  和其它哲学范畴。无可否认﹐虽然他的理论有很大的创造性﹐但同时也有着不少问题﹐因
  此最终他的理论只能是逻辑实证论和科学历史主义以外的第三种选择﹐而不是科学哲学的主
  流。无论如何﹐面对这么一个富创造性的哲学家和哲学理论﹐我们仍是能由此得出不少启发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