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基本分析>

闲聊外汇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2-17 点击次数:


谈汇率就不能不谈外汇政策﹐须知外汇政策决定汇率。

世界上的外汇政策有很多种﹐决定本国外汇政策是本国的主权之一。关于人民币的汇率﹐中国对外讲是外汇政策改革的一部分﹐美国希望中国彻底实行浮动汇率制﹐而人民币的昇值或贬值﹐只是外汇改革的一小部分。

许多人认为浮动汇率制是最优越的汇率制度﹐而在下看来﹐适合中国经济现状的汇率制度才是最优秀的汇率制度﹐而浮动汇率制度并不适合中国经济的现状。在下尝试在本文之中介绍世界比较普遍的几种汇率制度﹐并分析其特点﹐着重分析各种制度的弱点﹐争取让大家对各种汇率制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首先是大名鼎鼎的浮动汇率。顾名思义﹐浮动汇率必然伴随资本市场开放﹐由市场供需决定汇率﹐汇率处于浮动的状态﹐忽高忽低。理论上讲这种汇率最能反映本币的价格﹐被西方学者认为是比较合理的汇率。浮动汇率可以分为自由浮动和治理浮动﹐但是实际世界中没有任何一种货币是完全自由浮动。由于汇率对国家经济有重大影响﹐各国zf大多通过调整利率﹐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以及控制资本流动的方式来控制汇率的走向。

浮动汇率并不是完美的。由于外汇投机﹐汇率经常要波动。许多国家为了限制外汇波动﹐保证正常的贸易和经济秩序﹐必须敢于汇市。由于是逆市场而动﹐每次干预都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所以每次ribenzf的干预外汇市场都是代价不菲。在阻止本国货币贬值的干预过程中﹐一旦本国外汇储备用光﹐就失去了继续干预的能力﹐这时本国货币必然一泄千里。所以能彻底放开金融管制的﹐搞浮动汇率的都是经济大国﹐小国事没有资格玩浮动汇率的。

由于汇率的不稳定﹐贸易和投资也必然受影响。美国抱怨中国的汇率影响了美国的进出口﹐尤其是进口﹐美国尚且如此﹐可见汇率对贸易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是达国家的廉价人力加工厂﹐汇率的变动直接冲击这些国家的经济。

汇率和真实利率之间是关联的。一般真实利率上昇﹐汇率也上昇。所以浮动汇率下在调整利率﹐往往带来汇率变动﹐造成宏观调控的复杂性上昇。【】

实际上﹐能够真正从浮动汇率制中获得足够好处的只有美国。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盟﹐比如riben都是没有更好的适合的汇率政策﹐只好将就。


闲聊外汇政策续一

假如资本市场放开﹐同时使用固定汇率会怎么样呢﹖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保证本国贸易的稳定﹐但是非常危险。这种方式类似于在一个非常窄的空间里﹐进行浮动。一旦外汇储备用光﹐结果必然是一场金融危机。所谓人民币自由兑换﹐同时加强外汇管制﹐保持汇率稳定是根本不现实的。此外也很轻易因为外国资本的流动﹐造成本国货币供给的失调。很用以造成通胀和通缩﹐并产生泡沫或萧条。

还有一种外汇政策是CURRENCY BOARD。

简单地讲是有多少外汇储备﹐发行多少本国货币。举例就是有一美元﹐就发行8。2的人民币。这样一来﹐本国货币信用是有保障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这样的外汇政策需要有大量的贸易顺差﹐才能长期维持本国有足够的货币﹐而长期大量的贸易顺差又会造成本币昇值的压力。需要贸易顺差才能维持这种货币制度﹐而贸易顺差又破坏现有的汇率﹐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此外﹐这样国家的经济增长不但决定于本国﹐也受外国经济周期的影响。极其受制于人。

还有一些国家乾脆放弃本国货币﹐直接使用美元。

这种政策第一是放弃了铸币税(CURRENCY BOARD也有这个问题)﹐无形中丧失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另外也因为货币来自对美贸易顺差﹐所以往往造成货币供给紧张。总之也不是什么好办法。

什么是铸币税呢﹖简单地讲究是发行货币的收益。一张100美元的钞票印刷成本也许只有一美元﹐但是却能购买100美元的商品﹐其中的99美元差价就是铸币税﹐是zf财政的重要来源。使用别国的货币﹐就是主动放弃了大量的财富。

闲聊外汇政策续二之货币联盟
市场是调节物资分配的最有效手段,这是市场经济引以为荣的地方。但是资源分配的一个潜台词﹐就是兼并和垄断。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规模较小的一方﹐永远处于劣势。
所以﹐对小经济体而言﹐随时面临丧失本币信用或成为大经济体附庸的威胁﹐没有一种外汇政策是完美的。
如何增大经济体规模呢﹖最简单的办法是建立经济联盟区。在区内﹐人﹐财﹐物自由流动﹐减少区内贸易壁垒﹐加大对外竞争力度。到目前为止﹐最高级的是欧盟。
欧盟中大多数国家放弃本国货币﹐欧洲央行统一发行﹐使用欧元。商品自由流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与国家内部贸易无异﹔人员自由流动求职﹐不少东欧人来西欧工作﹔因为使用统一货币﹐国家间资本流动类似国内资本流动。
好处是一大堆的。首先节约了换汇的成本﹔其次是增加了内部贸易和投资﹔许多高通胀国家结束了高通胀史﹔减少了货币和银行危机的可能性(经济规模大了﹐货币信用和银行信用自然上升)﹔欧元成为国际货币﹐部份取代美元地位。
问题也是一大堆的。首先因为欧洲央行的独立性﹐欧元区首先失去汇率工具﹐美元贬值的时候﹐欧元不得不为美元贬值买单。过去欧洲各国可以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为本国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临界点﹐现在欧洲央行只是一味的严格的财政政策(hard-nose)﹐结果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此外﹐铸币税将来怎么分配还是问题。前两天﹐欧洲各国首脑因为英国财政还款的问题谈得不亦乐乎﹐最后不欢而散。说到底﹐还是为了本国经济利益各怀鬼胎﹐打自己的小算盘。
一种货币必须有相应的政权对应﹐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今天的欧元只能算跛脚的欧元﹐欧元真正的潜力并没有发挥出来。而发挥真正的潜力﹐需要政治一体化﹐现在看基本是遥遥无期的。
用非战争的方式统一经济体﹐在世界历史上算是创举。经济体之间﹐差距越小﹐统一的成本越小。虽然如此﹐但是国际上投资者对欧元的前景也不是十分看好。英国迟迟不加入欧元区﹐欧元初期连续贬值﹐欧洲宪法被否决后﹐欧元下跌都很说明问题。
去年美国的JP摩根曾经建议发展亚元区﹐在下看来连经济﹐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如此接近的欧元区现在都困难重重﹐亚洲能否成立亚元区也就不用讨论了。何况亚洲经济的背后还有中美﹐中日﹐日美﹐政治博弈的影子。
在下对成立亚洲货币联盟是根本不看好的。
闲聊外汇政策续之三忽软忽硬的美元
前三篇文章谈了谈世界上主要外汇政策﹐这次聊聊美元。【】
在下和朋友闲聊的时候曾经说过﹐亚洲是世界的工厂﹐美国是世界的财政部加央行﹐日本是美国的冤大头。
既然是财政部﹐就要谈谈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有盈余就有赤字。当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的时候怎么办呢﹖最简单的办法是发行债券﹐从社会上借钱。虽说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但是借款的一方总是想方设法要赖帐。要是个人很简单﹐大可夹包一跑﹐天边海角。政府是跑不了的﹐(老蒋是例外)﹐政府也根本不用跑。大多数国家的中心银行都在政府的控制下﹐所以政府手里有货币发行权﹐政府的赖帐手段就是搞通货膨胀。打个比方﹐政府发行100元的一年期债券﹐讲好了还债的时候还110。没想到还债的时候通货膨胀100%﹐现在的110只相当于过去的55了﹐存了一年﹐赔了45。。。
假如把政府出售债券的行为放到美国与世界大范围里﹐就不难看清美元忽软忽硬的原因了。当美国赤字较低﹐可以在世界上圈资源和产品的时候﹐美元就强劲﹔当挥霍得差不离了﹐美国赤字积累也太高了﹐需要还债的时候﹐美元就软下来﹔等赤字减少得差不多了﹐美元又开始硬了﹐一个新的轮回开始。。。。
所以﹐一般国家的财政总是尽量保持收支相抵大致持平﹐而美国总是保持在适当的赤字的程度。可以赖得帐﹐不借白不借。倒霉的是其他国家﹐世界主要货币是美元﹐美元是世界主要储值工具﹐所以不借不行﹐看美国赖帐也只能干瞪眼。就象通货膨胀中的老百姓﹐一点办法也没有﹐不存钱不行﹐存了要吃亏﹐不存更吃亏。


对美国来讲﹐赤字不是什么问题﹐要害是怎么还债。上中下三策﹐下策是本国内部经济改革﹐美国国内将是物价上涨伴随通货紧缩(很罕见的现象﹐企业融资困难﹐同时物价飞涨)﹐成本最高﹐美国政府是不会选的。何况﹐美国政府选了﹐美国人也不会答应﹐谁敢这么干是自绝于选民。中策是美元贬值﹐增加出口﹐减少外债﹐一举两得。不过还有一条上策﹐就是尽量逼其他货币升值﹐自己不贬﹐或者少贬。自己贬值﹐原材料相对于美元要上涨﹔其他货币升值了﹐相当于美元贬值了﹐而且自己连原材料上涨﹐这个成本也不要掏了。只要自己的问题能解决﹐日本那边房倒屋塌﹐上吊自杀﹐也不关美国的事情了。
美国周而复始玩这种忽软忽硬的把戏﹐所以从长期来看﹐美元相对其他主要货币是在不断地贬值的过程中。
多说几句﹐能这么玩转世界﹐可不是谁都能干的。到目前位置只有美国能这么玩﹐欧盟有这个潜力﹐但是短期能恐怕还不行。想赖帐﹐必须所有外债以本币计算﹐现在看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美元。所以亚洲国家在金融危机中的主动贬值﹐虽然增加了出口﹐但也加重了自己的外债负担﹐得不偿失。
闲聊外汇之广场协议
一提人民币升值﹐许多学者就引用广场协议的例子。
到底什么是广场协议呢﹖
1985 年 9 月 22 日 ,美、日、英、德、法 5 国财长会议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决定 5 国联合行动,有秩序地使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以矫正美元估值过高的局面。这项联合声明被称作“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后,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就年平均汇率来看, 1988 年与 1985 年相比,主要货币的升值幅度分别为:德国马克 70.5% ,法国法郎 50.8% ,意大利里拉 46.7% ,英国英镑 37.2% ,加拿大元近 11% 。日元升值幅度最大,达 86.1% 。
为了防止美元贬值过度, 1987 年 2 月 22 日 ,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召开了 7 国财长会议,决定将汇率稳定在当时的水平。但是,日元升值一直持续到了 1988 年末,进入 1989 年才开始有所回落。
讲明白广场协议先要简单回顾一下美元的历史。
60年代的越南战争造成美国赤字暴涨﹐形成美元危机。固定汇率下﹐美国怎么还账成了一个大问题。美国决定对资本主义阵营中的兄弟开刀。
70年代初﹐美国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下跌﹐其他主要货币上涨。美国用强势美元向弱势美元转换的方式赖帐成功。
这次转换带来两个好处﹐一是美国产品出口增加﹐其他工业国产品产出下降﹔二是美国债务在这次赖帐之中迅速减少。
美元是世界主导货币﹐其他兄弟国家的货币想减少自己的损失就要随美元而动。随着其他发达国家出于自保的目的﹐也开始放松本国货币﹐美国这次贬值带来的好处迅速下降。
随后石油危机爆发﹐发达国家经济进入滞胀。
80年代初﹐美国推行强势美元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提高美元购买力﹐从世界圈资源和商品﹐增加商品供给﹐压缩本国通货膨胀。
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跟进﹐压缩本国货币供给。世界经济大萧条﹐不过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也下降了。
简单说一说货币政策的作用。压缩货币供给以后﹐利率上升﹐消费者存款积极﹐企业贷款利率也上升﹐经营困难﹐通货紧缩﹐失业率上升﹐一片萧条。假如放松货币供给﹐利率下降﹐消费者消费积极﹐企业贷款轻易﹐销路也好﹐失业率就下降﹐一片繁荣﹐但是轻易造成通货膨胀。所以﹐在一定经济水平下﹐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各国的中心银行的政策只能盯住一点﹐控制失业或者控制通货膨胀。
因为其他小兄弟紧跟美国老大的步子﹐美元忽软忽硬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不但如此美国本国经济波动也相当大。
美国老大终于忍不住了﹐不要其他小兄弟再跟着他的步子了。于是就有了广场协议。【】
随着日元升值﹐日本经济进入虚高的状态。日本1985年10-12月出口同比负增长;1986年出口额减少15.4%,经济增长率由前一年的4.4%降至3.0%。除此之外,国内物价暴涨、劳动力成本急剧攀升,大批制造业企业纷纷转移阵地,去海外谋求生存空间,日本产业“空洞化”现象加剧
日本企业主要转移方向是东南亚﹐于是东南亚冒出若干经济小虎。
日本国内失业率上升。日本为了刺激国内经济﹐放松货币供给。
1986年一年里,日本4次降低利率,累计调低近2%,1987年2月更是一度把官方贴现率降到2.5%的历史低点。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升值预期,“热钱”大量涌入,而日本政府为了维持汇率,阻止日元进一步升值,不得不放出大量货币干预市场
这里还要简单介绍一下经济泡沫。所谓泡沫就是在利率低的情况下﹐大家某种供给刚性的商品要升值的预期﹐而疯狂地追捧﹐造成这种商品价格连续上涨﹐远远高于实际价值。最典型的就是股市中的某些迅速疯涨的股票。追捧这些股票的钱开始还是自己的钱﹐后期就是用股票抵押来银行贷款为主了。所以泡沫破裂﹐往往伴随银行的大面积坏帐。泡沫形成需要有货币供给充足﹐贷款利率低的大环境﹐还需要市场对某种商品要升值的预期。
这两点﹐日本都具备。于是日本的泡沫形成也就在所难免了。表面上看﹐日本的 GDP 在 OECD 中的比重由 1984 年 11.6% 上升为 1988 年的 26.5% 。日本的人均 GNP 于 1987 年超过美国。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岛国、总面积不足中国云南省的日本,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但是﹐泡沫就是泡沫﹐没有不破的一天。随着日本政府加息﹐日本地产和股市中德泡沫破裂﹐日本银行纷纷陷入困境﹐然后就是消失的10年。日本经济基本零增长﹐偶然还有负增长。
日本国内经济衰退﹐日本首相频繁更迭。当时曾经有一个笑话﹐世界上寿命最短的三种东西是什么﹖答案是苍蝇﹐蚊子﹐日本内阁。但是不管谁上台﹐都无力回天。
日本原先也曾经有过几次日元升值﹐都没有伤筋动骨。和前几次比﹐为什么这次日元升值给日本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冲击呢﹖
首先这次升值突破了劳动力成本的底线﹐造成产业转移。自从战后日本的劳动力成本一直较低﹐虽然经过几次升值﹐但是日本劳动力成本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是广场协议造成日元一下升值86%﹐劳动力成本突破企业能忍受的幅度。加上东南亚政治逐步稳定﹐中国改革开放﹐造成日本产业转移﹐日本国内空心化﹐这是根本原因。同事﹐转移出去的产业与日本之间﹐以及这些产业之间的贸易没有使用日元﹐仍然使用美元﹐造成生产性领域对日元需求下降。
其次﹐上次升值有垫背的。美国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后﹐世界范围主要货币﹐普遍升值。美国的小兄弟都吃了亏。为了对抗美国的汇率把戏﹐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在70年代初建立了欧洲中心货币体系﹐体系之中﹐国家之间货币实行在一个比例之间﹐小范围浮动﹐体系之外﹐自由浮动。所以﹐欧洲货币在当时已经有货币联盟的雏形。当广场协议冲击欧洲的时候﹐欧洲各国的货币相当于一个整体﹐所以总体升值幅度不及日本。而欧共体内部﹐欧洲国家之间﹐贸易发达﹐互补性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本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商场如战场﹐经济规模大就是有好处。
相比之下﹐鬼子一面当美国的孙子﹐一面对亚洲以恩人自居。亚洲没有类似欧洲的经济联盟﹐所以鬼子在金融和贸易上一点缓冲的余地也没有。国际游资自然集中冲击经济规模较小的日本。
此外还有一点﹐欧洲主导的德国还有自己的传统﹐央行独立控制货币政策﹐宁可经济萧条﹐失业率突飞猛进﹐也不增发货币。日本政府就没这么幸吡拴o必须为选票增加货币供给﹐为了缓解眼下的萧条﹐不惜埋下泡沫破裂的祸根。r
最后﹐盘点一下日元升值的结果。
美国是最大的赢家﹐一是赖帐成功﹐二是自得于竞争对手受巨大冲击﹐美国工业产业得以恢复﹐三是美国的各种基金在日本赚了盆埋钵溢。
再看欧洲﹐工业产业受到冲击﹐但是不大﹔大量的养老基金投资于美国﹐在由美国投资到日本﹐资本上是赚了。而且从长远看﹐日本倒霉﹐对德国不是坏事。总体看﹐有点损失﹐赔得不大。
最后看日本﹐产业向海外转移﹐海外资产迅速膨胀﹐国内萧条﹔各个银行成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破裂时﹐最后接盘的冤大头﹐坏帐一堆﹔政局动荡右翼上台﹐心里想建立自己主导的经济区﹐却不得不跟美国走得更进。经济政治双输。
当然还有一群受益者﹐就是接受日本产业转移的东南亚和中国大陆。
别急﹐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快来了。

关于日本的例子,你可以看看广场协议的部分【】


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造成持续不断地升值预期,吸引资本进入,然后撤出。


假设开始是1美元兑换200日元,几年以内就升到1美元兑换100日元。




由於有日元升值的强烈的心里预期,大量游资进入日本,日本房地产和股市都迅速升值,开始以10亿美元换2000亿日元,投资日本股市或者房地产,几年内升值到4000亿日元。然后把日元换成美元。


由於日元升值,4000亿日元就可以从日本中心银行换40亿美元。


日本当然不愿意这样的买卖长期存在,於是加息积压房地产和股市的热度。


当利息高到房地产和股市无利可图的时候,游资就要大批量的撤离,走得早的就赚了,走得晚的就赔了,走不了的就套牢了。日本的银行就全套牢了。


日本政府不加息,这些游资迟早也会撤离的,不过那个时候,赔得更狠。

外匯市場上利用衍生物投機的量﹐遠遠超過套期保值的量。

格林思潘的一個講話﹐對思諾的一次採訪都可能立即造成外匯的大波動。這些講話真的能馬上影響經濟嗎﹖


資本流動對外匯的需求早就超越了經常項對外匯的需求。


許多時候﹐經常項已經在下跌﹐可是資本項仍然強勁﹐造成匯率不昇反降﹐日元﹐泰銖都有這種現象﹐今天的美元實際也有。


關於美元得到好處的問題﹐主要是通貨膨脹稅﹐我已經在忽軟忽硬的美元中做了解釋。


短期內美國的泡沫可能破裂的可能性很大﹐澳洲是另一回事。


假如把通貨膨脹和失業作為一個坐標系的兩個軸的話﹐從原點到無窮遠處有無數不相交的無差別曲線。每一條曲線代表一個經濟水平下﹐失業和通貨膨脹的關係﹐在同一條曲線上移動通貨膨脹上昇﹐必然失業率下降﹐反之亦然。曲線越接近原點﹐代表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綜合水平越低﹐社會效益越好。越遠越糟糕。


美國利用美元優勢﹐推行強勢美元﹐從世界各地圈資源﹐把本國曲線向原點移動﹐通脹和失業水平都下降。當美元優勢喪失的時候﹐美國的曲線要大大地向遠離原點的方向後退﹐也就是通脹和失業水平同時上昇。現在美國房產價格居高不下﹐美聯儲又開始加息﹐是否會象當年的日本一樣忽然造成泡沫破裂﹐在下看是很有可能的。如何把國內經濟矛盾轉嫁出去﹐是美國要動腦子認真研究的問題。在下看來這次美國要求人民幣昇值就有嫁禍于人的味道。


至於澳洲是另一回事。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失業和通膨的綜合水平本身就低。




失業與通脹的關係要看菲力普斯曲线【】

菲力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闻名的曲线之一.它将两大宏观经济变量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结合在一张图上,简约地描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国民经济运行角度看,菲力普斯曲线可分为四种类型:陡峭的、平坦的、远离原点的、靠近原点的.陡峭的菲力普斯曲线表明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通货膨胀;平坦的菲力普斯曲线表明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失业;远离原点的菲力普斯曲线表明经济生活中通胀与失业并存;靠近原点的菲力普斯曲线表明国民经济运行状态良好,失业率和通胀率都较低.任何国家的中心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都在于将菲力普斯曲线逼近原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菲力普斯曲线是远离原点的;1978-1997年,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相对短缺和通货膨胀,菲力普斯曲线相对陡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开始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有效需求以治理通货紧缩,仍然是当前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闲聊外汇之金融危机

一种股票究竟值多少钱?如何确定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有人可能说了,股票的价格就是股票的内在价值。但是股票价格由供需决定是波动的,难道股票的内在价值也是这么波动的吗?

经济学认为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智的投资者,能充分把握足够的信息,选择投资方向。当投资者把握信息越多的时候,心理价值的空间就越小,股票的价格就越接近于内在价值。但是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没有可能有足够的信息去分析自己的投资,许多时候,都是盲从,心理因素的成分很大。

按照索罗斯的看法,股票的价格应该包括两个部分,股票的内在价值和股票心理价值,两部分相加得到股票的价格。股票的心理价值是不稳定的,可正可负。所以股票的价格应该在股票的内在价值四周波动。而股票的价格反过来也能影响股票的内在价值。所以股票的内在价值,股票心理价值,股票价格应该是互相影响的。

简单举例来说,一个公司的股票内在价值也许是50元,心理价值是0到30元,那么股票的价格就可能在20元到80元之间波动。此外,假如当股价突破70元或者跌破30元的时候,由於商誉等问题,股票的内在价值就可能变化,达到60元或者40元。

所以当股票的心理价值急剧拉大后,就可能因为某些人为或偶然的风吹草动,造成股票价格的忽然下滑,然后是投资者纷纷企图脱手手中的股票,类似银行业中的挤兑,结果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雪崩。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外汇市场。

搞金融危机,一般需要两步:一要先拉大被攻击方金融产品的心理价值,造成价格虚高;二是砸踏投资者的心理防线,引起心理雪崩,然后就可以坐收其成。


97年的金融危机是典型的例子。

日圆升值后,日本把大量的加工业向外转移,於是东南亚出现若干小虎。当年曾经有人形容亚洲经济是雁阵模式,东南亚生产初级产品后,出口到日本,由日本生产高端。日本是东南亚主要出口对象。而这些国家由于本国货币缺乏信用,所以多数跟美元挂钩,借美元保持本币的信用。

90年代中期以后,美元持续走高。东南亚国家对日本的出口下降,但是为了维护本币的信用,这些国家并没有立即放开与美元的挂钩,於是这些国家的货币出现了价格虚高。

剩下的就是怎么砸塌心理防线,造成心理雪崩了。

索罗斯的做法很简单,先从泰国银行贷到巨额的泰铢,接着抛售这些泰铢,造成泰铢贬值压力,然后是心理雪崩,泰铢狂贬,最后从市场上低价买进泰铢还贷款。

由于已经引起了心理的恐慌,袭击其他国家就轻易得多了。随着心理恐慌的传播,东南亚一国接一国,纷纷陷入本币贬值,外资撤离,银行倒闭的困境。这股风暴由泰国而东南亚,然后北上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经济复苏的希望也在这场危机中化为泡影。

袭击发生以后,印尼总统曾经要求美国管好索罗斯。作为回复美国副国务卿艾森施塔根本不认帐,说索罗斯没这么大本事。当时,92年索罗斯袭击英镑,94年袭击墨西哥比索的事情,大家都记忆犹新,美国副国务卿的话明显是在睁眼说瞎话。摩根公司主管亚洲的首席经济学家埃施魏勒更是把责任推给受害的东南亚国家,批评这些国家金融政策有问题。

美国的说法气得印尼的总统要联合其他受害国家,以颠覆罪起诉索罗斯。可惜小国就是小国,不能象美国派军队去阿富汗一样,派特工去美国抓索罗斯。所以这个动议不过是说说而已,最后是无疾而终。

有人认为索罗斯是苍蝇,东南亚是有缝的鸡蛋。但是有经济学家发现,每次世界上金融危机前夕,都伴随着美元的升息。世界上众多小国为了维持本币的稳定,维持贸易的稳定,不得不采取盯住美元的政策。美元升息的时候,这些小国往往出现出口下降,国内利息上升,造成萧条。所以这些小国的货币,这个时候,就成了有缝的鸡蛋。理论上讲,每次美国升息以后,索罗斯这只苍蝇,都可以出去叮蛋。索罗斯叮与不叮,取决于每次鸡蛋缝是否足够大,是否值得这只苍蝇去叮。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是否符合美国的政治利益。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东南亚金融危机与英国的金融危机都非常符合美国的政治利益。放下英镑危机先不谈(这个问题将来在欧元里谈),先看金融危机发生前,东南亚的形势。苏联解体前,作为冷战的前沿,美国扶植了日本,韩国和台湾。虽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得到美国的大量支持,但是在力度上远远不及前三个地区,究竟不是战争的前沿嘛。苏联解体后,美国在亚洲的潜在对手变成了日本和中国。而日本也意识到要扩大经济规模必须有足够的势力范围。东南亚资源丰富,战略重要,经济相对落后,很难产生强权,於是成为日本的首选。日本企图用经济完成当年没有实现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



在东南亚国家本来得到美国的支持,现在又得到日本的支持,有两个大强国支持,崛起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些国家忘了一点,企图在两个主子之间找平衡的奴才从来没有好下场。

东南亚国家不识时务,被美国教训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有人认为,只要这些国家整顿本国金融市场就能避免金融危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美国把握世界上最多的经济学者,最强的宣传工具,最有信用,数量最大,主导世界贸易的货币,完全可以轻易操纵小国货币和股市房产的心理价值,也可以轻易摧毁投资者对小国货币的信心。小国只要放开资本市场,只要被美国盯上,没有幸免的可能。号称有健全金融体系的新加坡也没能幸免于难,就很说明问题。须知,篱牢犬不入,但是篱笆再牢,也挡不住坦克。

经过一场金融危机,日本的基地在经济上被彻底摧毁了。

金融危机之初,日本曾经试图通过给危机中的国家外汇支持的方式,维持这些国家的货币信用。但是当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个国家货币纷纷贬值的时候,日元也采取贬值措施。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是用增加外债外代价换取对日本的出口增长的做法,是不得已的做法。日本为了维护自己的贸易顺差,也让日圆贬值,使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的货币贬值,除了增加外债以外一无所获,雪上加霜。日本的做法简直是背后捅刀,不但捅了别人一刀,从长远看也捅了自己一刀。经济上的创伤好弥补,感情上的伤害可就不那么好弥补了。

这次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是个教训,也是一个信号。美国不会再把发展中国家中扶植进发达国家俱乐部了。至少在美国一家独大的环境下,是不会了。究竟,奴隶比朋友更听话。

可悲的是,这些国家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陆续又回到了紧盯美元的老路上来。不是不知道资本开放下,紧盯美元的危险,而是没有更好的路可以走。

中国侥幸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幸存,原因完全是中国还没有放开资本市场。动作慢了一步,却侥幸逃过一场浩劫。危机前,李登辉曾经鼓励南下,反对西进。没想到一场金融危机,南下兵团全军覆没,西进兵团毫发未损。许多在东南亚吃亏的公司,纷纷移资中国。中国侥幸逃过这场浩劫,却意外地因祸得福。


闲聊外汇之金融危机续


写完金融危机的部分之后,觉得有些问题还没有交代清楚,於是再写个续集。


关于美国的策略,可以用一个例子说明。假设泰铢兑美元开始是20:1,是比较合理的价格。美元加息,泰国出口困难,泰铢真正价值跌到30:1。但是市场上的投资者并不能及时得到足够的信息,市场上的价格仍然是20:1。知道泰铢真实价值已经下跌的,只有泰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假如泰国和美国都保持默契,泰国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关税,出口退税的方式,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把泰铢的真实价值慢慢推回20:1。但是美国政府不守规矩,把消息透露给了索罗斯,现在索罗斯就可以行动了。

假设索罗斯在泰国银行贷款200亿泰铢,然后以20:1的价格兑换成10亿美元。由於他的兑换行动,泰国中心银行的外汇储备减少10亿美元。假如泰国有1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倒不在乎,但是假如只有20亿美元的储备,这可就是个大事情了。泰国的外汇储备忽然少了一半,所有的投资者假如知道了,都会对泰铢的前景失望。泰国政府是会严密封锁消息的,但是自由的美国媒体是认真报导这件事情的,免不了一些经济学家还要出来访谈一番。批评批评泰国的经济,讲讲泰铢贬值的必然性。

这下子,所有的投资者都惊慌失措了,於是纷纷要求把手里的泰铢兑换美元。这种情况就类似银行的挤兑,不过挤兑的是泰国的中心银行。泰国中心银行一下子也拿不出来那么多的美元,怎么办呢?只好公布泰铢贬值,外加公布兑换上限,一次只许兑这么这么多。於是,泰铢的心里防线彻底崩溃了。泰铢最后也许跌停在40:1,甚至50:1。

这时索罗斯回来了,用4亿美元按50:1的比价收购200亿泰铢。索罗斯的纯利润6亿美元。泰国中心银行外汇储备减少6亿美元。经过这么一场挤兑,泰国金融业彻底崩盘。

对日本的做法是先造成日元升值,把日元拉高,然后让日本政府自己加息,把泡沫挤破。整个过程与泰国大同小异。

今天美国制造舆论,人民币要升值,其实也是一个把人民币拉高的过程。假如人民币真升值了,就着了美国的道了。

**************************************

关于投资者的理性。在下一直觉得投资者是缺乏理性的。多数投资者对自己投资的股票,其实了解并不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最多也看看报道,研究研究以往的业绩。很少有人能对自己投资的企业从产品到财务到治理层到核心员工了如指掌,能做到这一点,就不是股东,是经理了。许多投资者采取分散市场组合的方式分散风险,对每一个企业投入的精力就更少了,更不可能充分了解自己投资的去路。

相比之下,许多国家机构却有专人,专门的经费,专门研究某些经济领域,甚至情报机关也介入其中,信息上自然比普通投资者丰富得多,能更多地把握经济走势。所以假如有人利用他们的研究,进行投资,那么其他所有的投资者就都成了盲从者。

此外还有一点,大家普遍认为集思广益,但是集思广益是有先觉条件的。许多时候,尤其是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人数越多,团体智力反而越低。许多明智的人被团体智力所裹胁,最后也不得不卷入其中,所有的人都成为失败者,违抗团体聪明的人失败得更狠。比如银行挤兑,比如溃退的军队,都是如此。有爱好的话,可以看看有关群体心理学的书。

************************************



金融风暴前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是靠出口赚来的美元,也是美国积累的经常性赤字,经过一次场危机成为了美国投机者的财产。美国的赖帐行动又一次成功。【】

美国就像一个花钱大手大脚的政府不断向世界工厂(东亚)赊帐,等到欠帐太多,不好还的时候,就玩一把通货膨胀,让欠帐不值钱。还解决不了问题的话,就指使手下的流氓,砸了工厂的财务处,把自己的借条抢回来。

倒酶的是这些工厂,只能不断地给美国赊帐,虽然知道有随时遭遇通货膨胀,或者财务处被砸的危险。

现在这些工厂普遍增加自己的外汇储备,让投机者砸起来更困难,明明是自己挣来的钱却不敢随便动。表面看,风险确实降低了,但是从长远看,也更加激起美国砸财务处的爱好。没有办法,弱国嘛。

不过世界其他国家难道真的一点反抗也没有吗?其他发达国家对美国的胡作非为难道不羡慕吗?这些国家怎么反应,美国又怎么反应呢?下回干掉欧元里,在下想聊聊这个问题。

闲聊外汇政策干掉欧元之一

上次说到金融危机,谈了谈亚洲,这次说说欧洲。


自由资本主义环境中大吃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形成经济联盟,扩大规模,对抗美国的经济霸权,很自然地成为欧洲要考虑的问题。欧盟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高科技领域与美国相比也毫不逊色,假如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美国必然要丧失经济领域中的绝对霸权。


从上个世纪开始,三十多年的时间中,欧洲开始一步一步稳步推进一体化进程。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欧洲已经形成人财物自由流通的大市场,欧洲一体化基本雏形已经确立。欧洲距离完整的经济、政治同盟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美国看在眼里,惊在心里。美国这些年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靠的是美元霸权从世界经济中多吃多占(美国人和欧洲人的收入水平基本相近,但是生活质量可是高多了,海外的诸位 应该都有体会)。美国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三十多年中积累的赤字,在金融市场上利滚利,总数已经成为天文数字了。一旦这些美元离开金融市场,投入流通市场,必将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到时候,说美钞基本上将等于手纸有点夸张,但是也强不到哪里去。这些美元没有进入流通市场,主要是因为美元没有竞争对手,世界上的资本主要以美元的形式存在。除了美国,各国都要有外汇储备,美元主导世界贸易,不储备美元,储备什么呢?美元是世界货币体系的基础,所以尽管美国经常玩忽软忽硬的把戏,还是不得不以美元储备为主。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自然要远远高于其他货币。


多说两句,信心这东西对金融太重要了,大众对银行没有信心,银行就要被挤兑,对一种货币没有信心,这种货币就要贬值,对一国央行没有信心,这个国家就要发生金融危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博弈玩的就是信心。


一旦欧洲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政治同盟,欧元必然部分取代美元的地位,大量国家会减少美元储备让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者也会增加欧元减少美元,让自己的投资组合多元化,美元必然大幅度贬值。一旦因为美元贬值,又会促成欧元取代美元成为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欧元取代美元成为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的过程又会加速其他国家转换外汇储备的过程,进一步刺激美元贬值。最后,大众对美元的信心崩溃,美元一泻千里。


理论上,届时一切将是美国三十多年来利用美元霸权在世界经济中占便宜的逆过程,多吃多占的东西都要吐出来,不但要吐出来,还要连本带利地吐出来。在东南亚发生的一切,都将在美国上演,只不过烈度更大,杀伤力更强。不但美国经济要崩盘,而且世界经济也要重新洗牌。美元崩盘对世界经济的震动,会超过30年代的经济危机。到时候,美钞将真的要变手纸了。




美国是不甘心让美钞变手纸的,想象一下欧元成长壮大以后的恐怖前景,美国有必要把欧元扼杀在摇篮里。


许多人认为科索沃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是美元扼杀欧元的第一步。确实,轰炸南联盟造成国际社会对欧洲前景失望,进而对欧元缺乏必要的信心,可以算是美国对欧元下了一把黑手。不过美国扼杀欧元第一步发生在92年,轰炸南联盟只能算第二步。

闲聊外汇干掉欧元之二

92年,美国对欧元下黑手?有没有搞错?92年还没有欧元呢。【】


没错,是92年。当时确实没有欧洲货币联盟,但是欧洲货币体系,也就是欧洲货币联盟的前身,已经建立了。美国攻击的就是欧洲货币体系。


在欧洲货币体系之内,各国货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在很小的范围内浮动。这样一来,欧洲内部贸易非常方便,抵御外来投机的能力也大大加强,因为用美元攻击欧洲的任何一种货币,等于攻击所有货币。


但是这种货币体系带来的缺点是,在资本自由流动的环境中,货币体系之内的国家丧失了本国的货币工具。


举个例子,假定英镑和马克的汇率是1:1。假设英国忽然遭遇经济萧条,想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而此时德国遭遇经济过热,向提高利率,控制通货膨胀。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英国把利率减低到5%,德国把利率提高到10%,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投资者可以贷款100万英镑,换成100万马克,买成100万债券。不用本金,不用承担任何风险,直接获得5万马克的收益。理论上,投资者还可以把100万债券抵押,继续贷款,继续抛售英镑换马克,继续买入德国的债券。而此时,英国为了保持汇率,就不得不抛售马克,随着外汇储备不断下降,英镑就面临贬值的压力,马克面临升值的压力。最后的结果,不是原有的汇率体系被打破,就是英国和德国统一货币政策,协调双方利率。这种情况下,往往是经济上弱势的一方要委曲求全。多说一句,这种情况下,假如英镑贬值,投资者获得的利润更高,因为可以少还贷款了。


现在回到1992年,当时的英国和意大利因为长期经济不景气,需要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德国刚刚统一,财政赤字激增,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


92年7月德国提出把贴现率升为8.75% ,于是问题就来了。


对德国昨率提高首先作出反应的是北欧的芬兰。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自动挂钩,德国提高利率后,芬兰人纷纷把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到九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的汇率持续下跌。芬兰央行为维持比价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但芬兰马克仍不泻不,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有限,在9月8日芬兰政府忽然公布芬兰马克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


德国并没有把芬兰马克和德国马克脱钩当回事。

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在9月11日公开公布,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



于是,投机者就开始活动了。

9月12日,欧洲货币体系内一直是软货币的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里拉对马克汇率的最大下限。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后2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同时还向外汇市场抛售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缓和。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公布里拉贬值,将其比价下调3.5%,而欧洲货币体系的另外10种货币将升值3.5%,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来欧洲货币体系比价的第一次调整。

到了此时,德国政府才出于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而作出细微的让步,于9月14日正式公布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由8.75%降到8.25%,这是德国五年来的第一次降息。德国的这一举运受到美英法的高赞赏,但为时过晚,一场更大的风暴在英国的外汇市场上刮起。就在德国公布降息的第二天,英镑汇率一路下跌,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冲破了三道防线达到1英镑等于2.78马克。英镑的狂跌使英国政府乱了阵脚,于16日清晨公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几小时后又公布提高3个百分点,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英国作出这种反常之举的目的是要吸引国外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对英镑的需求以稳定英镑的汇率。但是,市场的变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动摇,大势已成,汇率变动趋势就难以遏阻了。

从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国央行注入上百亿英镑的资金支持英镑,但也无济于事。16日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又由前一天的1英镑等于2.78马克跌至1英镑等于2.64马克,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也跌到1英镑等于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在一切机关用尽之后,9月16日晚上,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公布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并降低利息率3个百分点,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恢复到原来10%的水平。

一时间,欧洲货币体系岌岌可危。

这次风暴,直到法国公投批准了马斯特利赫特条约才算结束。【】


具体操作的投机者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到,就是索罗斯。伦敦政经学院的高材生,就是这样报答曾经接受自己避难的英国的。呵呵。

总结一下,

这次风暴,让欧洲见识了美国投机者的威力(亚洲要到97年才能领教美国投机者的威力),动摇了投资者对未来的欧元的信心,瓦解了欧洲内部脆弱的团结。


这次风暴最大的成果是把英国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拉了出来,因为有前车之鉴,英国至今拒绝使用欧元。虽然英格兰银行痛恨索罗斯,但是英国政府在那以后就是身在欧盟,心在美国了。欧盟三巨头之一,却对欧盟离心离德,欧盟怎么可能顺利发展。一次小小的金融风暴,把整个局面做活了。美国人下闲棋布冷子的能力,可见一斑。


来政治上不统一,推行经济同盟就困难重重。因为每一步经济同盟的过程,都是整体长远利益扩大,局部现实利益受损的过程,政治上不统一,造成经济同盟很难推进。经历这次金融风暴,投资者对欧元的前景更加怀疑,注定欧元从诞生就是多灾多难的。


尽管如此,美国也不打算放过欧元,利用轰炸南联盟对欧元下了第二把黑手。相关内容的文章有很多,我不但算浪费资源了。

不过在欧元前途黑暗的时候,救星出现了。

这个人就是萨达姆。

胆敢触动美国利益的人,杀无赦。

闲聊汇率干掉欧元之三

自从海湾战争结束,老萨就特不爽。想想也难怪,美国对伊拉克说翻脸就翻脸,当年炸了老美护卫舰都没事,现在不但把伊拉克打得稀里哗啦,还对伊拉克继续搞经济封锁。要说老萨想干掉债主科威特,确实不够仗义,不过这债也是打两伊战争欠下的。当初怂恿老萨打伊朗的是美国,现在收拾老萨的也是美国,老萨能不郁闷吗?

相比之下,小克就爽歪了。世界各地金融危机不断,美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总统当得省心啊,所以工作之余业余生活也就比较丰富。

老萨一直憋着劲要给美国点颜色。美国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美元的霸权,只要剥夺美元的霸权,美国就要吃不了兜着走。

美元形成霸权的过程很漫长,美国经济超过英国之后,世界仍然在英镑的统治下,真正的大飞跃是美国通过一二次大战期间向其他工业国家大量提供美元借款。借的时候是弱势,还得时候是强势。其他国家都被打得一塌*涂,战争期间各国货币生死未卜,根本没有什么和美元竞争的实力。於是美元成为世界金融和贸易的主宰。



70,80年代以后,日本,欧洲重新崛起。美元的地位受到挑战。

美元维持美元霸权的主要支柱是世界贸易中的原材料美元计价。原材料中最根本的是石油。只要改变了石油的计价方式,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其他原材料很可能跟进,各国的外汇储备也必然相应变化。然后就是新货币的堀起和美元的衰落。

但是不是那种货币都能成为石油计价货币的,这种货币所代表的经济圈的经济水平必须超过,至少不亚于美国。欧元诞生以前没有一种货币有这样的能量。

欧元诞生意味着一种潜在的国际货币的诞生。

老萨终於等到机会了。

2000年,老萨公布伊拉克改用欧元结算石油,并且把100亿美元储备换成欧元。

老萨这么一改,正赶上美国泡沫经济破裂,美元走低,老萨收入颇丰,弄得许多欧佩克国家心痒。

老萨充其量也就是小国独裁者,缺乏战略眼光。中国的“以夷治夷”,早就被历史证实失败了,老萨在若干年后还玩这种把戏。

美国是什么?牛仔啊。占便宜的时候讲道理,吃亏的时候就拔枪的主啊。欧洲绅士嘴上说说还可以,能统一内部意见就不错了,要害时刻指望不上的。

布什上台就憋着火要干老萨,一直没有理由。究竟明火执仗的干,有损世界民主自由领袖的形像,何况对欧元区也不好交代。另外,和平时期忽然大举用兵,没有充足的理由怎么跟选民交代?跟选民讲为了美元霸权,这次不能讲民主了。选民听不懂啊。

这个理由真让他等来了。

干掉欧元之911篇

拉登大叔是个天才,洞悉世界政治经济大势的天才。【】

世界经济环流之中有一个怪现象:打工的资本家。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商品从发展中国家(东亚的产品,中东的石油,南美的木材,非洲的珍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向发达国家,贸易盈余换取的外汇变成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购买发达国家的低利率债券,又回到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把这些外汇变成直接投资投入到发展中国家,赚取利差。於是这些贸易盈余经过贸易盈余---外汇储备----发达国家债券----直接投资的循环,回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利用自己的贸易盈余,却不得不向发达国家上缴高额的利差。

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的银行,发展中国家成为打工的资本家,利用自己的资本却要上缴高昂的利率。东亚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却是最短缺资本的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

与19世纪的金本位不同,今天的美元本位是非常虚幻的东西。一种货币的硬度,并不取决于一国的净财富量,而是取决于世界各国对一种货币的信心和这种货币已经占有的经济地位,或者说是流通和保值功能。

在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中,大吃小是天经地义。谁先拿到第一桶金,谁就有资格支配世界。

一开始没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没有优势的经济地位,以后也很难拥有。

所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永远无法获得足够的硬度,本国的资本永远不能以本币积累。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用发达国家的货币积累。发达国家通过控制资本利率的方式,源源不断获得资本增值;发展中国家,永远积累不够足够的资本,不断地陷入资本短缺和金融危机的恶性循环。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的老大,是这种游戏中是最大的受益者。

为了维护自己的选票,就要维护美元的地位,於是美国政客也干了若干让世界多数人民普遍不爽的事情。世界各地的金融危机,南美的政治动荡,中东的战乱,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有美国的黑手。

对美国不爽的人也悟出了美国的弱点。



老萨冒美国之大不韪,用欧元结算石油,让美元的经济地位受欧元的挑战。拉登大叔用恐怖主义,挑战美元的另一个主要支柱:世界大众对美国经济的信心。

拉登大叔在阿富汗的山洞里能悟出这样深的道理,不愧是天才。

老萨和拉登虽然相隔千里,却心有灵犀,一个攻击美元的流通功能,一个攻击保值功能,相互配合。两人真可谓是知己。

所以布什说老萨与拉登有关系,这话不是一点没有根据的。一点没关系,你们俩怎么配合这么默契呢?


911对布什是天赐良机,布什决定将计就计,彻底干掉欧元。

干掉欧元之终结篇

没有人怀疑布什打伊拉克是奔着石油去的。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偏偏中国、日本和欧洲都贫血。

反过来控制了石油的供给,就可以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走势。石油价格飞涨,这些国家要为石油付出高昂的代价,同时美国的金融、能源集团可以获得高昂的回报。

与战前30美圆一桶相比,60多美圆的石油,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各个产油国自然是发了,但是不要忘记美圆在石油交易中的垄断地位,美国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行业中的地位,美国石油期货对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以及美圆庞大的数量。

美国是这场石油价格飞涨浪潮中之中最大的赢家。准确地说,是美国的金融、能源集团。

可以讲,今天的石油价格是美国在变相地向世界其他国家在征税,征收石油税。

欧洲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欧洲的货币联盟是一种非常僵硬的货币体系。既然是联盟,就要步调一致。在这种货币体系之中,大家为取得一致,必须保持折中,每个国家交出货币发行的大权和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大权。每个国家都丧失了利用利率调节本国经济增长的能力,丧失了利用通货膨胀刺激就业的能力,丧失了利用通货膨胀减低财政赤字的能力,丧失了利用汇率调节进出口的能力。所有的大权集中在欧洲央行,欧洲央行以德国央行为主导,奉行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失业问题自然就放到第二位考量了。此外,因为货币联盟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货币联盟初期奉行高利率低通胀的货币政策也是为了维护世界各国对欧元信心的必然选择。德国有恶性通货膨胀的历史,德国工业有强大的技术优势,适应这种货币政策。法国和意大利就不那么舒适了。这两个国家民僚主义严重,不但要失业率低、有工作,而且要懒散、少干活。这些国家更适合以失业率为主导的经济政策,更适合盯住失业率的货币政策(适当通膨减低失业)。

欧洲货币联盟在成立的时候就为内部意见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油价飞涨,美圆暴跌,直接加重了欧洲的苦难。

油价飞涨直接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欧洲央行就要提高利率,高利率对企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此其一。

美圆暴跌,造成欧洲出口困难,此其二。【】

欧洲全是福利国家,经济退步,税收不旺,福利却不能减少,政府财政赤字持续上升,此其三。

财政赤字上升,政府却既不能减低利率刺激经济,又不能通过通货膨胀减低赤字,只能得过且过,过不下去就减福利。此其四。

老百姓不是政治家,不管长期的宏大目标,只管眼前基本利益,减少福利就抗议。各国为了票箱着想,吵成一团。一体化进程磕磕绊绊,此其五。

更糟糕的欧洲没有主动跳出这种困境的办法。既不能使用军事政治手段干涉美国在伊拉克的行动,也不能统一内部意见,推行稳步的一体化进程。

曾经有人说,秦国统一六国,是成本最低的统一方式,这话很有道理。

说句题外话,虽然欧洲日子不好过,欧洲也没闲着。当年希同志挥师东进的一个原因也是为了抢夺苏联在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没有石油第三帝国坚持不了多久。今天德法扭不过美国,不能插手伊拉克,就打俄罗斯的主意,所以欧盟和美国在乌克兰联手搞颜色革命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不过美国的日子也不舒适。伊拉克战争的获利者是少数精英集团,大多数美国人都要承受油价带来的冲击。民意对这场战争还能支持多久?这场战争造成的巨大的财政赤字如何填补?过度依靠亚洲资金,美国的经济越发泡沫化,泡沫能支撑多久?欧元崩盘或者彻底控制中东,才算达到战略目的。现在看这两点在短期内都不轻易达到,尤其是第二点:不但要彻底控制伊拉克,还要干掉桀骜不逊的伊朗,在沙特、科威特推行西方制的改革,现在看基本是前途渺茫的。大量的军费造成国内公共福利的不足,新奥而良的大水就是征兆。

当然,小布什这种手中有剑、胸中无剑的人,是不会考虑这些的。

现在的问题是看欧洲和美国那一家能坚持得更久。

伊拉克战争的结局将决定世界金融的走势。但是不论怎样,世界金融将进入更动荡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