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那国美开张,对电器的价格看了一下,因为前段时间很多企业老总说钢材升价,冰箱、空调之类一定会涨。但我没有发现涨的证据,还微跌了,非凡是冰箱。钢材翻一翻,成品不敢涨,就是涨也不成比例,里面有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92-93年的通胀,一波接一波;最凶的还是88年-89年,一天一个价。有货的理直气壮,工厂敢涨,商家敢涨,工资敢涨,农民卖菜的也敢涨,理由是你们都涨,俺农民也自个给自已加工资;最凶的还是房地产了,普遍翻了一翻多,造成以后的烂房烂地,10年不得超生。特点是大家都敢涨,众人一心,自个做决定。93年的调控,整整2年多后才明显看见物价下降,股票当然在93-96年间反复受压,仅在93-94年各有一次值的做的行情。93年的通胀几乎都是来自政府的资金,民营企业还很差劲。
始于去年下半至今年的通胀确有不同,虽然通胀的数据那么有力,把握成品的却那么胆怯,不敢理直气壮的涨涨涨,庞大的产能在制约着企业和商家,一面咬牙切齿地承受着原料涨价的压力,对成品的价格却雷声大,雨点小,都在观望,不敢动。
虽然不清楚通胀的底I牌,对此国家的调控有些问题值得注重。假如调控过分,非凡动用利率工具,是非常危险的,由于现在的通胀主要是投资(国家和民营)带动,消费层面带动的不多,有部分产能是为世界工厂而增加的,一旦利率上调,消费意欲可能下降,投资成本增加,各种私人贷款成本增加,这些年的有房贷、车贷不少,房子会烂尾,消费的减缩导致工厂定单的萎缩,因此,一个低利率对保持消费动力很重要。否则,真的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连锁反应一系列。所以,我们应该抑制的是工厂的产能,而不是消费能力。
通胀的源头在于产品与货币的比例协调与否,想导致工厂萎缩电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电价提高了,这个成本不可小看,在广东,大胆生产的一个理由是电价一个劲再掉,私人用电一个劲增,因为电器多,电价低,是鼓励都用电,从全国的电力紧张看,这不单是广东的问题,是全国性的。
目前通胀的基础在于原材料(含农产品),那是基础建设和产能的大幅增长牵动,而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终端用品价格增长幅度不大,甚至还在往下调,这是科技时代的特点,科技就是生产力的观点获得证实。所以我认为那是一种结构性通胀。
这些年形成的巨大产能构成远期通缩的前景,同时产能的建设又对基础原料构成近期通胀的前景。处理两者关系需要认真协调,对产能的抑制有助于缓解短期通胀的前景,又能抑制远期通缩的前景。通缩的危害绝不比通胀差,只是大家以前少遇上罢了。
所以这次宏观调控应该抓住抑产能(压通胀),保需求(防通缩)的两个原则。
故电力价格我认为属于抑制产能的手段之一。这些年电力价格下降得太多,非凡工业用电、农村用电,我知道很多以前自已发电的工厂由于网电便宜过自发成本,都改用网电了,加上经济发展,农村用电增长,家庭用电增长(连我都动起用电热水器的脑筋,不想用煤气了)一下用电潜能释放,好象到处用电紧张忽然冒出来似的,其实是价格在诱导,就象低利率会起到鼓励消费、投资的作用一样。
用电紧张还引发大量采煤,大矿小矿、国营民营一起上,到处爆炸、死人一样干,三令五申生产安全无效,可见能源紧张的局势到何地步。
2002年底广东省物价局还傻乎乎把上网电价每度电一次下调9分钱,我跟某电厂董秘谈过问题的严重性,他也无奈,还叫我去反映。这把发电的利润压得很低,缺少抗御成本上升的压力,将来涨电价时可不是降电价那般鲜花与掌声了,被动。
从上面想法,我觉得目前是否要上调电价呢?调工业用电的价格,不调民用。
:“居民个人已经成为住宅、汽车等高增长行业的最终消费主体。这一轮的行业增长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以居民消费作为基础的,这是中国过去所没有的。由于是以居民消费作为支撑,因此,不排除经济出现局部和短期的泡沫,但是,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泡沫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也是我试图根据通胀新特点,站在国家的角度思考这次调控的可能趋势和用意。
目前通胀的新特点与93年明显不同,那时房地产泡沫为主,以银行资金进行大量贷款,主要大肆进行土地买卖投机套利,击鼓传花,房地产价格上涨2倍多,最终引致宏观大调整。现在的通胀可看成是中国整体迈向更高台阶的一次产能储备,不仅是房地产的单方面虚热导致,工业化、城乡转化、现代化均需要这样的投资能量,短期的通胀难免,所以目前的通胀与过往有很大不同。
既然它引起的通胀需要调整,因有些东西太过超前也会引起严重问题,如6岁小孩吃成人的饭量,长远虽然有这一天,现在就吃这个量必消化不良。但顾及将来的发展趋势,有压有保,能源建设和交通建设一定要保,不但要超前,还要大大超前,要给予投入者一个好的回报和条件,能源的现状说明过去预估不足,缓冲空间不够。在美国,公路网的发达也颇有启发(24小时的车流都那么多),因为空运在中国老百姓暂时还没能力需求那么高,工业成本也负担不起,公路应该是快捷途径,非凡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的背景下。
压要压产能,非凡是过剩、重复、陈旧趋势,拼价格、拼资源的产品。可以避免牵动原料价格上涨过快。除行政手段外,电价和利率都是市场调节的可用手段。但电价和利率的作用在中国机制下作用还是有限,只不过列入压的范畴而已。
结构性的通胀不要怕,往往不能持续太久,连续多年的通缩可能包含价格与价值的负背离情况,有一定回归要求,如同反弹一样,初期会猛些,好象来势汹汹样子,过于紧张,急于调高利率很危险。长期的通缩前景自然有抑制通胀的压力,答应多看看(如一年以上),还要容忍短期的越界,如国家视为5%的指标。
调高利率一般认为是调高存贷款利率,在长期通缩没有消除的背景下,中国老百姓一定会马上将余款更大量的转入银行,在目前的利率下存款增长尚且如此可观,调高利率后更可想而知了。主要动机是这样一个变革期,大家都需要为应付改革备好更充分的粮草,尤其是现行的教育医疗开支、下岗转制、私有化的前景令人毫无安全感,尽量寻求资金的储备是唯一的抗御手段,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一个很长时间,在向欧美那样的福利型国家转变完成前不会有太大改变;欧美人普遍没什么存款观念的。
利率是双向剑,抑产能也抑需求,所有的产品绝大部分最终都转化为消费者承受,一旦消费者退缩,产能必推低价格,通缩加剧,直到工厂倒闭。而利率的提高对产能的抑制效果有多大却不得而知,利率提高对存款的影响我几乎肯定就是上面分析的结果;消费需求一定要保。
所以利率杠杆不要轻易使用。如用,为保需求,应考虑提贷款,存款不变;可达压产能,保需求的作用,银行存贷差因而加大,国家收入也增多。
要做到这一点,幸亏目前人民币利率没有跟随美国降到0.5%,这当然不是戴SB的功劳啦。否则格林斯潘一翘利率,你只能马上被牵跟着走,由格林斯潘调控中国的利率。哈哈……。人民币1.9%的利率有一定的缓冲区,可以先看看美国利率的走势而跟或不跟,还有主动权。
好象格林斯潘对升息还不是下定决心,是不是意识到世界通缩危险依然存在?
中国的态度也好象暂不会升息,我敢肯定在美国升息前中国都不会先升息。
这一点暂放心,况且有缓冲区。
产能为什么增长那么快,大部分的投资短期是需求,中长期是产能,要压产能,在中国利用利率杠杆的有效性十分值得怀疑,更不用说区区电价。除世界工厂需要增加的部分产能外,许多产能至少是缺乏长远的考虑的。在美国,一个新动工的楼盘不是那么轻易推出来,相关规划、法律治理得严。在中国,土地的国有化、租赁制和法制的软弱使土地没有真正的主人,委托地方政府治理土地,使国家的各项政策无法保障落实。你敢说得清楚到底有多少土地在地方政府名义下肆意占用、乱用?真实数字中心绝不知道。官商勾结侵占原土地合法居住者的利益在这几年登峰造极,闻所未闻,以至于强迫拆迁出人命不绝于耳,某发展商很兴奋地对我说,现在旧城改造就象庄园主去圈地一样,发展商看中优越地点的旧楼就勾结政府出面发拆迁令,管你是不是危房,用政策性的低补尝赶走原住户,发展商另盖新楼,卖价高几倍,原住户要不给搞到偏僻地去,要不就用多几倍价买回新建的原居住区;你说它是危房,征地是用于建路、公园等公共设施还好,但往往不是危房,有些甚至仅是10年楼,只不过给发展商看中而已。低价赶走原住户,重盖后高价卖回人家,这过程政府一般不出钱的,由发展商自行掂量利益前景搞定,这叫给政策。政府则取得所谓新城貌,有政绩;个别官员又大肆从中大获发展商馈赠回报,于公于私皆大欢喜,双丰收,怎不能越演越烈?只是苦了原住户、老百姓。5.20号我还看到报上登某地发展商派保安拿警棍,开推土机去强拆,照片上看威风凛凛,这还是在中心下禁令之后的事,大胆。
产能真需要增长那么快?中国的发展确实增加了不少需求,假如需求有那么大当然是好事,但不少的产能由政绩驱使而致,我们那的官员有句口号,叫“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意思是工厂不是我们的无所谓,只是你设在我的所在区域,产值就可算在我头上,政绩也就来了。于是乎以政府征用为名,赶走农民,低价卖地,甚至白送,要不挖山砍树,美名筑巢引凤,只盼什么跨国的、开厂的、投机的、圈地的通通进入我的领域,产值年底又增长排前几名,有政绩可言,又有招商引资巨大成果,官帽越换越大。不这样做的地方政府,谓之缺乏开拓性,大会小会批评,直叫你无地自容,只想碰墙死。
至此,我明白大跃进的笑话是怎么来的,当你看到邻村报了一个亩产大数,上头又送牛,又送马,还有拖拉机,再老实的人也得向现实低头,几个轮回,亩产十万斤都能啊。所以我们的激励(政绩)机制取向是产能的温床,搞政治的时代靠口号,搞经济时代靠产能了。大跃进是靠吹,现在吹不易,干脆来真的,代价却是挖尽国家的资源,那是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都用光了。
今天看到权威部门说中国的资源已完全绷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那么老说能持续高增长20-30年的话是否有吹牛讨赏之嫌?必须改变现行激励机制,虽然它也有很好的一面,就是获得高速发展的推动力,但现在是该向效益转变的时候了。
俺们小老白姓,没钱没权,国家大事食肉者谋之,只有在网络上吐露肺腑,寄托心思,总算受民主进步的恩赐了。
光受政绩机制驱动还不至于形成产能,虽然当官脑袋整天想露一手,但一举一动都要白花花的银子支持啊,要扩大政绩,得有钱。在此时,政绩机制属内因,还得通过外因起作用,这就是钱。
以下机会来了,多年的通货紧缩之后,2001年政府后大量发债,鼓励银行向基础设施发放贷款,政策叫做“拉动内需”,于是放钱的闸口松开,同时为防止出现新的呆坏帐,配合清除历史上的坏帐,银行内部提出一个实际有反效果的对策,就是要求各行降低坏帐比例,作为考核指标。请注重,仅仅是坏帐比例,这有了很大的空子。坏帐比例即无法偿还的债务与贷款总额之比,它是个相对数字,可以通过降低绝对坏帐数,或加大贷款总额来达到坏帐比例下降,由于绝对坏帐那能降得下来?坏掉的岂能复生?于是乎大家都动起脑筋往加大贷款总量上去想,除拼命尽量利用政策的许可大量发放贷款外,还用新贷款掩盖老坏帐,即新贷款给实际上已有老坏帐的单位,然后单位再把此新贷款还掉老坏帐,造成此单位没有坏帐,只有新增贷款的记录,而新贷款是不能马上定性为坏帐的,嘿嘿,以后贷款到期如此类推,银行老总的乌纱帽又保住了。
还有,这些年的改革前景令国人感到不安,存款年年暴增,假如不能贷出,白支付利息,亏死了。水漫金山,贷,银行下达贷款确保安全指标,大家很小心寻找安全项目,最后发现房地产业,贷给私人最安全,比贷给国企、民企都安全,个人最有信用。于是,对房屋项目大胆贷,对私人买房大胆贷,适逢低息周期很适合房地产行业,造就了热哄哄的楼价节节攀升,圈地盖房、推山毁田灭林越演越烈,资金越贷越多,从银行流向四面八方。
这就是我们的治理不切实际造成的经济过热,这只是一些通俗的描绘。当然,这专门指一些过热因素的由来,经济整体上还是应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要上一个新台阶的必要热身。
任何好的主观措施,到了下面,都会变通得不成样子,上面越严格治理,下死命令,下面对乌纱帽的自觉维护,越使很多经济案件都层层自觉保护,能私下解决、掩盖,尽量不上报,大贪小贪越来越多。
这就是民族素质差别,不是很轻易的改变。前几天在美国,当地华人很自得的告诉我,洋人如何迟钝,做事死板,不会计算;是的,我们的太过灵活变通造成任何政策的实际影响难以估量,格林斯潘把利率搞来搞去就可以当美联储主席到78岁,太简单,太简单了,在中国,他当三年就得滚蛋,中国远比美国复杂得多。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不能简单的移植到中国,很多都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制基础上,自觉守信的民族素质,更有一支严明的执法队伍实施,而我们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人治大于法治。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不同的制度,不能照搬。
我们需要建立严格的法治机制,执法严明,刑罚要重,令到人人不敢犯法,这还遥远。我在美国十多天,觉得它远没中国自由,就是它法规太多了,执法必严,不敢越雷池半步啊。美国其实并非是一个很自由的国家,非凡9。11之后。
股市也跌得不错,一般股民难于承受中国股市的特点,大多数人素质更不是当股民的料。当狮子或羊都是注定的,别怪是宿命。
只能在一个没有救生员的脏水池里游泳,淹死是迟早的事,政府不改变把股市当成只有单向功能的融资渠道的做法,老问题没完。
扩容太过。既然要宏观调控,何以又发那么多股票呢?
今天碰到一个开发区老总,刚当上两个月(原老总估计开溜了,没敢多问),原来是副总。接手后一查,哇,原来欠了好多帐,遇上宏调,资金不贷,玩不转了,压力大,愁到晚晚失眠,自说是生命事业攸关的大事,搞不好要出大问题。
原来那些土地征用了,三通搞了,招商费用铺开了,都是先从银行里贷的钱。银行想来也是象我上面所说的饿昏了,光是个人房贷也消耗不了那么多钱,这些工业大客户一贷是千万亿万,优质客户呢。
这盘帐怎么算的?三通后的投入费用,寄托于将来工厂落户产生的租赁金和税金慢慢还,这有点象股票,投入15元,每年回报0.5元(虽还可寄望增长,但机会很小),15元的本金逐年还,只要企业不死,帐挂住,银行也乐于年年做帐说有收入,假如环节反复能持续下去,问题还可掩盖,也不能说它死定,假如这个巢筑起没凤来,这个钱亏定了;又或者这个恰逢宏调,银行收贷,投下去的钱青黄不接,象土地平了一半没钱了,自然没税收产出,出现靠其他税收来填补这笔帐,摊子铺大了,十窝5盖,难救了。政府支持这个开发区,一个是上面的政绩问题,投入催出产值,一个是通过这样做才能捞钱花,银行的钱你不能白拿去用,得找理由,建立一个变换机制,胆大的就有钱了。比如那15元属银贷,0.5元则变成税收,政府就可有支配权,除拿些去蒙蒙银行,其余就干它想干的事去。据说东莞每亩三通一平费(含补偿农民费)达35万,但它愿意以15万来出让土地,道理就在这,差额就在将来的税收中慢慢还了。如此,增长有,税收有,想不生官都几难。
这样的机制时时催生投资冲动,而且上上下下深入人心,全没一点效益观念。我那个部门和另一部门去年完成效益的综合指标排第一、二位,评分也几乎最高,但在各部门小领导投票选先进时,那些产值增长很高但其他项目严重违标、治理评分低的部门都获先进,大领导也同意,直叫人气顶难顺。
上下如此,产能的土壤强大着呢。本来国家发展所适当的增长,加上上面所说的几种放大因素就变成过热了。
讲来讲去,中国习惯性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特点,根本原因是上面那些机制作怪。温家宝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是中心首次认真对待发展带来的问题和根源,虽然几十年来形成的组织、思想体制根源不可能一朝得改,但终于熟悉到发展要重视长远、重视效益,注重环境保护。或者希望它是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以来的又一个新里程碑。但讲易做难,任重道远,君不见证券市场10多年几乎年年有新招,什么保护投资者、监管上市公司、规范银证行为,什么人民日报社论、国务院通知一大套,最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证券市场市场的实际工作从来没做过一件真事,从未见过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什么保护。甚至新主席我觉得历届最懒,干脆光做不说,当然不是做投资者想见到的事了。
那么到底这次通胀还有什么因素,最终引致什么问题呢?全球性的通胀还是仅中国通胀?是谁带谁胀?跑多高?它目前是经济的顶峰,还是新一个台阶的序幕?很多问题值得思想,
我认为这次通胀的最大特点在以下:
1.结构性通胀,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感受到通胀,有些继续在通缩。上游胀得多,下游胀得少。价格传导机制并不象以前那样发生作用。
2.轻工业品发展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重工业的产品供小于求,诱发和推动大量的固定投资放在重工业上,初步形成重工业化的雏形,其中汽车市场的掘起是直接的诱因。可能意味着经济发展20多年后,开始进入重工业阶段,假如国家不反对的话。
3.跟93年房地产业的突出畸形的空洞发展(炒地皮、炒房子,国有银行乱贷款)不同,目前的通胀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即重工业、实业、交通、能源、占明显的优势,国营、民营都有强烈投资欲望,地产业并不占主流,除重要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外,其他地方涨幅不大,大家可以自已验证一下。另外房地产涨价不是中国唯一的问题,象美国、英、法的等欧洲国家都胀得挺厉害,三藩市、夏威夷房价近3-4年涨了一倍,是全球性问题,理由在于全球性的贷款利率是10多年最低。
4.正因为这些资金投放有实质性的产业基础,将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推上新平台打下基础,象电能、交通我觉得更超前些没问题。电能大家都觉得需求增长太猛,出乎意料,在于重工业耗能的异军突起是主因,重工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非受益者,风水轮流转,按规律应该轮到它们,我想原材料价格将未来还将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除非国家放弃重工业化。而没有重工业发达的国家,将不会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所以我觉得发展过快要压抑一下,造成的原料紧张、能源紧张不压不行,不胜败荷。但由于主流方向正确,不宜过压,事实上这次通胀只是结构性的,一般老百姓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们何必为一个数字而大动干戈,即使通胀越过5%也不是强力加息的理由,否则诱发的通缩将造成大量坏帐,银行业目前状况是我所见最坏,员工士气最差的时代(不展开),挫动经济的锐气很危险。我不是经济学家,感觉存款利率还是不要超过2.5%。对通胀指标要观察长一些时间,不能神经过敏,国家也没有一定要保障正利率的义务。
加快发展电力能源,解决能源紧张问题,先缓解这个环节再说,也是确保将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行政干预扭曲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的预期
2004-06-1313:35:28财经时报/钮文新邓妍
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总管李慧接受《财经时报》专访:“全球资源现状无法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说法不完全成立;中国需要变“现用现买”为订立长期采购合同,给国际市场相对稳定的需求
预期,从而缓解资源成本上涨幅度
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否面临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瓶颈?全球的资源能否答应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财经时报》近日访问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总管李慧时,听到了否定的答案。
在李看来,通过完善中国企业通行的“现买现用”的采购模式,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并通盘考虑、提高需求增长的能见度,可以缓解进口价格“井喷式”上涨及其带来的问题;平抑需求和增加供给能见度应当同时进行,而不仅是单方面地抑制需求。
“资源不支持”结论片面
《财经时报》:中国最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非凡快,这势必面临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瓶颈。国外甚至有报告,对全球资源能否支持得起中国快速增长提出疑问。他们认为,发达国家经济经过多年增长,已控制了全球大部分资源,留给发展中国家的数量有限。
李慧:说“发达国家已经把资源用尽、中国经济发展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这个结论并没有通过全面的、科学的验证,有一定的片面性。
必须看到,尽管有些资源不可再生,但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却有替代品,而这些替代资源在中国并没有全面推广使用。比如发电,传统上中国以自己是“产煤大国”自居,发电一直以火电为主,水电的大规模开发近几年才开始,核电的份额也非常少。
以钢铁行业为例,过去30多年,发达国家没有大幅增加产能,因此铁矿石的产能并没有大幅度增加。因此,以目前的产能来推断全球铁矿石资源不足,结论有失客观。
实际上,国际市场之所以存在这一短缺而发生价格猛涨的情况,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前几年一直处于通缩状态,在很短的时间忽然进入通胀时期,二者转化的时间极短,需求忽然增加,包括国际社会在内,在心理及产能配给上一下子预备不足。
改变采购方式
《财经时报》:价格上涨太快确实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李慧:2003年的时候,全世界的媒体都在报道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因气候原因导致的供给下降,结果引发大豆等粮食作物价格大幅上涨。现在大家又在讨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铁矿石、海运价格开始下跌。难道短短几个月国际供给量真的忽然增多吗?显然不是这么回事。
我觉得,有效的调整心理预期及改变中国原有的以现货合同为主的采购模式,很有可能有效控制原材料的增幅。但在经济大起大落的格局没有彻底改变的时候,又有多少企业对未来有个相对准确的预期?
在国际社会,供货商只有有了长期订货意向,才会安排相应的产能。我们曾与国外一些大型有色金属供给商接触,他们都认为,假如有长期订货意向,产能是可以提高的。他们不会在没有合约的情况下盲目投入。其实,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与供给商订立长期合约。当国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慢慢把产能提高之后,价格涨幅也就放缓了。但是,中国必须为市场提供一个增加需求的稳定的信号。
当然,不能排除有些资源确实存在供给瓶颈的问题,但改变采购方式,至少可以缓解购买成本的大幅上升。
缺乏通盘考虑
《财经时报》:这是不是说,中国的政府或企业更在乎眼前的一些变化,对整个经济增长缺乏一个整体、长远的预期?
李慧:确实。在决策过程中,有时缺少发展的眼光。现在电力供给紧张的问题,不能不说与前几年的判定失误无关。此外,过去的农村政策及其粮食采购流通系统的弊端与其后的粮食减产等政策失误,导致了现在的供给不足,价格上涨。这些都暴露出政府缺乏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各层面的通盘考虑,以及行之有效的方案。
追根溯源,中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尽管整体思维模式和经济格局都在变化,但相关的决策机制还没有彻底从原有的思维框架中转变过来。
《财经时报》:现在中国也在倡导“五个统筹”,包括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是非常明确的思路。您是不是认为,中国现在还不具备充分把握利用国际市场的手段?
李慧:我们还在初学阶段,现在还没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实际上,“统一采购”、“长期合约”是在今年初才开始形成一种趋势。中国从原来的“现买现用”模式逐渐转变的过程中,要给点学费,这也是正常情况。
《财经时报》:中国的需求导致价格上涨后,您看到国外的产能增加了吗?
李慧:根据我们对炼油、石化行业的研究看,亚太地区的产能并没有大幅增加。目前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短期内产能也不会有太大的增产。
假如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增长将真正从投资拉动方式转向消费拉动,那么消费需求的增长带来的对上游原材料需求的增长将不可阻挡。长远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仍是向上的,应有一个市场化的调控机制替代行政干预,以提高市场的能见度及可预见性,减少可避免的投资损失。
游戏规则已变行政干预应压到最低
过多的行政干预干扰市场预期,阻碍供给的正常进行,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依然受制于目前面临的瓶颈
《财经时报》:您说不要用行政手段干预,但许多市场化的、经济的调控手段,对于中国这样尚未彻底从计划经济中脱胎的经济体,效果不一定最佳。您不认为中国抑制经济过热,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大起大落吗?
李慧:主观上是,客观上不是。主观上的意愿并不一定在客观上取得实效。
必须客观地分析引起通缩和通胀的根本原因。现在讨论通胀,最明显的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和资源成本的上涨,这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粮食供给下降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粮食收购政策不稳定,政策不稳定与没有可预见性息息相关,而不可预见性的最根本原因,是行政干预过多,进而引发供需方面的不平衡。
《财经时报》:行政干预过多,对于中国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是否危害很大?
李慧:显而易见。行政干预在原来孤立的市场里可能还能行得通。但中国现在很多方面已与国际接轨,资金来源也不仅是国内,游戏规则和对象都变了,行政干预应压到最低。
需求、供给双管齐下
《财经时报》:不管缺乏利用国际市场手段还是自己内在的各种体制性原因,究竟价格上涨会对中国经济构成很大的威胁,这不需要抑制吗?
李慧:需要抑制。但应该有更暖和的、符合市场经济的方法解决。
通胀的最主要因素是粮食价格、能源价格上涨和高固定资产投入,现在中国对这些方面都在控制。但同时,由于过去的一些政策不力造成的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大家对政府发出的很多信号不理会。可能现在看到政府说不能投资、不能建设,但两三年后,发现原来问题应该反着看。
政府既然推行市场经济,就应用市场行为解决问题。通过制定一个长远可行的发展目标,提高市场能见度,调整产能,价格应不会像现在这样大幅度上涨。
中国对目前的价格上涨不能一味地靠压抑供给来遏制。许多新产能很大的程度上属于结构升级,未来的竞争最根本上是成本和诚信的竞争。假如国际市场不能根据中国长远的需求增加产能,今天的抑制过去了,明天依然会出现爆炸性上涨。
通过适度地控制投资,抑制需求,并通过订立长期供货合同,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更好地平抑价格上涨,这个过程很困难,也挺痛苦。但这一步必须要走,必须完全和市场靠拢,这样慢慢就能走向一个正常的平台。
《财经时报》:您的意思是说,抑制需求的同时增加供给,就能更好地解决价格井喷式上涨带来的问题?
李慧:我觉得能起到缓冲作用。在抬高行业准入门槛、起到抑制供给作用的同时,运行模式也应该做一些调整。运行模式包括采购模式,但采购模式的转变真正取决于能见度的提高,即行政干预的减少。我认为,资源紧缺的问题并非完全没有办法解决,但假如不给市场相对明确的长期信号,那就无法解决。
-------------------
另外,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战略储备机制。不仅企业要有这种意识,国家也要有。目前,中国不能说彻底没有储备机制,但运作还不是很市场化。
6月8日周小川在调研时表示,“利率变动要跟上价格变化,否则会形成负利率,导致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的变化”。我猜他的想法是怕消费行为加剧,这完全是对国情一无所知的看法。在目前的数十年来的低利率下,老百姓尚且踊跃储蓄(理由上面已说),何以一升息就会去消费呢?最有可能的是加剧储蓄行为。
长期通缩时嘴上说要防止通缩,那么通缩矫正后就轻易有一定程度通胀,调控不会恰好保持通胀在零位,出现通胀后又害怕,这不是叶公好龙么。凭什么通缩就无所谓,通胀就紧张?
这是一次国内经济迈向新起点的通胀,一次结构性的通胀。几十年长期受到不正常价格对待的基础原料、重工业恢复应有的合理价格(价格涨跌几回合后将会巩固),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不看清这个本质,单看通胀数值调控,一定要吃亏。
假如按我看法,这次通胀到一定幅度后,将会变得暖和,主要是原料在需求推动下,达到一个价格高度会变成正常波动,今年胀得高,可能明年就不怎么胀了。假如今年升息过快过高,在明年我们看见通胀低,是不是又开始减息呢?打击后的经济,可是轻易恢复么?
嗬嗬……,我不是经济学家,乱弹琴。
我预期希望见到政府的如下应对方法:
1。在任何情况下,美国不加息,中国决不加息(理由以上说)。
2。美国不加息至1。5%以上,不考虑加息。
3。假如要加息,一步到位至2。5%,贷款扩大至6%。减少市场预期,减少经济波动。
4。加息到2。5%后,无论通胀指标如何,坚持12个月内不加息(除非有无可辩驳的证据)。最多再调高贷款利率,扩大存贷差。
5。加快电力投资力度,提高电价,刺激民营资金介入电力。(我已知有地方政府如此)
6。压抑少需求的投资,重复的投资,继续刺激农民利益增长。
7。越简单的方案就是好方案。
近期股市跌幅较大,大家总在想股市发生什么问题。我想,企业本身应该没有问题,问题第一来自市场的加息惧怕综合症。第二来自疯狂的扩容。第三来自开放基金的大抛售(当然也有受部分调控的资金不得不退出)。
说到开放式基金,这个来自西方南橘北枳的产物,可能给别有专心的安排到中国股市上来。按理基金应该有稳定股市的作用,但大家回忆一下,自从有了这个混蛋东西,股市从来没有一个大一点的行情,而且随着发行量的增大,股市的上行幅度越来越小,调整下跌的动力越来越大,其本质在中国,它不是一个稳定的基金,实质是一个散户基金,是乱七八糟的各怀心思的股民资金集合,它没期限,行情好时,散户会套现,行情差时散户更象炒股时追涨杀跌一样拼命套现,开放式基金的扩大,实际是散户资金的扩大,属不稳定资金。封闭式基金的停发,实际是稳定基金比例不断降低。市场越跌,开放基金赎回越多,越跌越疯狂,互为因果。所以必须停止发放开放式基金,多发封闭式基金,股市才会稳定。
因于基本面形势并不坏,调控合适,所谓过热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股市的下跌一般认为不会重见1300,除非给调控到乱七八糟。就算加息到3-5%,目前点位也可以承受。如将来要重见大行情,除非停发开放式基金,不断发封闭式基金。
朱在位人品没得说,但他起码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电力重视不够,误认电力过剩,二是前些年对粮食充裕过分乐观,认为粮食太多,国家收购不了,应该减少农田耕种面积,改种其他.这些都导致了后来的所谓电力改革闹剧,农民土地的大幅抢占.错误可谓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