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基本分析>

巴菲特致股東函2002年版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2-17 点击次数:


波克夏海瑟崴股份有限公司
致Berkshire公司全體股東:

本公司2002年的淨值增加了61億美元,每股A股或B股的帳面淨值增加了10.0%,累計過去38年以來,也就是自從現有經營階層接手之後,每股淨值由當初的19元成長到現在的41,727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為22.2%。

在年報中所謂的每股數字係以A級普通股約當數為基礎,這是本公司在1996年以前流通在外唯一的一種股份,B級普通股則擁有A級普通股三十分之一的權利。

從任何角度來看,2002年無異是豐收的一年,後面我會再詳加說明,以下是幾點總結:

儘管外界景氣低迷,但Berkshire旗下所有非保險事業的表現都異常優異,十年前,我們非保險事業的稅前盈餘為2.72億美元,但時至今日,在持續大舉擴張零售、製造、服務以及金融事業版圖之後,這數字約當我們一個月的獲利。

2002年我們旗下保險事業的浮存金大幅增加了57億美元,累積達到412億美元,更棒的是,運用這些資金的成本僅為1%,能夠回到以往低成本浮存金的感覺真好,特別是經歷過慘澹的前三年,Berkshire的再保險部門以及GEICO車險在2002年都大放異彩,而GeneralRE的承保紀律也已恢復。

Berkshire購併了幾項重要的新事業,其產業競爭力在各自的業界均堪稱數一數二,並由優秀的經理人所治理,這些特點是我們"進入"策略決定關鍵的兩隻腳,至於合理的價格則是第三隻腳,不過不同於一般融資購併者LBO及私人投資銀行,我們並沒有所謂的"退出"策略,在買進以後,我們就把它們好好地放著,這也是為何Berkshire往往成為許多賣方以及其經理人,心目中的首選,有時甚至是唯一的選擇。

我們的股票投資組合表現超越市場上大多數的指數,對於負責治理GEICO保險資金的LouSimpson來說,這是司空見慣的事,但就我個人而言,卻是在經歷過好幾個悲慘的年頭後,終於獲得翻身。

綜合以上這些有利的因素,造就我們的帳面淨值大幅超越S&P500指數達到32.1個百分點,這樣的成績有點反常,Berkshire的副董事長兼主要合夥人-查理曼格跟我本人最希望的是Berkshire每年都能穩定的超越指數幾個百分點就好,我想在以後的某些年度,極有可能會看到S&P指數大幅超越我們的表現,尤其是當股市大幅上漲的年頭,主要的原因在於目前我們在股市投資佔總資產的比例已大幅下降,當然也由於是這樣的轉變,讓我們在2002年股市大幅回檔之際,仍能維持不錯的績效。

關於去年的結果,我還有一點要補充,假如你經常閱讀最近幾年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你會發現滿是所謂"擬制性盈餘"這類的報表-這種報表所顯示的盈餘數字往往都遠高於經過會計師簽證的查核數,而公司高階經理人會告訴股東們,"不要理這個,不要管那個,只要算那些會讓盈餘數字好看一點的就好了",而治理當局對於這類"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的現象年復一年地出現,早就習以為常,一點都不會感到臉紅。

我們還沒有看過有那家公司的擬制報表,其盈餘是低於會計師查核數字的,現在就讓我們來編一個故事,故事的大綱是:去年就擬制基礎而言,Berkshire的盈餘數字遠低於會計師的查核數字。

我之所以會如此說,也並非全然憑空捏造,去年有兩項有利的因素,讓我們的財報數字特別好看,第一,由於2002年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災難,所以Berkshire(也包括其他所有保險業者)賺取的盈餘比一般正常的年度要多得多,反之亦然。然而希奇的是要是碰到颶風、地震與其他人為災害頻傳的歹年冬時,許多保險同業往往會聲明"要是"沒有發生XX災難,本公司的盈餘應可達到預計目標,意思是說,由於這類災難的發生相當非凡,所以不應該列入"正常"的盈餘科目計算,這根本就是一派胡言,要知道"非凡災難"損失本來就是保險業司空見慣的事,而且絕對必須要由公司背後的股東來買單。

不論如何,我們還是繼續完成這次的練習,由於去年我們沒有碰到什麼重大的災難,所以實有必要將帳面盈餘向下調整,以算出正常合理的承保績效。

其次,2002年的債券市場特別有利於我們金融產品部門的策略運作,這類的利得在未來一兩年內很可能會逐漸縮減,甚至完全消失。

所以呢--在"扣除"這幾項有利的短暫因素後,我們去年實際的稅前獲利將比帳面減少約5億美元,當然沒有人會嫌盈餘太多,就像是JackBenny在得獎後所發表的感言:「我實在是不配得到這個獎項,但這就像是我不應該得到關節炎一樣」。

Berkshire旗下一直有一大群傑出的經理人為我們打拼著,且其中絕大部分都已經可以不必再為這份薪水工作,但他們依然堅守崗位,38年來還沒有任何一位經理人離開Berkshire跳槽到他處上班,包含查理在內,目前我們共有6位經理人的年齡超過75歲,預期4年後還會再增加2名(那就是BobShaw跟我本人,我們現年都是72歲),我們的觀念是,「實在是很難教新狗老把戲!」Berkshire的所有經理人都是各自行業的佼佼者,並把公司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一樣在經營,至於我的任務其實相當簡單,那就是站在旁邊默默鼓勵,盡量不要礙著他們,並好好地運用他們所賺來的大筆資金。



提到治理模式,我個人的偶像是一個叫做EddieBennett的球僮,1919年,年僅19歲的Eddie開始他在芝加哥白襪隊的職業生涯,當年度白襪隊马上就打進世界大賽,隔年Eddie跳槽到布魯克林道奇隊,果不其然,又讓道奇隊贏得世界大賽,之後不久,這位傳奇性的人物發現苗頭不對,接著轉換跑道到紐約洋基隊,此舉更使得洋基隊在1921年贏得隊史上的第一座世界大賽冠軍。

自此Eddie彷彿預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決定安頓下來,果不其然,洋基隊在往後的七年間,五度贏得美聯的冠軍,或許有人會問,這跟治理模式有什麼相干??很簡單-那就是想要成為一個贏家,就是與其他贏家一起共事,舉例來說,1927年,Eddie因為洋基贏得世界大賽(當年棒球界傳奇人物貝比魯斯也在陣中)而分到700美元的獎金,這筆錢大約相當於其他球僮一整年的收入,結果Eddie總共只工作4天就拿到手(因為當年度洋基隊四連勝橫掃對手),Eddie很清楚地知道他如何拎球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為球場上最當紅的明星拎球棒才是關鍵,我從Eddie身上學到很多,所以在Berkshire,我就經常為美國商業大聯盟的超級強打者拎球棒。

購併活動

去年我們的打擊陣容又增添了好幾位強打者,兩件從2001年就開始談的案子在去年結案,全美相框訂做業的領導廠商Albecca(以Larson-Jhul品牌經營)以及FruitoftheLoom紡織公司,全美約有1/3的男士及兒童內衣係由該公司製造,當然該公司還有銷售其他服裝,兩家公司都由相當優秀的經理人領軍,Albecca有SteveMaKenzie,而FruitoftheLoom則有JohnHolland,後者在1996年自該公司退休,三年前又回鍋拯救該公司免於毀滅的命運,他今年70歲,現在我正努力說服他跟我同進退(目前我個人預定在死後5年再辦理退休,並且有可能會視狀況予以延長)。

此外,去年我們另外又完成的其他兩件規模較小的購併案,不過兩家公司加起來的年度稅前獲利超過6,000萬美元,雖然兩者所處的產業競爭都相當激烈,但卻同樣擁有相當的競爭優勢,使得我們的投資依然能夠維持不錯的報酬率。

這兩位新成員分別是
(a)CTB-全世界雞、豬等農畜養殖設備的領導廠商
(b)Garan-童裝生產廠商,以Garanimals等闻名品牌對外行銷。

兩家公司的經理人過去都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績,CTB的VicMancinelli以及Garan的SeymourLichtenstein,至於在2002年開始進行的購併案中,規模最大的就屬ThePamperedChef(TPC)-這也是一家擁有輝煌歷史的傳奇公司,時間回溯到1980年,當時34歲的DorisChristopher還是一位芝加哥郊區家庭經濟學的教師,與先生育有2個小女兒的她,完全就沒有任何商業經驗,為了要補貼家庭微薄的收入,她想到運用本身最拿手的絕活-準備食物,她在想想是不是可以利用家裡的餐具來做點生意,這是她自己認為身邊最派得上用場的東西。

為了要創業,Doris利用壽險保單質借了3,000美元,這也是她僅有的一次資金投入,然後到大賣場進行一趟採購之旅,買了一大堆烹飪餐具,然後回到家裡的地下室展開事業。

她的計畫是集合一群女性友人到其朋友家裡進行展示,記得在第一次出發公開展示的路上,Doris幾乎要說服自己放棄打道回府。

所幸當晚她所碰到的女性朋友們相當喜愛她及她的產品,總共買了175美元的東西,TPC於焉誕生,在她的先生Jay的幫忙之下,Doris頭一年總共做了50,000美元的生意,22年後的今天,TPC的年營業額高達7億美元,共有67,000名餐飲顧問,我自己也曾經參加過TPC的宴會,很輕易地就能發現這個行業成功的原因,公司的產品大部分都是獨家專用、造型設計優美且深具實用性,而餐飲顧問的經驗豐富且非常熱心,這使得與會的每一位客人都盡興而歸,趕快上pamperedchef.com網站看看如何才能就近參加她們所舉辦的派對。

兩年前,Doris找到現任總裁-SheilaO'ConnellCooper加入,以分擔治理重責,兩人在八月聯袂來到奧瑪哈與我會面,我前後只花了10秒鐘的時間就確定我想要這兩個人加入我們的團隊,當下雙方就簽訂合約,能夠與Doris與Sheila在一起共事,Berkshire的股東實在是再幸運也不過了。

去年透過持股80.2%的中美能源MEHC,Berkshire也進行了幾項重要的購併案,由於公用事業控股公司法(PUHCA)限制我們只能擁有該公司9.9%的投票權,所以我們無法將MEHC的財務數字,完全併到母公司的財務報表之中。



儘管受限於投票控制權的限制,使得MEHC現在的資本結構有點希奇,但該公司仍然Berkshire非常重要的一部份,目前它的資產總額達到180億美元,並成為Berkshire非保險事業盈餘的主要來源,展望未來,其成長依然可期,去年MEHC買下了兩條重要的天然氣管線,第一條是從懷俄明州到南加州,名為肯特河的管線,天天運送9億立方英呎的天然氣,且目前我們又另外投資12億美元進行擴充,預計在今年秋天完工後,運輸能量可增加一倍,屆時將可滿足1,000萬個家庭用戶所需,第二條路線則是從美國西南部一路延伸到中西部,全長16,600英哩,名為「北方天然」的管線,這項購併案更是引起奧瑪哈地區居民的注重,傳為企業美談。

自從1930年代初期,「北方天然」一直是奧瑪哈地區闻名的企業之一,由地方上流社會的領導人士所經營,不過該公司在1985年(1980年改名為InterNorth)被規模不到它一半的休士頓天然氣所購併,該公司當時曾宣佈將讓總部繼續設在奧瑪哈,並讓原CEO繼續留任,只是不滿一年,這些承諾就被打破,休士頓天然氣的原任總裁接掌總裁職位,總部也搬到休士頓,更有甚者,連公司名稱都被後來新繼任的總裁-KenLay改名為--「安隆」!!。

時光飛逝,話說到了15年之後的2001年,安隆營運發生重大困難,被迫向另一家能源公司Dynegy借錢,並以「北方天然」這條管線作為質押擔保品,結果不久之後,這條管線的所有權就移轉到Dynegy的名下,只是沒想到Dynegy過不了多久也發生嚴重的財務問題,MEHC在7/26星期五接到Dynegy公司打來的電話,對方希望將這條管線立即變現以取得現金,我想他們算是找對人了,緊接著在7/29,我們就簽訂了一項合約,就這樣「北方天然」終於回到家鄉的懷抱,早在2001年初,查理跟我壓根就沒想到,我們會介入能源管線業的經營,不過在完成肯特河管線擴充案之後,MEHC所運送的天然氣,將佔全美使用量的8%,而在這之後,我們仍將繼續尋求大型的能源事業投資案,雖然在能源產業,PUHCA依然對我們還有諸多限制。

幾年前,MEHC在無意中,發現自己介入不動產仲介業的經營,只是後來我們大幅擴張這方面的業務卻絕非意外,更有甚者,我們有意在未來繼續拓展營運規模,我們將之稱呼為"美國人的居家服務",雖然依照地區的不同,我們以取得當地據點時的原名稱對外經營,比如說奧瑪哈的CBS、明尼拿波里市的Edina不動產或DesMoines的艾荷華不動產等,在多數我們有營運的大都會中,我們都是市場的領導者。

居家服務現在是全美第二大的住宅不動產仲介商,我們去年參與了總值370億美元的不動產交易案,(包含單邊或雙邊),較2001年增加了一倍,大部分的成長動力來自於我們在2002年進行的三項購併案,其中最大的一件是保德信加州不動產,該公司是洛杉磯、橘郡及聖地牙哥等地最大的業者,去年促成的不動產成交總額高達160億美元,該公司的CEO-RonPeltier在相當短的時間之內,就讓居家服務的營收及獲利大幅成長,雖然這個行業的產業循環波動性相當的大,但仍然不失為我們想要繼續進行購併擴張的行業。

DaveSokol-MEHC的CEO及其主要夥伴GregAbel,現在已成為Berkshire珍貴的資產,他們是夢想創造者,更是優秀的經理人,Berkshire已準備好要挹注大量的資金到MEHC,相當期待Dave與Greg會如何運用這些資金開疆闢土。

產物意外險的經營

我們最主要的本業就是保險,當然其他事業也相當重要,想要了解Berkshire,你就必須知道如何去評估一家保險公司,其中主要的關鍵因素有(1)這家公司所能產生的浮存金數量(2)以及它的成本(3)最重要的是這些因素長期的展望。

首先浮存金是一項我們持有但卻不屬於我們的資金,在保險公司的營運中,浮存金產生的原因在於保險公司在真正支付損失理賠之前,一般會先向保戶收取保費,在這期間保險公司會將資金運用在其他投資之上,當然這樣的好處也必須要付出代價,通常保險業者收取的保費並不足以支應最後支付出去的相關損失與費用,於是保險公司便會發生承保損失,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而當一家公司取得浮存金成本,就長期而言低於從其它管道取得資金的成本時,它就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一旦保險事業取得浮存金的成本遠高於貨幣市場利率時,它就像是一顆極酸的檸檬。

根據過去的記錄顯示,Berkshire一向能夠以很低的成本取得浮存金,確實在Berkshire經營的這些年來,有半數以上的年頭,浮存金的成本甚至低於零,也就是說這實際上等於是別人要付費請我們幫他們保管資金,然而最近這幾年,我們的成本大幅飆漲,2001年尤其恐怖,資金成本大幅飆漲至12.8%,其中半數歸因於世界貿易大樓損失,回顧過去,我們在1983到1984年間,也曾有過更悲慘的記錄,便宜的浮存金絕非憑空而降。

下表中所顯示的數字是,Berkshire自取得國家產險公司經營權,進入保險事業36年以來所貢獻的浮存金,(其中傳統業務包含在其他主險項下),在這張計算浮存金的表中,(相對於收到的保費收入,我們持有的浮存金部位算是相當大的)我們將所有的損失準備、損失費用調整準備、再保預先收取的資金與未賺取保費加總後,再扣除應付佣金、預付購併成本、預付稅負以及取得再保業務的相關遞延費用,得出浮存金的數額,弄清楚了嗎?

去年我們的浮存金成本約為1%,不過從前我就曾說過,大家千萬不要被這樣的結果沖昏了頭,那完全是因為2002年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天災人禍所致,總有一天,我們會讓碰到某些大災難,屆時我們的浮存金成本將激增。



此外2002年我們的績效受到1)補提通用再保先前年度未認列的損失2)追溯再保險業務每年固定必須提列的損失成本(在後面還會有詳細的說明),這些成本金額總計17.5億美元,約為浮存金的4.6%,可喜的是,除此之外,2002年我們整體的承保經驗相當不錯,這使得我們即便在提列以上損失之後,仍然接近損益兩平。

除非再發生什麼重大的天災人禍,否則我預期2003年的浮存金成本將可以壓得非常低,甚至有可能在零以下,在以下保險子公司的營運概述中,各位將可以明瞭為何我會那麼有信心,就長期而言,我相信我們的承保績效一定可以超越同業的平均水準,從而讓我們以相當低的成本取得投資所需的資金。

保險事業營運狀況

假如我們的保險事業長期以來想要產生低成本的浮存金,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a)必須有毫不妥協的承保紀律(b)穩健保守地提列準備(c)避免那些看起來"不可能發生"意外所累積的風險部位影響到公司的償債能力,除了一家公司以外,我們其他所有主要的保險事業大致都能謹守這些原則。

這個例外正是通用再保,所幸去年該公司進行了許多的改進動作,現在我很高興地向各位報告,那就是在JoeBrandon的領導,以及TadMontross盡心盡力的輔佐下,該公司在以上提到的這幾點皆有重大的進展。

當我在1998年同意由Berkshire購併通用再保時,我以為該公司早已謹守以上我所揭示的三項原則,因為我已追蹤該公司營運達數十年,也發現到其承保紀律相當一致,同時損失準備提列也相當保守,可以說在購併的當頭,我並未發現到通用再保的標準有任何漏洞。

不過事後證明我的看法大錯特錯,通用再保的文化以及作風在近年來已徹底的變質,而治理當局,包含我本人在內卻不自知,這家公司的業務很明顯地訂價不當,此外通用再保在更不知不覺地累積了致命的風險,例如,恐怖份子就有可能連續引爆大規模的核子炸彈來攻擊美國,雖然發生這樣災難的機率微乎其微,但保險公司卻絕對必須謹慎地將風險限制在讓公司的財務穩若磐石的境地,以防萬一這種不可能的事情果真發生,事實上,我們可以說當初通用再保要是沒有併進Berkshire的話,單單世界貿易大樓攻擊事件的損失就足以危及公司的經營。

世貿大樓攻擊事件的發生,嚴重地凸顯了通用再保營運上的缺失,這是我早該注重卻偏偏沒有注重到的一點,所幸我的運氣還算不錯,有Joe跟Tad在身邊,隨時準備好被賦予重任,並充滿改變過去陋規的企圖心,他們很清楚該怎麼做,而且也確實做到了。

雖然保險契約有時間遞延性,不過2002年整體的結果還算令人滿意,雖然我們仍未將核子生化等事故(簡稱NCB)累積的風險降到可以忍受的限度之內,但目前這個問題已成過去式。

在另外一方面,通用再保的承保心態也已做了徹底的轉變,目前整個團隊相當明瞭我們只願意接受價格合理業務的態度,至於金額則沒有上限,Joe跟Tad只惟通用再保的獲利結果是問,至於規模問題則完全不用顧慮。

最後,我們正儘可能地提列適當的損失準備,假如我們做不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我們真實的成本,任何一家不了解自家公司成本的保險業者,將來肯定會發生大紕漏。

記得在2001年底,通用再保試圖將以前年度提列已發生但未支付的損失準備補足,但事後證明我們做的還差得很遠,這使得該公司必須在2002年再補提13.1億美元的損失,以修正以前年度所發生的估計錯誤,當我在檢視通用再保後來才被發現的準備提列疏失時,我忽然想到有一首鄉村歌曲的歌詞形容的相當貼切,「真希望現在的我沒有發現以前我不知情的那段往事」。

我可以向各位保證,未來我們的首要目標就是避免損失準備提列的不當,當然我無法保證一定做得到,保險公司經理人大多傾向少提列一些準備,而想要克服這種糟糕的偏差,他們必須將其非凡的心態做個調整,說起來或許你會訝異,這完全與精算專業無關,同時,相對於初級保險業者,再保業者適當提列準備的難度更高,不過即便如此,在Berkshire,我們在損失準備提列這點做得還算不錯,而我們也將努力讓通用再保比照辦理。

總的來說,我相信通用再保現在已準備好要為Berkshire貢獻大量無成本的浮存金,整家公司倒閉的風險可說已被排除,該公司仍然擁有過去我一再提到的競爭優勢,同時在去年它又獲得另外一項重要的競爭優勢,那就是其他三家原本同列三A最高信用評等的世界級主要競爭同業,在去年至少都被調降一個評等等級,在這些保險巨擘當中,唯有通用再保一路維持三A評等,在象徵財務實力的領域中取得獨佔鼇頭的地位。

再沒有其他特點比這個更重要了,相較之下,最近某家世界級的大型再保公司-該公司通常名列保險經紀人推薦給客戶的首選,目前已暫停支付損失理賠金,包含那些有效且到期的部份,該公司積欠高達數十億美元的理賠金,這迫使其數百家保險客戶必須面臨大幅沖銷應收款的命運,"便宜"對再保業來說,絕對是愚蠢的交易,當保險業者今天將資金付給再保業者以換取一、二十年後的保障承諾時,唯有跟實力最強的再保業者打交道,才有可能避免無謂且有時甚至危及企業生存的風險。

Berkshire的全體股東應該深深感謝,Joe跟Tad在2002年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他們去年一整年尤其特別的辛劳,當然這一切的努力現在已獲得回報。在GEICO,2002年所有的事都再順利也不過了,好到甚至讓我們無法置信,成長的幅度相當可觀,獲利也相當突出,保戶續約率持續提升,同時業務生產力也大幅躍升,而且這些現象在2003年依然繼續維持。



感謝TonyNicely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跟GEICO結緣已達41個年頭,當時他的年齡只有18歲,而他的成績有目共睹,他一向對於能為客戶節省保費感到相當自傲,相較於其他保險業者,GEICO平均每年可為保戶省下10億美元的保費,同時他也對GEICO提供的服務相當有信心,根據業界的一項調查,GEICO目前名列消費者滿意度第一名,同時他更對旗下19,162位同仁引以為傲,去年這些同仁因為優異的表現,總共為自己賺取了相當於19%底薪的獎金,最後他也對持續為Berkshire貢獻穩定成長的獲利感到自豪。

1996年在我們完全買下GEICO時,它的年度保費收入約為29億美元,去年這個數字增加到69億美元,而後續成長依然可期,其中尤以網路行銷最具潛力,去年這個部門成長率高達75%,記得到GEICO.com看看(或電800-847-7536),在大部分的州,股東都可以得到8%的特別折扣。

關於GEICO2002年的盈餘有一件事要附帶報告,這件事突顯了保險公司絕對只能與最好的再保公司往來的重要性,話說1981年到1983年間,當時負責經營GEICO的經理人決定要在商業防護及產品責任險上試試身手,這類風險看起來似乎不大,事實上,公司在當年也不過收取了約305萬美元的保費,但卻耗費了其中298萬美元投保了再保險,打算將風險限制在一定範圍內,總結GEICO僅留下區區7萬美元而已,以作為承擔自留風險的對價,誰知這樣的安排,竟讓公司留下了難以抹滅的慘痛經驗,總計GEICO後來為此承受的損失高達9,410萬美元,約當所收取淨保費的1,300倍,在這筆損失中,再保公司應收賠款不算太多,只不過是9,030萬美元而已!!(其中包含2002年認列的1,900萬損失),便宜實在是沒好貨!

AjitJain領導的再保險部門是我們去年浮存金成本之所以能夠壓得這麼低的主要原因,假如Berkshire的年報必須要擺年度風雲人物照片,那肯定會是Ajit,而且一定要用彩色的!

從1986年開始,Ajit的部門,截至目前已經為我們累積了134億美元的浮存金,這是其他業者前所未有的成績,而雇用員工人數不過20人,更重要的是,他還享有承保利益。

假如各位再將我之前提到過的幾項會計因素,這樣的成果就更顯得難能可貴,所以各位卜派請準備好你們的大力丸,(假如你對會計借貸事項沒興趣,可以跳過後面兩段不看)。

Ajit2002年的承保利益達5.34億美元,其中包括所承擔4.28億美元的追溯再保險損失,經由這類的業務,我們承受其他保險業者已經發生損失但尚未履行完畢的義務,這類損失通常早在許多年前就已經發生,但理賠金到現在卻還沒有付完,(舉例來說一件1980年發生的職業災害,但現在可能還持續按月支付終生的理賠金),在這類協議中,由保險業者一次支付一大筆保險費給我們,但金額仍遠低於我們將來預期要付出的總數,而我們之所以願意這樣做,原因在於a)我們支付的金額仍有其上限,b)在理賠金真正付出之前的空檔,期間往往長達數十年以上,我們得以運用這筆資金),在我們受理的66億美元的石綿及環境傷害損失準備中,有80%是有上限的合約,因此其損失成本不至於無限制飆升。

當我們簽下一張追溯再保險保單時,我們立即將保費收入入帳,並把預期會發生的損失提列準備,至於兩者的差額則以一項資產科目"遞延費用-承受再保險"入帳,這金額通常都不小,截至年底,帳列資產負債表的這個科目金額就高達34億美元,之後我們會按這筆資產的預計年限分年攤銷,並列為損益減項,2002年的攤銷金額高達4.4億美元(含通用再保部份),這些承保損失是我們事先就預期到的必然科目,但即便帳列盈餘因此受到拖累,Ajit去年依然締造了可觀的承保利益。

不過我們想要強調的是,我們早就預期到Ajit營運所承擔的風險相當的高,甚至遠高於世界上其他任何保險業者所自留的風險,因此只要任何一季或任何一個年頭有任何單一重大災害發生,都可能讓Ajit的績效大打折扣,不過這一點一點也不會讓我們感到困擾,只要我們收到的保費合理,我們樂於承擔那些別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短期損益變動,在Berkshire,我們寧願賺取變動不拘但達平均15%的投資報酬,也不要穩定的12%報酬,各位假如在股東會上碰到Ajit,記得獻上深深的一鞠躬。

Berkshire其他規模較小的保險公司其表現同樣突出,合計浮存金增加了38%,並貢獻了3,200萬美元的承保利益,約當保費收入的4.5%,假如這些公司加起來,可以堪稱為全美最好的保險公司之一。

不過除了這些好消息外,我們在加州退休基金的經營績效卻慘不忍睹,關於那邊的業務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同時提列準備也嚴重失真,直到我們確信找到把它們搞定的方法,否則我們寧願維持目前較小的規模。

感謝RodEldred、JohnKizer、TomNerney、DonTowle及DonWurster,讓2003年成為美好的一年,是他們讓各位在Berkshire的投資平添許多價值。

以下是2002年我們非保險事業相關的重點摘要:

中美能源2002年的盈餘穩定成長,展望明年仍將維持此一態勢,至於盈餘成長的來源,不論是目前或將來,主要皆來自於先前提過的購併案,中美能源為了取得購併的資金,已由Berkshire買進該公司發行12.73億美元的次順位公司債(此舉使得我們累計持有這種年息11%的債權達到17.28億美元),另外我們還投資了4.02億美元的約當普通股,總計Berkshire現在持有(在完全稀釋基礎下)中美能源80.2%的股權,該公司詳細的財務報表請參閱37頁。



去年我曾向各位報告,Dexter是造成我們鞋業大幅虧損的元兇,現在在H.H.Brown的Frank及Jim的努力下,該公司的營運已回歸正軌,儘管解決問題耗費了不少成本,但去年鞋業仍然賺了2,400萬美元的利潤,較2001年的虧損,大幅改善了7,000萬美元。

主管Justin的RandyWatson對於這樣的轉變也貢獻良多,在縮減投資規模的同時還能大幅提高毛利率,鞋業是一項艱困產業,但所幸我們擁有最優秀的經理人,而且我也相信在未來我們一定能夠賺取合理的投資報酬。

去年對於傢具及珠寶零售業來說,算是平平的一年,但我們旗下事業的表現卻相當不錯,在我們旗下八家公司當中,表現最好的當屬位於DesMoins的家庭服務公司,才華洋溢的Merschman家族締造了優異的營業額與獲利記錄。

內布拉斯加傢具店NFM將於今年八月在堪薩斯市開立一家全新的大型購物中心,總樓地板面積高達45萬平方英呎,它將成為全美單店營業額第二位的傢具店,僅次於其位於奧瑪哈的本店,我希望住在堪薩斯地區的Berkshire股東能夠一起蒞臨開幕剪綵(當然以後更要繼續惠顧)。

至於我們住宅建築相關行業-包含Acme磚塊、Benjamin油漆、Johns-Manville防火材料、MiTek材料及Shaw地毯等事業,去年總計貢獻了9.41億美元的稅前獲利,其中要特別提到的是Shaw地毯的表現,其稅前獲利從2001年的2.92億美元大幅提高到20002年的4.24億美元,BobShaw及JulianSaul堪稱經營高手,去年地毯的價格漲幅平均不過1%,但Shaw本身的生產力提升以及絕佳的成本控管使得該公司的毛利率依然大幅提高。

在Berkshire我們特別強調成本意識,我們的模範是一位準備刊登丈夫訃文的寡婦,報社告訴她每登一個字要二毛五,於是她要求刊登「Fred死了」,但報社又表示每則至少要七個字,於是這位哀傷的婦人回覆到,那就改為「Fred死了,售高球證」。

航空服務去年的盈餘略微成長,但那純粹是因為我們出售持股50%的飛安波音股權所獲得6,000萬美元特別利益的關係,扣除這項利益,我們訓練業務的盈餘略微下滑,主要反應商務飛行業務的下滑,飛安公司的訓練業務依舊是這個產業的最高標準,而我們預期未來幾年將會持續成長。

至於專機部份所有權NetJets的營運,我們在這行大幅領先市場上其他三家同業,FAA的記錄顯示我們2002年的市場佔有率高達75%,這代表客戶購買或租賃我們飛機的總金額是其他三家同業的三倍,去年我們的機隊發行哩程數高達1.327億海哩,搭載客戶到全世界130個國家。

我們的優勢完全要歸功於Netjets的CEO-RichSantulli,他在1986年開創這個行業,至此之後,他便展現不折不撓的決心提供最頂級、最安全的服務,Rich、查理跟我本人一向堅持必須培養足堪信賴的機隊與機組人員,因為我們自己本身的家人就經常使用搭乘。

雖然NetJets的營業額在2002年創下新高,但該公司仍然處於虧損狀態,美國地區確有小賺但仍抵不過歐洲地區的虧損,總的來說,專機所有權這行業在去年虧了不少錢,而可以肯定的是2003年約莫也是這樣的光景,養機隊實在是一項很沈重的負擔。

就長期而言,經濟現實終將站在我們這一邊,主要係考量私人專機仍是許多大企業必備的商務工具,而對於這些公司來說,NetJets無疑是他們最主要或次要的飛機供應廠商。

利用我們的飛機,很多公司每年都可以輕易省下數百萬美元的開支,有些大公司節省的金額甚至可以數千萬美元,更重要的是,搭配我們的飛機,這些公司可以大幅增加自己的飛機調度彈性,只要持有一小部份的飛機所有權,客戶甚至可以同時使用好幾架飛機,此外,經由我們提供的機隊組合,一位客戶可以視狀況自由選擇12種不同機型,(我有一個姐姐擁有一架Falcon2000部份所有權,她經常利用它往來夏威夷與美國本土之間,但由於血液裡同樣擁有巴菲特家族的基因,她也經常轉換選用比較經濟的CitationExcel進行美國境內短程的旅行)。

NetJets的愛用者名單證明了我們能夠提供給大企業的種種好處,以奇異電氣為例,由於其公司本身就擁有大批的機隊,因此相當了解應該如何有效率地運用其飛機,事實上,它正是我們的最大客戶。

我們的財務及金融產品部門涵蓋了各式各樣的營運,其中包含一些信用評等高的固定收益債券,這類交易在2002年的獲利特別高,我們預期這方面的高盈餘還會持續一陣子,但就長期而言,這部份的盈餘終究會日漸下滑,甚至消失殆盡。

這其中包含特別令人感到滿意,但同時也以極快速度消失的Berkadia來自Finova投資的收益(這項交易在去年的年報就詳述過),我們的合資夥伴-Leucadia公司以相當高超的技巧來治理Berkadia,並極願分擔遠超過其份的重擔,我個人也很願意將這重擔分給它們,並期望在將來可以與Leucadia共同參與更多的交易。

從負面的角度來看,財務金融部門的業務也包含了通用再保證券-這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買賣業務,這個單位去年稅前虧損了1.73億美元,這個成績其中也包含了一部份遲遲未認列的錯誤損失,雖然當時依照一般公認會計原則,那樣的做法相當正常,事實上對於衍生性金融商品,人們必須施以特別的關照,不管是其所運用的會計原則或者它對個別公司或整個經濟社會可能造成的潛在問題。



衍生性金融商品

對於衍生性金融商品以及其他附帶的交易,查理跟我的看法完全一致,我們認為不論是對參與交易的雙方或者是整個經濟體系而言,它們就像是一顆顆定時炸彈!

在丟出這個爆炸性的看法後,請容我稍後我再詳加說明,現在讓我先稍微解釋一下衍生性金融商品,雖然這類的解釋相當空泛,因為這個名詞代表著相當廣泛的金融交易,基本上,這類交易工具會使得財富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進行易手,其金額決定於某個或數個關鍵指標,包含利率、股價或匯率等,舉例來說,假設你做多或放空S&P500指數期權,那麼你等於已經參與一項非常簡單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你的賺賠取決於指數的變動,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期間長短不一而足(有時甚至可能超過20年以上),其價值的變化則繫於許多變數。

除非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有質押擔保或是附帶保證,否則其最終的價值還必須取決於交易雙方的履約能力,雖然在交易正式結算之前,交易雙方都會隨時在各自的損益表上記錄盈虧-且其金額通常都相當龐大-即便實際上還沒有任何一塊錢進行移轉。

只要是人想得到的(或者有時應該說是瘋狂的人),都可以被列為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標的,舉例來說,當初在安隆,就有新聞及寬頻衍生性金融商品,雖然要在許多年後才會結算,但此類交易還是可以入到公司的帳上;或比如說你想要簽一個契約,賭內布拉斯加州2020年雙胞胎出生的數目,沒有問題,只要你肯出價,保證你一定找得到有人肯跟你對賭。

當初我們在買下通用再保時,該公司有一家附屬的通用再保證券,這是一家衍生性金融商品經紀商,查理跟我認為它具有相當的危險性,所以並不想保留這個部門,於是我們試圖將這個部門出售,但並沒有成功,最後只好將它慢慢清算。

但想要關閉一個衍生性金融商品部門,談何轻易,想要擺脫它的糾纏可能要耗費許多個年頭,(雖然我們正逐日降低所曝露的風險),事實上,再保險業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有點類似,兩者都像是地獄一樣,並沒有多大的進入障礙,但想要退出卻難如登天,一旦簽了約,你就擺脫不了它,有時甚至要等到幾十年後,才忽然冒出來要你支付一大筆錢,確實也有些法子可以讓你將風險轉嫁給別人,但大多數的做法還是無法讓你免除連帶的責任。

再保險業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另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兩者的帳面盈餘通常都有過度高估的情況,這是由於目前的盈餘大多繫於許多未來的變數,而其正確性卻需要很多年後才能揭曉。

但錯誤瞞的了人,卻騙不了自己,其所反應的,不過是人們對於他人的承諾,總是傾向採取樂觀看法的現象,而且交易的雙方有極大的動機在會計帳務上作手腳,因為這些負責買賣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人士,其報酬(全部或部份)往往取決於依市價結算的帳面盈餘,但現實的狀況是(想想我們剛剛提到的雙胞胎合約)那個市場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取而代之的是"依公式結算",這種替代性的做法有極大的漏洞,在通常的狀況下,由於合約牽涉多個變數在加上結算日期的遙遠,使得交易雙方無形中增加許多引用不實假設的機會,以我們剛剛提到的雙胞胎案例來說,訂立合約的雙方可能使用截然不同的公式使得交易雙方連續好幾年同時享受鉅額的帳面獲利,在最誇張的狀況下,所謂的"依公式結算"極可能墮落淪為"依鬼話結算"。

當然,不論是內部的稽核人員或者是外部的會計師,也都看過這些數字,但要弄懂可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舉例來說,通用再保證券截至2002年年底(在決定徹底關閉它的10個月後)仍有14,384件有效合約流落在外,交易對象遍佈全世界672個對手,每一項合約的價值都會隨著一個或好幾個變數的變化而隨時上下變動,其中有一些變數光是看了就令人覺得頭發昏,想要對於這些交易組合進行評價,就算是專業的會計師,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意見與看法。

評價難度本身早已超越學術性論證,近幾年來,有好幾件大規模的舞弊案及疑似舞弊案都是緣自於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以公用能源事業來說,許多公司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來創造帳面鉅額的獲利,直到東窗事發之際,他們還試圖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相關的應收款項,轉換成為現金科目,至此"依市價結算"真正淪為"依鬼話結算"。

我可以向各位保證,在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所發生的錯誤,絕對無法讓交易雙方的帳對得平,幾乎不例外的,他們都會偏坦有機會得到百萬獎金的營業員或特別希望帳面擁有亮麗的報表數字的一方(或甚至是雙方),而最後往往要等到獎金支付給營業員,而CEO因為認股權大發利市後,股東們才會發現所謂亮麗的財報數字根本就是一場騙局。

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另一項問題是它可能因為一些毫不相關的原因,讓一家公司的問題更為加重,這種滾雪球效應之所以會發生主要在於許多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合約都要求對方一旦其信用評等遭到調降時,必須马上提供質押擔保給交易對方,大家可以想像到當一家公司面臨困境而被調降信用評等的同時,衍生性金融交易卻又立即登門要求提供事先完全沒有設想到且金額龐大的現金時的情景,此舉可能讓公司進一步陷入流動性的危機,而通常這又會讓公司的信用評等再度向下調降,惡性循環的結果可能導致一家原本好好的公司因此垮台。

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也有可能造成骨牌效應的風險,這是因為許多保險業及再保業者習慣將風險分散給其他保險公司,在這類的情況下,鉅額的應收款項將隨著交易對象的日趨複雜而持續累積,(以通用再保證券來說,雖然已經經過將近一年的清算期,目前仍有高達65億美元的應收款項流通在外),交易的一方或許對於自己相當有信心,認為其鉅額的信用風險已經經過適度的分散,因此不會發生任何危險,只有等到某種非凡狀況下,一個外部事件導致A公司的應收帳款發生問題,從而影響B公司,乃至於一路到Z公司,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危機的發生往往是我們在太平盛世時所夢想不到一連串問題串連所導致的。



在金融體系中,早期發現到連鎖反應的問題嚴重性是聯邦準備理事會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聯準會成立以前,體質不佳的銀行倒閉有時可能會對一些原本體質還不錯的銀行造成忽然沒有預期到的流動性壓力,導致它們跟著出現問題,聯準會於是建立一道防火牆將有問題的金融機構隔絕開,但是在保險業或是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卻沒有類似中心銀行的控管機制來防止骨牌效應的發生,在這些產業,一家原本體質不錯的公司很有可能因為其他公司發生問題而受到拖累,當這種連鎖反應的威脅存在在產業中時,就絕對有必要盡量降低彼此間的牽連,這正是我們目前在再保業採取的做法,同樣這也是我們選擇退出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原因之一。

許多人聲稱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可以有效降低系統風險,透過這類交易讓原本無法承擔特定風險的人可以將風險移轉到他人身上,這些人相信衍生性金融商品成為穩定經濟的力量、讓商業交易得以遂行同時降低個別參與者的變數,就個體層面而言,他們的說法或許確是事實,就像是在Berkshire,我有時也會搭配一些大規模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好讓某些投資策略得以遂行。

然而查理跟我本人認為,以總體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卻是相當危險,而且風險更有日益加重的趨勢,大量的風險,尤其是信用風險,目前已逐漸累積在少數幾家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商身上,而且彼此的交易更是相當頻繁,這使得一家公司在發生問題後,將很快地傳染給其他公司,到最後這些交易商將積欠非交易商的交易對方鉅額欠款,而這些交易對方,如我剛剛提到的,由於彼此關係過於緊密,將導致一個單一事件讓他們同時出現問題,(比如說電信產業的崩潰或者民間電力事業的價值大幅減損等),關聯度過高-在問題浮現時,便有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風險。

I就像是1998年大量從事高槓桿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避險基金-長期資本治理公司LTCM就搞得大家焦頭爛額,最後使得聯準會不得不火速施出緊急援助,在後來的國會聽證會中,聯準會官員坦承當初若非他們介入,這家名聲響亮但僅有數百名員工的神祕公司LTCM,很有可能對於美國資本社會的穩定造成極嚴重的威脅,換句話說,聯準會之所以甘冒大不諱打破慣例介入干預,完全是因為主事者害怕類似的事件會發生在其他金融機構的身上進而引發骨牌效應,而這次的事件雖然導致大部份固定收益市場一度癱瘓達數個星期之久,但個人認為,這還不是最壞的狀況。

在所有衍生性金融商品中,全收益交換是LTCM經常使用的工具之一,這類的合約使得該公司可以運用100%的槓桿在各種市場進行套利,也包含股票市場,舉例來說,合約的一方A,通常是一家銀行,必須投入百分之百的資金買進股票,而在此同時,合約的另一方B,卻可以不必投入任何資金,B公司就可以約定在未來的某個日子時,取得或負擔A銀行所實現的利益或損失。

這類全收益交換合約竟然連保證金都可以不需要,除此之外,其他種類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嚴重危害到主管機關抑制銀行、保險公司及其他金融單位採取高槓桿及風險控管的強力鐵腕,同時,即便是經驗老道的投資者及分析師在看到這類佈滿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公司的財務狀況時,也束手無策,記得當查理跟我自己在看完幾家大型銀行有關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冗長的財務報表附註時,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根本就不曉得這些金融機構到底承擔了多少的風險。

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鬼怪現在已從仙朵拉瓶子中竄出,而這類交易還會繼續以各種不同形式自我複製,直至這個禍害所造成的危害為眾人所知時為止,它們的危險程度從近年來瀰漫在電力能源產業的幾件個案可以略窺一二,在事件發生之後,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急速減少,然而在其他產業,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卻照樣毫無節制的急速擴張中,中心銀行及美國政府到目前為止依然找不到有效克制的辦法,甚至連監控這些合約所構成風險的機制都沒有。

查理跟我相信Berkshire依然是所有股東、債權人、保戶及員工最堅強的財務堡壘,我們對於任何可能的潛在重大意外都戒慎恐懼,或許對於長期性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大量交易及鉅額膨脹的無擔保應收款項的保留態度,讓我們看起有點過慮了,但我們還是認為衍生性金融商品是財務金融的毀滅性武器,其所帶來的危險,雖然是潛在不可知,但絕對是致命的可能。

股票投資

在股票投資方面,我們依舊沒有什麼動作,查理跟我對於Berkshire目前主要的持股部位越來越感到滿意,一方面由於被投資公司的盈餘逐漸增加,同時間其股價反而下滑,不過現在我們還是無意增加持股部位,雖然這些公司的前景都相當不錯,但截至目前為止,我們還是不認為他們的股價有受到低估的可能。

我們認為,這種看法也適用於一般的股市,儘管股市連續三年下跌,相對大大增加了投資股票的吸引力,但我們還是很難找到真正能夠引起我們興趣的投資標的,這可謂是先前網路泡沫所遺留下來的後遺症,而很不幸的,狂歡之後所帶來的宿醉截至目前而止仍然尚未完全消退。

查理跟我現在對於股票退避三宿的態度,並非天生如此,事實上,我們非常喜歡投資股票,我是說假如可以以合理的價格進行的話,在我個人61年的投資生涯中,大約有50個年頭以上,都有這樣的機會出現,我想以後也還會有相當多類似的機會,只不過,除非是我們發現至少可以獲得稅前10%報酬的機率相當高時,(在扣除企業所得稅後,淨得6.5%到7%的報酬),否則我們寧可在旁觀望,雖然必須忍受短期閒置資金不到1%的稅後報酬,但成功的投資本來就必須要有耐性。

所幸,去年我們得以將部份資金運用在一些不錯的垃圾債券及債權投資之上,至去年底我們在這方面的累計投資金額增加了6倍,達到83億美元之譜。



投資垃圾債券跟投資股票在許多方面相當雷同,兩者都需要評估價格與價值比,並在成千上萬個標的中挑選出少數風險/報酬比率最佳者,當然兩者在原則上也有許多明顯的不同,在投資股票時,我們預期每一筆投資都會成功,因為我們已將資金鎖定在少數幾家財務穩健、具備競爭優勢並由才幹誠信兼具的經理人所經營的公司身上,假如我們以合理的價格買進這類公司時,損失發生的機率通常非常小,確實在我們經營Berkshire的38年當中(扣除通用再保與GEICO的投資),投資獲利的個案比起投資虧損的比例約為100比1。

但在投資垃圾債券時,我們面對的企業體質就比較差了,這些公司通常都背負大筆的負債,同時所處產業的投資報酬率都相當低,此外治理當局的素質有時也有問題,其利益有時甚至與債權人相衝突,因此我們預期這類投資難免會出現虧損,所幸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這部份的投資績效還算相當不錯。

公司治理

長久以來,治理當局的能力與誠信本就必須受到嚴密的檢視,事實上,在2000多年以前,耶穌基督就曾對這個議題發表過看法,祂在路加福音16:2提到:「一位財主叫管家來,請你把所管的事情交代清楚,因為你不再是我的管家」。

過去10多年來,企業誠信度與領導風範日漸式微,在網路泡沫巔峰時期,這些特質不再受到人們的重視,當公司股價上漲的同時,經理人的行為舉止卻向下沈淪,這使得90年代末期,那些高格調的CEO幾乎遇不到同路人。

不過必須注重的是,大部分的CEO私底下就像是你會想要把子女的資產付託或就像是鄰居般親切的好好先生女士,不過這裡面有很多人,近年來在職場上的表現卻每下愈況,不但表現平庸,還假造數字,藉以搾取高額不當的利益,這群美中不足的人士,遵循的不過是MaeWest生涯規劃:「曾經我是位白雪公主,但如今我已不再清白。」

理論上,公司董事會應該要能夠預防這類惡質行為的發生,最近一次我在1993年的年報上曾提到過董事們應盡的責任,(若有需要,可向我們索取這篇文章,或者大家可以透過網路直接下載1993年有關企業治理的篇章),當時我曾表示「我認為董事會的行為舉止,應該要像是公司背後有一個因事未出席的大股東一樣,在各種情況下,都要能夠確保這位虛擬大股東的長期利益不會受到損害」,這句話的意思是,董事會絕對不能容許公司讓一個平庸或甚至是差勁的經理人存在,不管他是如何受到所有人的愛戴皆然,董事們應該要像是一位年輕的辣妹在下嫁給85歲的億萬富翁時,被問到:「假如我身無分文的話,你是否還會愛我?」時的反應一樣,這位年輕女郎回答說:「雖然我愛你,但我會更想念你」。

在1993年的年報中,我也曾說過董事的另外一項責任:「要是能幹的經營階層過於貪心,不時地想要從股東的口袋裡撈錢,那麼董事會就必須適時地出手制止並給予警告」,只可惜自從那以後,儘管經理人掏空口袋的行為司空見慣,但卻不見有人出面制止。

為何一向英明且睿智的董事們會如此慘敗呢??其實問題並不在法律層面,董事會本來就應該以捍衛股東利益為最高職志,我認為真正的癥結在於我所謂的"董事會習性"。

舉例來說,通常在充滿和諧氣氛的董事會議上,幾乎不可能討論到是否應該撤換CEO這類嚴肅的話題,同樣地董事也不可能笨到會去質疑已經由CEO大力背書的購併案,尤其是當列席的內部幕僚與外部顧問皆一致地支持他英明的決策時,(他們若不支持的話,可能早就被趕出去了),最後,當薪資報酬委員會,通常佈滿了支領高薪的顧問,報告將給予CEO大量的認股權時,任何提出保留意見的董事,通常會被視為像是在宴會上打嗝一樣地失禮。

在這樣的溝通困難下,於是便有讓外部董事在CEO不在場的情況下,進行例行聚會的呼聲,這項改革目前正在立法當中,個人對於這樣的建議,給予相當正面的肯定,不過我也懷疑,增加任何的治理規定以及建議,其所必須付出的金錢與其他成本,可能與因此所得到的利益相當。

對於目前外界大聲疾呼的"獨立董事"制度,理論上,公司絕對必須要有思想與言論上獨立的董事存在,但他們同時也必須具有豐富的商業經歷、積極的態度,並以股東利益為導向,我在1993年就曾提到,這是我個人認為絕對必要的三項特質。

過去40多年來,我曾經擔任過19家公開上市公司的董事(Berkshire不算在內),同時至少跟250位以上的董事進行過互動,他們其中多數都符合目前"獨立董事"的標準,但這些董事大多至少缺乏我所提到的三項特質之一,這樣的結果導致他們對於股東利益的貢獻微乎其微,甚至经常有害股東的利益,這些人雖然彬彬有禮且學識淵博,但對於產業的了解卻極其有限,同時也不會站在股東的立場去質疑不當的購併決策或不合理的薪資報酬,至於我個人的表現,我必須鬱卒地承認,往往做的也不夠好:當公司治理階層在做出有違股東利益的提案時,通常我只能選擇沈默以對,在這種狀況下,和諧感戰勝了獨立性。



現在讓我們更進一步來探討喪失獨立性的現象,看看過去62年以來涵蓋數千家公司的個案研究就可看出端倪,自從1940年以來,聯邦法令規定投資公司(其中絕大部份為共同基金)一定比例的董事必須維持獨立,原本的要求是40%,目前則提高為50%,但不論如何,共同基金的董事會組織運作一般都符合獨立性的條件。

這些董事及整個董事會依功能區分背負許多責任,但實務上的運作,通常只有兩項重要的任務,一是找到最優秀的基金經理人,一是協調爭取最低的治理費,我想當一個人在為自己尋求投資的協助時,這兩項目標應該是最要緊的,同樣地當董事們接受其他投資人託咐時,也應該會有相同的考量,然而實證顯示,這些獨立董事在這方面的表現卻是令人感到嘆息。

成千上萬的投資公司董事會每年都會聚會行使投資人賦予他們的重大責任-為其背後所代表的數百萬投資人選擇適當的人選來治理其身家財產,只是我們發現,年復一年董事會只不過是裝出把握控制權的表面假象,A基金公司永遠選擇A經理人、B基金公司也總是選擇B經理人,其制式程序就像殭屍般食古不化,當然偶爾也會有董事會突鎚,但大部分的時候,就算現任的基金經理人的表現有多差勁也一樣視而不見,我想要等這些獨立行使職務的董事願意開始建議尋找其他合適的經理人人選,恐怕連猴子都有辦法寫出莎士比亞歌劇了,吊詭的是,當這些人在處理自己的資產時,只要發現苗頭不對,他們肯定马上見風轉舵,另覓賢能,實在是無法理解當他們在受託幫他人治理資產時,為何腦筋偏偏就轉不過來呢?

當一家基金公司-我們姑且稱之為A公司,被一位經理人B以極高價位買斷時,瀰漫在這個系統內的偽善氣氛就會被特別凸顯,這時我們马上可以發現這些獨立董事們終於開始"自我反省",認為B先生才是最佳的基金經理人,盡管B先生不是今天才存在這個業界(其實是被刻意忽略),而且通常很不湊巧的,B先生在自A先生手中買下A公司後,其薪資價碼肯定比原本的薪資水準高得許多,我想主要原因在於,為了取得A公司,B先生已經砸下了大筆的銀子,非得從連帶移轉過來A公司的股東們支付(這也是交易的附帶條件)的治理費中撈回來不可,(假如想要多了解基金公司的內幕,建議各位讀一讀JohnBogle的著作-共同基金的常識一書)。

幾年前,我的女兒受一家大型的基金機構的邀請擔任該公司的董事,擔任董事的報酬非常可觀,大概可以讓她的年收入一下子增加50%以上,(關於增加的部份,她個人保證有能力可以運用),在法律形式上,她將會是一位獨立的董事,但骨子裡基金經理人真的會認為她能夠獨立地提供任何有用的建議嗎??當然不,然而我也很自傲的跟各位報告,她果然很獨立地拒絕了這項優渥的提案,當然該基金也絕對不愁找不到有人來替代(倒是令人驚訝的該基金並未更換基金經理人)。

投資公司的董事同樣也沒有能夠好好地為投資人協調爭取合理的治理費(就像是很多美國大企業的薪資委員會未能將該公司總裁的薪資限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一樣),我想假如是你我受命委託,我可以跟各位打包票,我們絕對可以輕易地跟絕大多數現任的基金經理人談判,大幅降低其所收取的治理費,而且相信我,假如董事被告知可以分到節省下來的部份所得,我保證治理費用一定降翻天,然而在現有制度下,降低治理費對於獨立的董事們來說一點好處都沒有,但卻又是基金經理人最最在乎的地方,所以很明顯的勝負立判。

當然找到一位好的基金經理人要遠比一昧地刪減治理費重要的多,但不論如何,兩者都是董事最主要的職責,只是在談到這些最最重要的責任時,數萬名獨立董事,六十多年來的經驗顯示,他們的成績實在是慘不忍睹,(不過對於自己的權益,他們倒是保護的不錯,即便是同時擔任同一家基金公司不同基金的董事,其酬勞往往輕易地超過六位數)。

當基金經理人非常在乎而董事卻漠不關心,這時就需要有一股強而有力的反制力量存在,但偏偏這卻是今日公司治理最缺乏的要點,想要能夠擺脫平庸CEO的糾纏,尋找真正的能人取而代之,股東們,尤其是大股東必須要站起來有所行動,這樣的道理並沒有多大的學問,近年來股權的集中程度有增無減,機構投資法人在面對問題發生時,可以很轻易依照其意志提出解決方案,只要少數比如說20家大型的投資機構聯合採取行動,就可以有效地改革任何一家公司的企業治理程度,只要不把票投給那些容忍脫序行為發生的董事就成了,就我個人的看法,唯有採取這種的團結一致的行動才可能讓企業治理獲得明顯的改善。

不幸的是,某些大型的投資機構根本上存在著"玻璃屋"的問題,聲稱可以從其他地方著手加強企業治理,比如說,它們一想到董事會要來嚴密檢視其績效及治理費時,就感到驚懼不已,但先鋒基金的JackBogle、Davis投顧的ChrisDavis及LeggMason的BillMiller現在都站出來引導CEO朝向公平對待股東的路上邁進,而假如退休基金以及其他信託基金也能夠一起站出來支持這群人,個人相信這些機構在未來一定可以得到更佳的投資報酬。

辦別改革真偽的最好方法就是看看CEO的待遇報酬,經理人一般都相當贊同董事會的多元化,以符合證管會的法令要求,並依規範遵循一些沒有太大意義的作業程序,然而多數經理人真正關心的,還是如何爭取對自己最有利的待遇及福利。

近年來,薪資報酬委員會往往扮演搖尾乞憐的搖擺狗,有如橡皮章一樣被動遵循顧問們的建議,就是那群由股東們付高薪卻不懂得效忠其主之流,(假如你不清楚這群人到底是站在那一邊,那麼它們肯定不是跟你一國的),確實每一個委員會在委託書件中都會被證券主管機關要求說明其報酬的緣由,但其用詞遣字往往是由公司律師或者是公關部門事先安排好的例行法律用字。

這類畫蛇添足的行為實無存在之必要,董事們不應擔任薪資委員會成員,除非他們自認為有能力為股東們喉舌爭取權益,同時他們必須說明對於經理人報酬的看法以及如何來評估其績效,在代投資人治理資金時,他們必須像是在處理自己的金錢一樣专心。



1890年代,美國勞工聯盟創盟主席SamuelGompers形容勞工組織的主要目標就是"我要更多",1990年代美國企業的CEO們採取相同的口號,而最終的結果往往是CEO們累積了大量的財富的同時,股東們卻遭受重大的財務損失。

董事會絕對必須要阻止這樣的劣行,雖然支付高薪給表現真正優秀的經理人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假如不是那麼一回事的話,董事們就有必要大膽說句"夠了",否則要是近年來這類誇張的薪資報酬成為往後薪資報酬的底限時豈不荒唐,關於此事薪資委員會實有必要再好好重長計議一番。

目前正在修正並渴望於近日通過的法令,勢必要求Berkshire的董事會進行改組,在原本的董事外增列符合"獨立性"法令規範的獨立董事,為此我們認為還必須增加另外一項相當重要但也不是那麼絕對的測試,以認定其獨立性,我們將選拔真正擁有重大權益(也就是其本人或家族投資,而不是由Berkshire透過認股權給予的股份),以確保其真正會為了自身的權益而不是名望或董事酬勞來決定其做法。

這其中又牽涉到经常被忽視的董事報酬問題,上市公司董事的年平均收入達到5萬美元以上,這讓我感到困惑,多數董事在面對這筆超過其年收入20%以上的金錢時,是如何維持其獨立性的,相對地Berkshire的董事之一RonOlson,就比較不會被認為不獨立,因為他從Berkshire公司收取的法律顧問費只不過佔其龐大收入的非常小部份,就如一位投資公司先知所說的,一位收入普通相當依賴董事酬勞,而且亟欲受邀擔任其他公司董事以獲取更多董事報酬的人,他很有可能不敢斗膽冒犯CEO或其他董事成員,因為後者對於前者在公司業界的名聲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而假如治理當局相信高額金錢會影響到獨立性(事實也確是如此),那麼他們很有可能錯過了一大群真正敢發出聲音的人。

在Berkshire,為了避免董事報酬佔其個人收入的比例太高,我們僅象徵性地支付一點報酬,此外為了不讓董事們規避公司發生重大經營意外的風險,我們也不提供董事經理人責任保險(雖然這在一般公司並非常態,但每年卻也為公司節省了好幾百萬美元的保險費用),基本上,我們希望董事們的行為想法跟在處理自家財務一般小心謹慎,而不只是著眼於董事報酬,這跟查理與我本人在身為Berkshire經營者的心態一致,我們這樣的做法同樣也適用於Berkshire的董事們。

為了尋找新任董事,我們會先從現有股東名單中著手,挑選個人及家族長期擁有大量Berkshire股份的股東,金額絕對以百萬計,因為達到標準的這些人很自然的已經符合前兩項測試,也就是他們關心Berkshire,同時也以股東權益為導向,至於第三項測試,我們將挑選具有豐富商業經驗的人士,這點的困難度相對就較高。

最後,巴菲特家族成員也將繼續留在Berkshire的董事會中,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在我死後會接手經營Berkshire,也不會另外領取其他額外的報酬,他們主要的目標是替所有公司經理人與股東,確保未來在其他CEO接替我之後,Berkshire能夠繼續保有其特有的企業文化。

當然任何董事會的變動都不會影響到查理跟我經營Berkshire的方式,我們還是會像過去一樣重實質而不重形式,並且盡量避免董事會把時間浪費在形式上的問答上,Berkshire董事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決定查理跟我日後的繼承人,這才是他們將來真正應該要做的。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的董事會監督的是一家以股東權益為主要導向的企業,並一直以68-74頁所揭示的經營原則(這也是我一向督促新進股東必讀的資料)持續運作中,而我們的目標也是找到同樣關心這類原則的新任董事。

審計委員會

審計委員會沒有能力進行稽核,唯有公司外部獨立的會計師才有能力判斷公司治理當局提出的盈餘報告是否可疑,沒有正視這項現實而只是將焦點放在審計委員會組織架構上的任何改革終將徒勞無功。

就像是我們先前討論過的,近年來太多的經理人在公司的營運數字上動手腳,不管是會計帳上或是營運統計皆是如此,表面上雖然完全合法,但實際上卻嚴重誤導投資人,在通常的情況下,會計師都相當清楚這些欺騙手法,但偏偏他們選擇保持沈默,所以審計委員會最主要的職責就是讓會計師吐露他們所知道的事實。



要達成這項任務,委員會必須確定會計師勇於冒犯治理當局,免於成為同謀誤導委員會的共犯,但很遺憾近年來會計師的想法作為卻剛好相反,他們往往把公司的CEO,而不是股東或董事當作是客戶,這是因為平日合作的關係使然,同時會計師也很清楚,不論公司的報表數字如何,CEO與CFO保證會支付簽證公費,並且有權決定是否由原會計師繼續進行簽證業務及其他服務,而近來修正的法令依然無法改變這個根本的現實,想要打破這種曖昧的關係,唯有靠審計委員會明白地告訴會計師,讓他們清楚地了解假如不將所發現或懷疑的事實說出來,他們將必須負擔大筆的金錢賠償。

我個人認為,審計委員會可以經由詢問會計師以下四個問題來達到這個目的,同時必須將他們的回覆記錄下來,並向股東報告,這四個問題分別是:1.假如今年是由貴會計師單獨負責本公司的財務報表編製,那麼你的做法會不會與現在治理當局準備的報表有所不同?不論是重大或不重大的差異,都必須答覆,假如貴會計師的做法有任何不同,包含治理當局的論述以及會計師的回覆都必須揭露,然後由審計委員會來評估現實的狀況。

2.假如貴會計師身為投資人,那麼你是否認為已經收到了-講的白一點-你認為了解這家公司在簽證期間財務經營狀況,所需的所有必要資訊?

3.假如貴會計師是本公司的CEO,那麼你認為本公司是否已經遵循了所有必要的內部稽核程序?假如沒有,是哪邊有差異,以及其原因為何?

4.貴會計師是否知悉治理當局有任何可能挪移公司的收入或費用的舉動,不管是會計帳面或者是營運統計上的數字?

我相信假如審計委員會能確實詢問會計師以上四個問題,那麼其組織架構(這是大部分改革計畫的重點)就一點也不重要了,此外,這樣的做法可以大大節省時間跟成本,當會計師被推上火線,保證他們會乖乖負起職責,但假如讓他們靜靜地躲在角落,嗯!屆時你就知道結果如何。

我們列舉的這些問題必須要財務報表正式對外公佈的前一個禮拜提出,這段時間應該足夠讓委員會了解會計師與治理當局間的差異在哪裡,並把問題解決,因為假如時間太緊,將會面臨財報發佈在即,但會計師與委員會卻還在溝通的窘境,這將使委員會迫於壓力淪為橡皮圖章的老路,時間越趕,準確度就越差,就像是我個人認為,證管會最近縮短財報公佈的時程的做法,將嚴重影響到股東們接收財務資訊的品質,查理跟我認為這樣的規定根本就是個錯誤,應該要立即加以改正。

我們這四個問題最主要的優點在於,它們將能夠發揮防範於未然的效果,一旦會計師了解到審計委員會將會要求他們肯定地為治理當局的行為背書,而不是默默地姑息他們時,會計師就能夠在事情剛發生的初期就出面制止,讓有問題的數字不在會計帳上出現,可能的牢獄威脅保證會發生效用。

芝加哥論壇報在去年九月刊登了四天連載,詳細報導近年來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是如何讓會計準則與審計品質腐化到如此地步,十幾年前,安達信事務所出具的意見可以說是業界的金字招牌,在事務所內部,由一群菁英組成的專業準則小組(PSG),不管面對來自客戶多少的壓力,仍堅持財務報表必須誠實編製,為了堅持這項原則,PSG在1992年堅持選擇權本來就應該列為費用的立場,然而曾幾何時,PSG在另一群"呼風喚雨"的合夥人推動下,對於此立場做了180度的轉變,他們相當清楚客戶心裡最渴望的東西-那就是亮麗的盈餘數字,不論實際的狀況如何。而許多CEO也極力反對將選擇權成本列為費用,因為他們相當清楚,假如這些高額選擇權成本如實反應在公司帳上的話,他們渴望已久的大筆選擇權將會馬上被取消。

在安達信立場轉變後不久,獨立的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以7比0的票數通過將選擇權成本列為費用,而如預期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大群的CEO蜂擁趕赴首府華盛頓向參議院施壓企圖廢掉FASB,到底是哪一個單位最適合來處理會計問題啊!抗議者的聲音透過大筆的政治獻金大量傳送出去,諷刺的是他們用的是原來屬於被欺瞞股東所擁有的公司資金,這實在不是文明社會應該有的現象。

可恥的是,參議院竟以88對9票通過反對選擇權列為費用,幾位資深的參議員甚至揚言廢掉FASB,假如它依然堅持原來的立場(真是好有獨立性啊!),當時的證管會主席ArthurLevitt,他一向也是股東權益的捍衛先鋒,後來表示當時迫於壓力向國會及企業低頭,是他在擔任證管會主席任內最感到遺憾的一件事,(有關這件遺憾的往事,相關的細節可參考Levitt所寫的好書-挑戰華爾街)。

在參議院成為其囊中物,而證管會又不敵火力的情況下,美國企業了解到他們在會計方面已經是天下無敵,就這樣"隨只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盈餘報告的新時代於焉到來,更理想的是,還有知名的大會計師在後面推波助瀾。

面臨來自參議院的威脅,FASB也從原來的立場退縮,轉而採取"自我要求"的榮譽制度做法,聲明費用化為優先但也容許公司依個別喜好忽略此成本不計,這是多麼令人感到傷痛的結果,在S&P500大公司當中,共有498家選擇採取比較不理想的方法,好讓他們的帳列盈餘好看一點,想錢想瘋了的CEO們當然很高興最後的結果,FASB贏得了面子,而他們卻贏得了裡子。

在我們1992年的年報當中,我們提到了許多CEO不當的自肥行為,我將之稱為"企業菁英冒著失去他們在社會重大議題公信力的風險-這是他們本來擁有相當發言份量的領域-當他們在大力鼓吹讓自己奪取不合理利益的做法"。



這種公信力淪喪的現象已經發生,目前CEO們最大的任務是如何重拾美國大眾對他們的信任,而站在國家利益的立場,他們絕對有必要這樣做,但假如我們看到的是一再自以為是的言論、無意義的政策說明、董事會與委員會形式上的搬風改組,那麼一切的努力終將徒勞無功,相反的,我認為CEO們應該將領導力落實到內心中,將股東們視為真正的夥伴而不是其禁臠,現在是CEO們起而行的時候了。

給投資人三個衷心的建議,

第一,特別注重會計帳務有問題的公司,假如一家公司遲遲不肯將選擇權成本列為費用,或者其退休金精算的假設過於樂觀,千萬要小心。當治理當局在人前選擇比較軟的柿子來吃,那麼在人後很有可能也是如此,廚房裡絕對不可能只有一隻蟑螂。

大力鼓吹EBITDA-亦即扣除利息稅負及折舊攤銷前盈餘的觀念更是一項危險的舉動,這意思似乎說折舊根本就不是費用的一種,因為它並不影響到現金的流出,這根本就是一派胡言,確實折舊是一項很不起眼的費用,因為它的現金支出是在取得的資產還未發揮效益之前就預先支付的,然而現在假設你在年初就預先支付公司員工未來十年的薪資報酬(就似乎是支付現金購買一項耐用年限達十年的固定資產一般),那麼在接下來的九年之間,所有的薪資報酬都將變成一項沒有現金支出的費用,會計上係做為預付費用的減項。在這種狀況下,不知道還有沒有人敢說後九年所記錄的費用只不過是會計上的形式而已呢?

第二,複雜難懂的財務報表附註揭露通常暗示治理當局不值得信賴,假如你根本就看不懂附註揭露或治理當局的說明解釋,這通常代表治理當局壓根就不想讓你搞懂,安隆在某些交易的過程說明,到現在還讓我相當困惑。最後要特別小心那些習慣誇大盈餘預測及成長預期的公司,企業很少能夠在一帆風順、毫無意外的環境下經營,所以盈餘也很難按照當初預計般穩定成長(那只有券商提供的公開說明書才看得到)。

目前查理跟我不僅不清楚明年我們旗下事業到底能夠賺多少錢,我們甚至不知道下一季的數字,所以我們相當懷疑那些经常聲稱知道未來會如何如何的人,而假如他們真的每次都能達到盈餘目標,我們反而更懷疑這其中有鬼,那些習慣保證能夠達到數字目標的人,總有一天會被迫去假造數字。

股東指定慈善捐贈

大約有97.3%的有效股權參與Berkshire2002年的股東指定捐贈計劃,捐出的款項總計約1,650萬美元。

累計過去22年以來,Berkshire總計已依照股東意願捐贈出高達1.97億美元的款項,除了之外,Berkshire還透過旗下的子公司進行捐贈,而這些慈善活動都是早在他們被我們購併以前就行之有年的(扣除先前的老闆自行本身負責的個人捐贈計畫),總的來說,我們旗下的關係企業在2002年總計捐出2,400萬美元,其中包含400萬美元等值的物品。

想要參加這項計畫的人,必須擁有A級普通股,同時確定您的股份是登記在自己而非股票經紀人或保管銀行的名下,同時必須在2003年8月31日之前完成登記,才有權利參與2003年的捐贈計畫,當你收到表格後,請立即填寫後寄回,以免被丟在一旁給忘記了,逾期恕不受理。

年度股東大會

今年的股東會預計在5/3星期六舉行,地點仍將選在市立體育館,大門會在當天早上七點開放,同時電影短片照例會在八點半播放,正式會議則從九點半開始,扣除中午短暫的休息時間,(會場外有供應三明治等各類點心),除了中午休息時間外,查理跟我本人會在現場回答大家各類問題直到下午三點半,記得將你的問題準備好。

後面附有股東會開會投票的相關資料,向各位解釋如何拿到股東會入場及其他活動必須的識別證,至於有關機位、住宿、租車等預訂服務,我們很高興與美國運通(電話800-799-6634)再次簽約為您提供相關安排,每年他們都為大家提供非常好的服務,在此謹代表大家向他們說聲謝謝,一如往來我們會安排小巴士往來會場與旅館之間,同時在會後小巴士還會載大家回旅館或是到內布拉斯加傢具店、波仙珠寶店及機場等地,當然即便如此你可能會覺得假如有一輛車會更方便。

今年Berkshire各項產品及服務的展示場地將會比以往更大更好,所以請大家準備好大大地血拼,我想大家應該會特別喜歡TPC的攤位,在那裡你很有可能會碰到Doris及Sheila。
GEICO公司會再度派出各地區最優秀的業務員,在會場設立攤位,隨時提供股東們汽車保單的報價,在大多數的情況下,GEICO都可以提供給你一個相當優惠的股東折扣(大約8%),這個特別優惠在我們有營業據點的全美49州中的41州都有效,各位記得將自己現在的投保資料帶來,看看是否能幫自己省下一筆錢。



星期六在奧瑪哈機場,我們仍將展示一系列的機隊供大家參觀,請到市立體育館向EJA的業務代表洽詢參觀的事宜,假如你股東會買了一大推相關產品,我相信你一定也需要用自己的飛機把它們帶回家,甚至假如你真的買下飛機的部份所有權,我個人也親自確定你收到一個FruitofLoom生產的大行李箱。

位於道奇街與太平洋街的內布拉斯加傢具店NFM,再度會有Berkshire週特賣,我們將特別提供給股東原先只有員工可以享有的優惠價,我們在6年前首次推出這種促銷活動,營業額更一舉從1997年的530萬美元成長到2002年的1,420萬美元。

想要享有折扣記得在5/1星期四到5/5星期一間採購,並出示股東開會證明,在這期間的特賣活動也適用於許多原本從不打折的頂級品牌,這可是為了股東會才特別破例,我們很感謝他們的配合,NFM的營業時間平日從早上10點到下午9點,星期六及星期日則從早上10點到下午6點,在今年的星期六,我們將有一個股東會特賣會,時間從下午6點到下午10點,我本人也將出席,順便吃點熱狗配配可樂。

波仙珠寶-全美單店營業額僅次於紐約曼哈頓蒂芬妮的珠寶店,在股東會期間將會有兩場專為股東舉辦的展覽會,第一場是在5/2星期五的雞尾酒會,時間從下午6點到晚上10點,第二場主秀則在5/4星期天舉行,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記得請查理在你的收據上簽名。

從星期四到星期一的股東會期間,波仙都將提供股東特惠價,所以假如你希望避開星期五晚上到星期天的擁擠人潮,你可以在其他的時間上門光顧,記得表明股東的身分,星期六我們會營業到晚上6點,波仙的營業毛利要比其他主要競爭對手要低20個百分點以上,所以買得越多省得越多,(這是我的老婆跟女兒告訴我的)。

星期天下午,我們照例會在波仙珠寶店外面大廳為股東們舉辦的一場橋牌大賽,邀請多位世界級橋牌頂尖高手與大家同樂,BobHamman、SharonOsberg、FredGitelman及SheriWinestock都將出席,另外PatrickWolff-美國棋兩度冠軍,也會再度在會場矇眼與所有挑戰者對奕,去年他一口氣同時與六位對手下棋,而且頭一次落敗,(不過他還是贏了其他五個對手),不過事後他已加緊練習,計畫重新展開連勝的記錄。

此外,BillRobertie-史上惟二贏得兩度世界雙陸旗冠軍的人,也會蒞臨測試各位雙陸旗的實力,最後今年將會有一位新面孔-PeterMorris,他是1991年世界拼字大賽的冠軍,Peter這次將一口氣挑戰五位對手(當然他無法矇眼),並允許其對手查閱字典。

此外在會場我們也將測試各位的歌喉,我的好朋友-來自費城的AlOehrle將會在現場以鋼琴做伴奏,任何歌任何Key都行,我內人蘇珊跟我本人將會為大家開唱,她的歌聲相當不錯。

我個人最愛的牛排館-Gorat's為了Berkshire股東年會破例在5/4日星期天開門營業,從下午4點開始營業,一直到晚上10點,請記得星期天事先若沒有訂位的人請勿前往以免向隅,要預約請在4/1以後打電話(402-551-3733),若訂不到星期天的位子,也可以試試其他晚上,記得老練一點地點丁骨\牛排加上雙份的牛肉丸。

很可惜今年將沒有棒球賽可以看了,在我的快速球時速降到5英哩之後,我就決定要高掛釘鞋,所以星期六晚上大家在NFM見。

明年我們的股東會將會移師到奧瑪哈新落成的會議中心召開,這項變更將得以使我們自由選擇在星期六或星期一舉行,只要大多數的股東同意,利用會議通知後附的選票,請選擇你個人的偏好,當然最好是你未來有可能參加再投。

我們將按股東投票的人頭數而非股數來決定在星期六或星期一開會,也就是說持有一股B股的股東其投票權將與持有大量A股的股東一樣,假如投票數過於接近,我們將以外縣市來的股東意願為優先考量。

再一次提醒大家,只有在將來有可能出席股東大會時,才建議你參與投票。

華倫.巴菲特

董事會主席

2003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