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里,读者假如先前对股票市场没有任何知识,可能就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这些内容。道氏理论内容极多,很难一次理解透彻。在前一章我们对道氏理论的原理做了不同于通常顺序的解释,以易于读者理解和把握。实际上,我们所列举的十二个要点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核心规则包括在第2、3、4、5、8、1和、11点中。当然第一点是基本的假设,是这些规则的原理性基础。其他几点(6、7、9和12)起辅助作用,就是新闻记者们常说的“背景材料”。理论上,您应该在严格遵守这些核心规则的前提下,利用这些附加的辅助证据,得到尽可能多的结论。
但道氏理论究竟是用于解释市场的,您也能一字不差地记住道氏原则,然而一旦您试图将其运用到实际市场操作中时仍可能会不知所错。只有真正具有几年市场经验,而且弄清出道氏理论家眼中的市场行为究竟为何物,我们才有可能将这一理论融会贯通。出于这一目的,我们以1941年后期到1947年开始这一段为例,来做一说明。这一时期包括了一轮熊市的收尾、一轮完整的长期牛市以及对另一轮熊市的一部分,囊括道氏理论所涉及的市场现象中大多数典型范例。
~~~~~~~~~~~~~~~~~~~~~~~~~~~~~~~~~~~~~~~~~~~~~~~
只有一点,学习到了知识,不一定会运用知识,在现实中转化成实际的能力。造成这些欠缺的问题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一种目前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社会教学体制、相关教授的学习、认知方法等不匹配造成的。
对我本人来说,也是在经历过了一次“彻底的思维转型”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种转型是痛苦的,非常痛苦。一种与过去的“自我”彻底决裂的痛苦。
人都是有自我保护意识的,所以但您熟悉到一些什么时,非凡是熟悉到了一些非常深层的东西,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颠覆你过去所学的知识、思维、个体世界时,那种震撼是无与伦比的,是布满巨大矛盾的。
你要从中选取一个方向,要么是过去的自我延续,要么是一个崭新的自我新生。打却那些自我保护的世界框架,然后去重新建立属于你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真的很痛苦、真的很矛盾。
你想,越是一个成年人,越是有着已经形成“自我”潜意识的存在,包括思维模式和行为。这些都是从一个人出生开始到现在,潜移默化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个人不会觉得非凡明显什么,或者能非凡明显的给个体带来明显的快乐和痛苦;可如今,需要全部的打破这些的时候,能放的下吗?
禅宗有顿悟和渐悟之分,或者过程。当一个人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时,你可能迷惘,可能惧怕,也可能布满希望,布满憧憬,但最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一旦你夸出了这一步,你将无法回头,无论以后的路如何艰难,如何快乐,如何寂寞,如何辉煌,你——都将毫无选择的必须走下去。
因为,假如你回头,那可能你会更加的痛苦与沦落。为什么?因为你明明知道了一些对的东西,可就偏偏做不到,你会如何对待?自我欺骗?麻木?无可奈何?置之不理?
一旦你决定了,就必须走下去。没有第二条路可以供自我选择。
切记,没有第二条路。要布满勇气,勇敢的走下去,无论有多苦、多难,只要自我相信,光明和快乐一定会“永恒”!
图2是一简图,表明了两个到_琼斯指数从1941年1月1日至1946年12月31日变化情况。这一图表只标出了所有得到承认的中等涨跌(基本的和次级的)趋势而忽略了绝大多数小趋势。我们将使用完整的日图来具体分析讨论这一过程的某些部分。
1941年以一个小反弹开始。一轮基本熊市在1940年春季价格暴跌时就已表现出来,这一轮熊市仍在作用于市场。5月恐慌结束之后,一个次级反弹出现,持续了五个多月,指数回升了前期跌幅的一般还多,工业指数收盘价从6月10日的111.84点回升至11月9日的138.12点,铁路指数收盘价也由5月21日的22.14点回升至11月14日的30.29点(这样一个长的熊市次级中,成交量偶然也会在反弹中趋于增加,这会使那些未能严守第1条准则的交易者认为这是一轮新牛市的开始——我们在第三章“成交量”一节中做了说明)。然而,从11月的高点起,市场趋势就再度回落。借着,如前所述,年末又发展了一轮小反弹,至1月10日达到顶点——工业指数收盘价为133.59点,铁路指数收在29.73点。从这一顶点开始,价格再次回落,2月14日时两个指数分别跌至117.66点和26.54点。
接下来的几个月值得我们非凡加以注重,因为在这一期间,道氏理论得到了真正的检验。图3显示了1941年2月1日至8月31日七个月间市场日成交量以及两指数的波动幅度和收盘价。在我们具体研究之前,先回顾一下2月14日的市场行情。1940年5月至6月一轮熊市地点已显示出来。之后,一个超长的中等反弹出现,工业指数升了26.28点,铁路指数升了8.15点。随后三个月内它们分别下跌20.46点和3.75点,这一轮下跌时由三个很明显的小波浪组成的。从前一轮趋势的持续时间和价格变动幅度来看——铁路指数变动46%,工业指数则接近78%。这种下跌是一种中等趋势,而现在价格正在回升。道氏理论家对此保持警惕:假如两指数都在持续上升到高于上年11月的近期高点收盘价(138.12点和30.29点),那么市场行为就发出了新一轮大牛市已开始的信号,于1940年5月从市场撤出的资金就会马上再次投入。现在,我们也许有必要回过头来,将1940年5月至6月的低点当作一轮熊市尾声,把11月的上涨行情作为新一轮牛市的开始,而把2月份的下跌作为牛市第一个次级回调。但留意一下我们前一章提到的第12条原则,我们就应该认定到此时仍是一轮熊市,直到反转的信号确定无疑地出现为止。
回到图3,我们来看一下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工业指数的回升持续了六个星期,于4月3日达到124.65点。铁路指数在同一天涨至29.75点,上涨百分比幅度达到工业指数的两倍,但两指数都低于11月高点。然后工业指数滑落,两周之内就跌破其2月低点,接着指数跌至5月1日的收盘价115.30点。由此可见,工业指数此时仍处于中等下跌趋势中。但与此同时,铁路指数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它由4月3日的高点跌落两周后仍保持27.72点,随后是一轮漂亮的反弹,却又再度下跌至5月31日的27.43点。这已现象值得我们琢磨。两个指数发生了背离,无法相互验证,铁路指数在错过两次机会后最终仍与工业指数背道而驰。
当6月份价格开始上升时,很多评论家把这种“相互验证的失败”作为一轮牛市的预兆,满怀希望的投资者又开始谈论起牛市来。华尔街存在一种不行的倾向,那就是过于强调任何一个这样的背离——尤其是当其可能意味着一个有利的信号时。事实上,道氏理论认为,一个指数与另一个指数无法相互验证,根本就不会产生任何一种有效信号,而只意味着(趋势的)相互否定。背离有时产生在主要趋势的发转中——在市场的历史中已经出现好几个实例,而其中最明显的也许是在此之前1901年及1902年发生的情况,而我们不久将考察另一个实例,但在没有主要反转形态形成时,他也会以同等的频率出现,而我们在这里论及的实例就属于最后一种情况。
就主要趋势而言,正如2月14日市场情形一样,1941年5月末的行情与道氏理论家的理论正好相同。6月至7月的回升使铁路指数在8月1日突破30.88点,工业指数也于7月28日达到130.06点(与其1940年11月的高点数字作比较)。在“珍珠港”恐慌时价格迅速跌落至最后低点,这一时间使工业指数比前一轮熊市更低(1940年6月10日的111.84点)还要低,然而铁路指数并未再度滑落。这一次,两个指数都大幅度地跌破前一中等底部界限(2月14日)。
下一个重要阶段开始于1942年4月。用于12月至4月的具体图表并未涉及道道氏理论的问题,故我们跳过不谈。1月的一轮小反弹后铁路指数一路下滑,但有明显迹象表明,在这一下滑(小下跌趋势)中,成交量并未放大。流动性枯竭,交易室也是人去屋空,市场氛围显示出典型的熊市后期特征。
图4
道氏理论家再次对此非常警惕,一个中等的上升趋势明显已经上路了。但除非能够得到另外的证实,否则这一趋势只能被当作一轮仍在持续的熊市的一次次级趋势。但是这一熊市已持续了近三年的时间——几乎是过去所有记录的最长熊市——而且最后一次下跌中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抛压,只是毫无声色的漂移运动。相反,这个假定的次级趋势也可能发展成为一轮新的主要趋势,对这种结局的希望早在12个月以前、多少有些类似的情况下就从被否定,但这一次价格更低一些,而且市场的感受有所不同。一般的信息并未给人们带来鼓舞,但是道氏理论家并不在意其他任何消息,而只关注市场本身产生的信息(这一信息消化、综合了其他各种信息)。在市场的任何情形中,我们别无他发,只能等待——让市场以自己的时间和方式简述自己的故事。
7月早期,工业指数开始“原地踏步”,他在11周的时间中都在5个点的范围内上下波动,走出了一条典型的道氏线——最终在0月晚期指数站到了该线的上方。与此同时,铁路指数也在运动中爬上了新的高点。到11月2日两个指数超越了1月反弹的顶点。此时,一些道氏理论家愿意发布,一轮新牛市依然显现。他们的理由中,除去一些本质上非技术型的以及一些与道氏理论无关系的之外,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成交量在4月至6月的底部中明显降低,这是典型的熊市结束信号(这毫无疑问是事实)。
2. 当时铁路指数并未跟随工业指数创下这轮主要趋势中的新低,而是止步在1940年5月收市价位之上(这也是事实,但不见得有什么意义。后面将进一步讨论)。
3. 工业指数走出了一条道氏线,而且又向上突破了该线(这还是事实,但这一道氏线持续的时间稍嫌断了一些,不足以说明具有主要趋势反转的重要性)。
4. 铁路指数成功地在4个月中产生了一系列逐渐走高的小顶部和底部(这是事实,但这与熊市中的一轮次级趋势也无明显差异)。
更保守的道氏理论家并未被说服,他们坚信这一涨势必然会受到考验,迟早会出现中等回调。他们承认,图表显示的情况鼓舞人心的,但一个引人注重的事实是,除第1点外,其他几点并没有好过1940年11月的情况。让我们继续看接下来的五个月。图5
~~
我们不得不说,当试图讲述一件事情时,是不轻易的。对于市场的记录,叙述也没有什么其它的语言可以更加的使其看起来比原始的数字更能说明什么。或许这也是连续“无言”的原因之一吧。
道氏理论中对于形态的出现,给予非凡重视的是“反转”形态。对于这种时空价格形态出现的阶段,是市场本身发展到一定情况下的产物,比如道氏理论中提到的牛市“建仓期、出货期”与熊市“出货期,低迷期”等。
每个市场阶段,有着阶段性的市场特征。比如经济萧条时,市场处于崩溃,商品大幅贬值,多数商铺关门,多数投资者处于绝对的亏损,所有的大众对未来极度看淡,市场到处是“垃圾”。这些市场的发展,是一种大的社会现象,处于这个经济时代周期的人们,其心理和生活环境是受到影响和制约的。反过来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再度加速了目前的市场环境。于是这种互相的发展便以快速的脱离人们难以承受和现象的底线为“最后的疯狂”表现。
这些都将通通的体现在具体的行业上。比如股票市场,用来记录股价波动的K线,其K线的外形和组合形态,都是在上述市场阶段下的发生。体现了这个时期的经济特点和大众心理、行为。然后被所谓“主力”一方进行了“以势导势”的四两拨千斤。呵呵,出色吧。
就在于极端发展时的整体、那一刻的“平衡临界点”的出现,疯狂的击碎了那种虚幻,那种力量,那种巨大的自然。
看到虚空中那出现的水晶般的花朵吗?破碎虚空的重生,哈。激动嘛?欣赏,欣赏,再欣赏。
而当你决定投入的那一刻起,意味着你将去融合,融合大地、融合这虚幻与现实的碰撞;消失自我,获取新生。一种全新的思想和力量,将会在你我的心里生起。
极点,两极之平衡大势,点至量化临界。
学术?艺术?数学?
一线之隔。
请注重书中提到的反转信号:
1. 成交量持续低迷
2. 两个指数没有同步创下新低
3. 其中一个指数明显的走出“道氏线”走势
4. 其中一个指数虽然没有走出道氏线状态,但是产生了一系列逐步走高的现象。
11月2日以29.28点报收以后,铁路指数六周内几乎沿直线跌至12月14日的26.03点,这一运动持续时间而言无疑该被归为一个中等阶段,此轮下跌跌去了指数从6月2日低点以来全部涨幅的一半还多。然而,工业指数仍稳定地保持在11月、12月和1月间形成的另一条窄幅道氏线内。铁路指数与12月14日反转,最终在1943念2月1日以29.55点报收,高过前一中等涨势的顶点——去年11月达到的29.28点。此时,工业指数以上升至一新的高地。这一走势最终符合道氏理论每个最严格的要求,一轮新的基本牛市开始了。成交量也在秋冬两季的每一轮小涨势中不断增长,这一证据并不重要,只有价格运动才是决定性因素。铁路指数产生了一系列(理论)要求的渐升的中等顶部和底部,而工业指数以道氏线的方式完成了道氏理论的中期回调。
现在,我们有必要重新确认1942年4月至6月到11月的上升趋势就是牛市的第一个阶段。铁路指数由11月2日至12月14日的跌落现在被认为是这个主要趋势中的第一个次级趋势。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对1942年6月铁路指数的表现做一评论。因为其保持在1940年5月的低点之上,一些评论人士就此认为这轮牛市实际开始于1940年最后一个“被确认的”低点,这使我们钻进了毫无实际价值的牛角尖。即便不考虑1942年6月铁路指数高出的1.17点,这轮真正的牛市也是那时才开始的。我们猜想没有过几年,道氏理论家就已深深后悔给予了1942年春天铁路指数“相互验证失败”重要性。切记,这是(指数相互)背离并不是也不能产生任何积极信号,它只会否定或置疑另一指数可能具有的含义,只有随后的运动仍如它实际所发生的那样一点一点地爬升,只不过上升得更为缓慢,那么牛市信号仍在同一天出现——既不早一天也不迟一天。
进一步说,指数背离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会随之出现反方向的运动。我们已经讨论了一个类似的反例(发生在1941年春季)。另外,从逻辑上讲,假如一个如1942年所发生的那种验证失败可以作为一轮趋势发生反转的信号,那么,它的反面,即两个指数的互相验证或互相确认,同样能够表明趋势在反转。我们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反复纠缠,也不想浪费读者的时间,但我们感到有必要提醒读者: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每一次“相互验证失败”看上去都令人振奋,但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回到我们讲述的历史上来,1943年2月牛市信号明确出现时,两个指数分别报收125.88点和29.51点。从理论上讲,严格遵循道氏理论的投资者此时应买进股票(而那些认为主要趋势于1942年11月就开始上涨的投资者则在指数约114.60点和29.20点的位置就以买进)。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这轮牛市将持续一段时间,到目前为止它并未显现多少第二阶段特征,也没显现出任何第三特征。接下来地4个月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市场行情,我们可以一笔带过,去看7月份的市场情况,图六(第八版28页)绘制了1943年7月1日至1944年1月31日的市场运动情况。
1943年7月4日,工业指数以145.82点报收后,出现下滑。铁路指数10天后升至一新的高点(38.30),但工业指数却未加入这一波上涨,紧接着两指数在七个交易日内直泻而下。成交量增加,并且这一轮下跌是到当时为止这轮牛市中最大的下滑。然而,每个人都熟悉到,在持续数月的平稳上涨后市场“理应调整”,无论从持续时间还是从下跌程度上看,这波下降只能被认为是小趋势。接下来市场经历了3个月随意散漫的波动,两个指数都没有什么净变化。工业指数在9月20日升至141.75点,然后再次下跌,同时铁路指数10月27日反攻至35.33点。在11月的早期,市场有一次下挫,伴随着高成交量的震仓下跌幅度达到了最大——11月8日工业指数下跌了3.56点,铁路指数下跌了1.75点。之后价格有小幅反弹,但在随后的抛售狂潮中于11月30日再次创下了(自早春以来的)新低——工业指数129.57点,铁路指数31.50点。
现在,毫无疑问,一轮羽翼丰满的次级趋势已经形成。道氏理论解释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这里面是否有更多的东西。假如7月的第一次下跌本身能被解释为一个中等趋势,并且8月至10月的运动被解释为另外一个中等波动,那么11月的下挫就成了一轮熊市的信号。事实上,就我们所知而言,没有道氏理论家认真的考虑过这种解释。如前所述,7月的下跌无论从持续时间还是从下跌的点数看都不能被归类为中等趋势,从1943年7月到11月的整个运动必须被看作一个次级回落。主要趋势的真正考验在下一轮上升中——无论它何时形成,假如下一轮上升未能超过7月的顶点,并且价格随后又下跌到新低,那么熊市就真正形成了。最终的决断姗姗来迟。价格虽然再次开始上升,但是工业指数的上升缓慢而吝啬。铁路指数前进得快些,并在1944年2月17日突破了(1943年)7月的顶部,之后继续前进,并于3月21日达到了小趋势的顶部40.48点。工业指数于3月13日达到141点,但仍此比“成为(牛市)信号”的水平低了近5个点,随后发生动摇进而跌了回来。这儿又有一个“验证失败”的典型例子,对于那些很看重市场情况的人来说,这只能意味着市场熊气十足。但实际上,它所有的含义只是基本牛市运动的持续仍未得到确认,只有当两个指数现在都下降并且都收在11月30日各自的底部之下,铁路指数2月单独创下的新高才不被考虑,同时一轮熊市才自得宣告成立。简而言之,就其对主要趋势的含义而言,3月末的情形与1月早期铁路指数创新高之前没什么不同。
市场前景不明朗(但却总是符合我们在前一章中称之为第12点的道氏理论基本原则)的状况一只持续到1944年6月15日。工业指数在该日突破前高,以145.86点报收。它差不多用了4个月的时间来确认铁路指数的走势,而对主要趋势予以重新确认它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信号”对于交易者的影响很令人兴奋;第二天价格上跃整整一个点,同时成交量也增加了650.000股。
接下来的12个月没有产生什么值得道氏理论家关注的市场行为,我们不具体讨论。7月中期之后,(指数)价位不规则地滑落了九个星期,但净损失所占比例较小,接着它们连贯地爬升,其间只有很短地间断,工业指数升至1945年5月29日的169.08点,铁路指数也在1945年6月26日升至63.06点。我们简单地看一下接下来的一段时期,这并不是因为行情出现了什么新的东西,而是因为在这一时期日本投降并且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图7(第八版29页)展示了1945年5月1日至11月30日的市场行为。工业指数持续4周保持稳定,与此同时铁路指数飙升至6月26日的顶点。6月28日,报纸上没有任何不利的头条新闻,市场趋势却发生重大逆转:价格暴跌,成交量猛增至300万股——这是至当时为止牛市中日成交量的最高值。但是,之后,工业指数下跌迟缓,6月26日到了160.91点,比顶点价格低了不到5%。然而铁路指数此时却暴跌。8月5日广岛原子弹暴涨,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此时工业指数从开始7月26日的低点回升,而铁路指数由于未能企稳而再次猛跌。于8月20日跌至(本次运动中的)最终底部51.48点,比6月顶点值下降了18%还多。
——
第四篇主要是对道氏理论过去5年市场的总结和验证。或者说是一种结合市场的剖析与互相的纠正。
道氏强调的是“反转形态”。而形态是在趋势的发展下构筑的,需要时间周期给予配合。则注定“反转形态”的波动是需要区间运动和相对区间运动的对称、加速、反对称、巩固等变化。
以客观来讲,我们以历史趋势的长期通道或者压力线为上限,则“反转形态”的出现过渡是一种针对历史的承接和酝酿未来上涨的中间部分。因此,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道氏给予的是“K线形态组合”后的确认。以这点来说,是现实的,却也是缺陷的,但又是相对保险和适合一般大众的。
那么,在承接历史下跌时,具体市场构成的成分股各自的走势是不同的,自然造成对应指数的表现不同;但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同处于国家(国际)整体经济的发展之下,它对“两个指数”造成的制约影响从大的方向来说是一样的效果。
还有一点需要解释的是,“形态”是一种历史的总结。当我们提到某一种“形态”时,比如“双底”,其特征一是二次底比第一次底要低,二是二次底比第一次底要略高或者持平。而当指数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参与投资人对后市的看法不同造成因为指数在波动过程中的分解“点位”,产生根本的差异观点。原则上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造成的。
通常我们在考虑市场时,其一,模糊定义市场处于的阶段,从市场的现象特征给予判定,比如道氏分别提到的“牛市--建仓期、上涨期、出货期;熊市--出货期、恐慌期、低迷期”的划分。
其二,给予市场阶段的大致划分时,就要给予具体走势波动的时间和空间下的“范围”研判。其实这种研判就是一种“形态组合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即道氏理论给予非凡重视的“反转形态”。
从操作意义上来说,不管这种形态最后是否造成了反转确认还是失败的反转形态。它都给予和创造了“市场机会”,即通过指数的这种“过渡形态”的时空波动,给其它的个股以上涨或下跌的机会和市场环境。这一点才是实战者应该重点关注和下手的。
最后,所谓的“形态”,形态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在趋势中发生的形态反映了当时的市场环境或者市场阶段,这种阶段对个股的波动来说确实意义非凡的。这是研判指数和个股的不同之处。
形态是一种归纳,运动起来不要被形态所限制。象上面举的“双底”的例子。二次底部高于前次也是“双底”,二次底部低于或持平前次也是“双底”。不要在形态上打转,而要在可能发生的时间下,波动空间所形成的外形定位的意义下手考虑、分析,配合以对应的成本、筹码,配合市场对应阶段的投资心理、主力运作心理、市场阶段目的规律,做为重要的、相对缩小和准确的——突破方向。
从第四篇已阅读的小章节的目录可以看到:
1. 道氏理论对市场5年历史的解释
2. 第一次严重的考验
3. 险乎验证失败
4. 主要反转信号
5. 牛市信号
6. 牛市信号
7. 第一次调整
8. 牛市的重新确认
未阅读的
9. 铁路指数步履蹒跚
10. 1946年春季
12. 最后的冲刺
13.熊市信号
在这里我们之所以以目录的形式进行归类,是为了理解一下编者要给我们带来什么?
可以明显的看到,1~8部分是市场对下跌后,进入牛市前的波动记录,是对市场在这其间波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信号,给予当时情况的思维分析和分析定位。请注重,这是在过程中产生的分析。
而在过程中所做的分析,我们称作动态分析,或应变模式、应变交易。但由于道氏理论主要阐述的对象是“市场指数”。所以以指数而论,这种反转形态和市场特征可以被多次的、反复的、被市场各层次的、所有的投资者、相关的和不相关的综合因素,冲击和整合,以达到“市场指数”这个综合体最真实的反映,换个角度说,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给予其成分股成员和市场参与者最大的自由度和活跃度。
自由意味着公平,公平意味着先机,先机意味着实力,实力决定了结局。
使用道氏理论,再次强调,一定要记住“平台”:它是研究“指数”为主体的投资理念,且就是通过观察“指数”这个综合体对象得出来的市场行为观察和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相关投资交易策略、交易对象、和具体的交易行为。
因此,在“指数”这个巨大的天空掩护下,个股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投资资金的运作。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个股的研判技巧绝对不同于指数。或许从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可差异相当大。
要学会区分,否则在思维上就轻易陷入误区。有的朋友研究大盘指数的准确度不错,可做个股就不行了;有的正好想法,对个股行情把握叫好,对大盘指数没有感觉。
当然,从目前的市场来说,只有个股给我们带来现实的收益。所以个股是我们目前的唯一选择重点。
上篇提到过,反转形态的问题。即1~8部分,实际上是道氏市场阶段的“低迷期-建仓期”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信号。市场的阶段特征是具备一定的周期和惯性的,所以其波动就不会象我们定义一个具体的波浪一样。它们可能发生多次的反复,包括低点和高点的关系;假如两个指数之间发生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正常的。
象现在的上证和深证指数,正好走出了这一幕,让我们来看看,假如以道氏理论为主的研判角度思维,对于指数的效果如何?和在个股运用上、即如此的运用市场指数而导致的个股机会的把握上造成的差异等?!
题外话:
我不知道这样做,来采用这样的交流方式是否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我知道肯定会起作用,哪怕只有点点的作用。甚至于从开始就没想到过要如何。
假如你来到茶馆喝茶的话,基本上你会约上一个或几个朋友一起,即使是自己,那也会欣赏泡茶的功夫和沉醉在茶的芬芳中。。。
心魔就是这样。跟许多的太多的东西无关,却跟自己的心灵密切相关。以至于迷失在其中时,而执着在意了“事物之形式”。于是乎功名荣辱、涨跌起伏、喜怒哀乐、世家杂事便一一的侵入了原本的虚空,充斥了那份空灵,变得浑浊而不自知。
空旷会永远空旷的,因为那旷野自知;纵使添上些什么,也会随着四季而消失,回归那本来的家园。不管你是否熟悉到还是已经迷失,或是执着;虚幻的最终消散,那本质丝毫没有改变。
限于文字语言和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和个体的不同,我深知采用这种交流方式很难被大众顺意接受、理解;又唯恐因为某种语言的关系,而造成“误解”,而更加的偏离了本意,甚至是走向相反的方向。假如是这样,那就完全违反了初始的思维了。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了思维本质上的差异。而对于80年代以后的一代来说,所接受的文化更以西方体系为主,所以在理解上出现“道与技”的区分也是正常的。
在后面的文章里,将会适当的减少原文内容的数量,或者将更加的采用更广阔的思维来剖析。
在继续市场行为的分析之前,我们注重到,到目前为止,铁路指数已经成为我们故事中的“主角”。从1942年6月铁路指数拒绝下跌至新一轮熊市的低点开始,它就成为了每一次重要上涨的矛头,上来了引人注目的反弹,上涨了170%(而工业指数仅上涨了82%)。回顾这一过程,原因显而易见:铁路是战争中受益最多的行业,它们在这一时期以空前(也很有可能)绝后的速度积累利润,清偿债务,消减固定支出。当“公众”的注重力还集中在传统的、更引人注目的“军工产业”时,市场早在珍珠港事件之时就已开始精明地为铁路指数空前绝后的赢利进行股价和考虑。但从这时起,形式发生了变化,铁路指数开始拖延后腿。与我们上面所作的回顾同样显而易见的是,1945年7月市场开始同样精明地考虑铁路行业财富的变化。这是道氏理论基本假设(要点一)的绝好例证。
回到我们的图表上来,8月20日之后价格补充能量、再次上扬。两个指数都已经历了一个次级回调,现在道氏理论家不得不仔细关注两指数是否会达到新的高点以使这轮主要涨势重新确认。工业指数8月24日以169.89点报收,“考试过关”,而铁路指数却有较大的空间需要回补,而且当它每次回到6~8月的下降趋势中形成的一系列局部底部时,就碰到大量的抛盘(这一现象我们将在后面的“支撑与阻挡”一章中加以讨论)。直到1945年11月早期,铁路指数收盘于63.06点之上才确认了工业指数给出的信号。到此时,两指数再次宣告了这一轮主要牛市仍在继续。该轮牛市到此为止已持续了三年半——比大多数的牛市都要长,而其“第三阶段”的标志也很快出现了。公众踊跃购买,交易大厅拥挤不堪,有关股市行情的报道即便在城市小报上都占据了头版的位置,“垃圾股”也被追捧,商业一派欣欣向荣。
随着两指数均处于新的高位以及牛市再次被确认,以前所有的低点此时都可以不去考虑。比如,工业指数7月26日的底部160.91点和铁路指数8月20日的底部51.48点此时在道氏理论中都不在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在此以前我们未作强调,但却是重要的。它事实上可以追加到我们在前一章中所论述过的原则中去。一旦主要趋势被确认或被重新确认,过去的一切就都被遗忘,一切都只存在于市场未来的行为之中。1945年末,随着“第三阶段”的症状出现,我们必须加倍敏感地跟踪市场行为。第三阶段可能持续两年之久(如同市场在1927年到1929年所经历的那样)也那能随时结束。我们下一张图(图8)把我们一路带到1946年5月。
~~~~~~~~~~~~~~~~~~~~~~~~~~~~~~~~~~~~~~~~~~~~~~
第一段,我们可以再次且要加强、强调指数的来于和存在反映的意义。那即是指数是所有上市公司行业的高度集中与市场投资者所交易反映的综合体。
这是事实,无可变化的事实。
因此,“指数”的含义,不单纯指股市本身涨跌的起伏,更多的是指背景,是整个大的“经济运行”下的“一种反映”。所以,铁路指数才会从持续投资的传统的“军工产业”转而更广泛的“铁路产业”,包括战争时的运输、和战后的经济提速的重要行业,将会发生更广泛和重要的力量。非凡是作为指数本身的“铁路行业”更是具备“龙头”风向作用。指数本身的数字涨跌和行业方向的引导。
要注重,编者其中说“早在珍珠港事件之时”,或许这个问题已不在是单纯的“行业”消息,牵掣到的还有整个的“战争转折”。换句话说,假如当是日本一方后来取得战争的优势,那带给铁路指数的又是什么?一个转折点,带来机会,也带来风险。
随后的铁路指数给市场拖“后腿”,不是更加的证实了市场自身的精明和少数投资人的先知能力吗!
除去趋势本身,或者自然的本身,是一种公平的、自由的、开放的、必须的、现实的、更大的、不是个体可以撼动的、整体的发展显现外;必须提到投资人角色,这里指的是“精明的先知、或者笨拙的先行者们”。它们是多数投资者的老师,或者从利益上说,也是多数投资者的“敌人”。
一个转化,军工--珍珠港--铁路; 传统行业--事件因素--新经济产业; 旧有的投资主体衰退--经济拐点的出现和利用--新投资主体的展现与兴旺。这一切,无时不刻的体现市场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左右。这种力量是市场自然的,是历史的力量,不是个体的力量。个体投资者能作的,就是主动的、如何的利用这种趋势。
到了其中,才是一个行业的技巧,比如资金的生存之道,比如博弈需要的技法之道,比如利益的根本之道,比如如何统一对立的自然之道。
市场是轮回的,轮回是自然的。当出现了“第三阶段”特征时,就意味着转势来临。此时的任何一次对原趋势的改变,都将是一次“梦魇”!
12月后期市场经历了一轮小挫——这对于该月份(年末--译注)来说是正常的,它通常归因于“税收抛售”,1946年1月,市场再次暴涨。1月8日日成交量首次超过五年前的300万股。2月的第一个礼拜,价格陷入胶着状态,没有明显的净变化。其间,铁路指数于2月5日收到了68.23点天价,而工业指数于2月2日收到了206.97点的天价。2月9日,两指数均开始滑落,13日至16日发生暴跌,2月26日在一场抛售高潮中指数崩溃,分别以60.53点和186.02点收盘。工业指数跌落了20.95点,这是在整个这轮牛市中它经历的最大跌幅;铁路指数的跌幅则仅次于其上一年7月~8月的下跌幅度:前者稍高于10%,而后者为11%,自1945年夏季低点以来的铁路指数涨幅回落了将近一半。这一跌势至2月26日持续了三个星期,它完全可以视为一个中等趋势——道氏理论中出现在现行主要上升趋势中的一个次级回调。
从1946年1月早期开始,劳资纠纷就一直影响钢铁和汽车行业,而一场煤矿工业罢工也即将发生。2月的崩溃正源于此相关的信息,但主要的原因似乎还是保证金交易中止。联邦储备委员会1月份公布:从2月1日起,股票只能用全金额现金买入。因而1月末的上扬是由于“散户”把握了最后机会以保证金交易的方式购入股票而产生的(在本次市场攀升中跟风的交易者无疑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追悔莫及)。专业人士抓住这个时机减仓,而“散户”现在却出现资金临时短缺,他们的经纪帐户很快被冻结。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对于当时没有发生一轮更大规模的恐慌感到意外。
但道氏理论家并不考虑(市场背后的)的原因。牛市在2月早期就已被两指数重新确认,因而在此以前所有的“信号”价位都宣告无效。由于2月26日低点守住、价格开始回升,显然牛市的力量仍然在起作用。工业指数很快回升,4月9日报收新高:208.03点。铁路指数有所停滞。当4月末市场开始出现疲软迹象时,铁路指数仍在2月早期的高点之下近5个点的位置。这是否又是一次值得担心的“互相验证失败”呢?
~~~~~~~~~~~~~~~~~~~~~~~~~~~~~~~~~~~~~~~~~~~~~~~~~
所有的市场规律现象都是一样的,请记住;因为所有的投资人参与市场的目的也是一样的,请记住;请记住,假如你赚了,一定是有人陪了,假如你陪了那就一定有人赚了。
利益博弈的根本对立,必然导致“主力资金”进行趋势性发展的利用,而针对对手展开目的性的运作。或者说进行局部趋势的利用和制造。
“保证金”的消息,导致大量散户买入,而专业人士却利用建仓。多么明显的差别,行动的差别,思维的差别,和对趋势认知的差别。所有的市场都是这样,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博弈模式。
本人对“道氏理论家并不考虑(市场背后)的原因。”感到质疑!假如说这些道氏理论家只是处于对市场指数和涨跌现象的技术性剖析的话,即对指数或者价格自身形成的趋势发展、后面对应的变化需要的确认现象,为依据判定的话,还有情可原,前提是纯粹的个体,并且在此指导下的交易行为的对应。
道氏理论对市场划分的“牛市——建仓期、趋势上涨期、出货期”。本身就是已经人性化的市场研判,和针对市场外在环境的作用与定位。这才是比较全面的给予客观评价。
不过有一点除外,那就是利用趋势本身产生的结构来消化趋势本身演变的结构。
当陷入一种纯“理论”或者纯“技术”本身时,而忘记了存在的真正研判的对象时,则问题便会产生永无休止的现象。比如“相互验证的失败”呢。
让市场自己说话,而不要让自己站出来。
1. 有实力,你可以改变,所以实力可以改变对等的能量现象;
2. 有能力认知没实力做到,那就更要以市场为准则。
对待机会,就是这样,个股的机会。
2月末的底部现在成了下跌的临界点,假如两指数都跌倒那时创下的中期底部的收盘价之下,则在铁路指数超过68.23点达到新高之前(这一情况下,工业指数的牛市信号将被忽略),一轮熊市的信号就此出现。但是,尽管煤矿工人正在罢工,而且铁路工人罢工也迫在眉睫,市场却于5月中旬再度赚钱,出现了一轮令人吃惊的反弹,把工业指数送上了1946年5月29日的212.50点——以近6个点的优势成为本次牛市的新高点。铁路指数5月仅差0.17点就与2月的最高收盘价持平,小幅回落后又再度上升,最终于6月13日突破前高以68.31点报收,从而确认了工业指数做出的目前主要趋势仍未上升的宣告。2月的低点(186.02点和60.53点)现已失去了道氏理论中的标记作用,但由于它涉及道氏理论学者在此之后争论数月不休的问题,所以请记住这些数字。
图9(第八版34页)与前图部分重叠,展示了1946年5月4日直至1946年10月19日的市场行为。也许您已经注重到了,5月后期和6月早期的成交量并未高于1月后期和2月早期顶部和2月后期底部的成交量;市场缺乏生气,尽管这不是明显的信号,但仍是不祥之兆。6月13日,在铁路指数确认后,价格开始迅速下跌。7月早期工业指数持续反弹了两周,但铁路指数持续下跌;7月15日,工业指数再度破位,两指数持续下滑直至7月23日分别站到195.22点和60.41点位上。
市场行为接下来的发展证实,这轮中等动荡已经结束——基于第12条规则,除非有别的证实,否则这一中等趋势只能被认为是牛市中的一个次级回调。市场再度向上运动。涨势缓慢然而步伐稳健,但成交量却一直在百万股以下。三周后,工业指数到了204.52点(8月13日),收复了6~7月跌幅的一半多一点;同时铁路指数到了63.12点(8月14日),收复了6~7月跌幅的1/3多一点。因此,这一轮上涨符合对中等趋势的最小要求。假如价格持续上涨最终冲破5~6月的顶部,这一轮主要牛市趋势就将再次得到确认。但假如此时行情转跌并跌破7月23日的收盘价位,这就标志这本轮基本趋势的反转。
~~~~~~~~~~~~~~~~~~~~~~~~~~~~~~~~~~~~~~~~~~~~~~~
将一个整体,给予数字般的剖析和划分,并加以定义的量化。看起来似乎非凡的清楚和效果,实际上这种方式是一错皆错,一对皆对的局面。
对于趋势的理解,包括我们国内提到的:无量上涨的一段走势,和波浪理论中提到的第五浪走势。会出现成交量不能持续有效的继续放大,即超过前一波成交量的局部大量或者总和的巨量。除去出货区域统计。
而对于“消息”导致的暴跌,反而引来一波回调,并借此创出新高的走势。这样的性质,在我们的股市里是家常便饭了。国外的如此,国内的如此;过去的如此,现在的还如此。
我喜欢这本书,不光是因为它的理论基础值得借鉴,更重要的它记录了原始市场的发生和编者应用该理论的思维态度。这些甚至比“道氏理论”本身更重要,我是这么认为的。
趋势是一个整体。道氏理论有着对市场阶段划分的重要剖析,就此我是非常之赞同。不过也是因为这样,验证道氏理论的市场走势,必然要耗费时间和空间,浪费一定的机会。这个要注重。
同样,凡事有利则有弊。虽然整体的确认需要时间和空间,虽然可能错过一段行情。可是,在这段“过渡期”或者“模糊期”所造成的市场波动特征,即给予市场个股机会的背景,也同样大大的增加。
反过头来说,通过有效的个股跟踪和群体反应,可以定位与指数趋势的未来发展和本“过渡”形态的真假。
我们在分析和利用事物时,要注重自己的位置。即这个事物对我们个体来说,是一个配角呢还是一个主角。假如是配角,那毫无疑问的应该看主角的脸色,这样才能唱好一台戏;假如是主角,呵呵,那就有的玩了。。。
问:第59楼
假如有朋友从开始看到现在,可以发现我已经多次反复的说明和解释了“这种转化”现象。非常之重要。假如想步入股市真正的大门,假如想去发现那个真理,就一定要转化这种思维模式。切记!
“这种转化”是指什么?是指”转化这种思维模式”吗?
答:这种转化,就是角色的转化,对应到思维上,就需要一种“对立”的思维模式给以剖析。
市场是综合的。即主力 一般 投资者=市场。所以这种对立的思维或者立场,或者交易模式投资策略,综合起来才是整体。
学习了方向,一正一反。才是股之道。
问:运动才是绝对的。
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静止的。
这运动和静止之间差了什么呢?
我认为是时间。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
看起来相象的东西,表达的未必是同一种东西。
为什么同一个消息,有时是利好,有时却成了利空呢?
神与形是一对应无数的关系。
拨开外表看实质,就得练就一双火眼睛睛。
这需要需要经验。也就是妖修炼成魔时说的。
答:事物在变化中,“绝对”的是单向,“相对”的是双向。
双向合一后又是单项。。。
如此循环,反复不止。
答案不在这里,在人的心灵里。
心-神,神正则行自正。
道清则物自明。
此之极,非彼之端。
红阳引发冲动,成交反而忽视;
一旦被套,引发冲动的红阳却不在成为“原因”,忽视的成交反而成为“借口”。
反之极端者,买阴线乎???
非阳,非阴!
阳之初为买,阳之极则卖;
阴之初亦卖,阴至极则买。
交易之道,极点之间也,物极必反!
此时,成交量图表上的情况显然极为要害、自5月以来不仅在下跌中呈增长趋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反弹中萎缩。将图9与图7、8做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现象在8月份中旬变得非常显眼。价格转跌,交易活动在破位时增长,8月27日的收盘价,工业指数为191.04点,铁路指数为58.04点,形式不容乐观。两指数向我们简述:这轮持续了四年的牛市已经结束,一轮熊市已经上路。道氏投资者应该在第二天抛售他的股票(在两指数分别达到190点和58点左右的时候)。
为了理清市场记录,道氏理论家此时有必要回过头来把5月29日工业指数的高点和6月13日铁路指数的高点确定为本轮牛市的结束。于是6~7月的跌势就成为新熊市的第一轮基本运动。7月23日至8月14日的上涨则成为主要跌势中的第一轮次级反弹,第二轮基本运动现在正在形成中。
上文的论述中,您或许已经注重到了,当两指数一击穿它们在7月23日的低点时一轮熊市就被标明。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回过头来讨论一下上节中提到的争论。一些道氏理论的研究者拒绝承认铁路指数6月13日的新高是对本轮牛市趋势的再次确认。许多人认为,这一收盘价最少要高出一个整点(1.00)才可以更好的确认工业指数工业指数的186.02点和铁路指数的60.53点。所以,在这个价位被两指数向下击穿之前,我们都还不能说熊市已经开始。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尤其是那些对“进行琐碎分析的”理论不感爱好、而想要“在基本面仍在改善的情况下,给市场以一切机会”的人士。
当然,市场确实打破了2月的低点,从那时起,恐慌(第二阶段)开始了。显然,这时候,正统的“任何穿越都有效”观点的优点充分显现出来了,他们的抛售在工业指数工业指数163.12点、铁路指数44.69点结束,而另一轮中等反弹运动开始了。
在结束道氏理论对六年历史的解释之前,我们应该注重到6月13日铁路指数出现的高点对于下面这一规则的完美例证:一轮趋势在被确认或者重新确认后随时可能反转;同时,它也说明了,随着基本趋势的不断重新被确认,它继续下去的概率将会持续减少。
~~~~~~~~~~~~~~~~~~~~~~~~~~~~~~~~~~~~~~~~~~~~~~~
一段趋势结束的末端,以趋势本身而言,呈现趋势发展力量的衰竭。如点数涨跌空间的整体发展速度衰竭,价格代表的上涨斜率趋缓等。需注重的是,往往在趋势末端有“加速”现象。上涨易出现“诱多”,下跌易出现“诱空”。此为原趋势发展到极端时,多方或空方最后的疯狂结束,而导致的空方或多方出现。可以仔细琢磨琢磨这一现象。
对于上段文字提到的“最高点”,通常我的定义是先趋势,后盘口。由于道氏理论缺乏对股价结构的或者对趋势结构的细节剖析和定义,导致了在研判趋势时,对于盘口现象给予“周期性”的验证。这样的反映必然要落后于市场的。
高出一个点和高出零点几个点,基本上是雷同的,只要不是发生在趋势末端,必然代表新一轮运动的确认;反弹例外。
市场指数是市场多种因素的综合体,所以他在表现上道氏理论给予充分的“确认”是可以理解的,以现实走势的指数形成为依据的角度来说是这样;同样,市场既然是多方面组成的,必然这些组成的因素反映市场趋势发展的表现也是有先有后。
就整体的图表来说,“确认”可以看作是基本运动趋势的中间过程的开始。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严格的遵守这一“技术确认”,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