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外汇入门>

简要金融学历史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2-17 点击次数:


金融学的历史在经济学中令人咤舌的短。经济学家们早就意识到信用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但他们并未热衷到在此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正因为如此,关于金融市场的早期观点大多非常直观,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由实业家们提出来的。而对金融市场进行开创性理论研究的LouisBachelier(1900)似乎根本就被理论家和实业家们所忽视和遗忘了。

投资组合理论

以上事实并不意味着早期经济学家们忽视了金融市场。IrvingFisher(1906,1907,1930)早就描述了信用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尤其是其作为在时间上分配资源的作用--他已经熟悉到风险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之后JohnMaynardKeynes(1930,1936),JohnHicks(1934,1935,1939),NicholasKaldor(1939)及JacobMarschak(1938)在他们发展货币理论的过程中,也已经开始孕育不确定性(uncertainty)具有重要意义的投资组合理论了。

但是对于那一时期的很多经济学家来说,金融市场仍然被认为只不过是纯粹的“赌场”而非真正的“市场”。他们认为资产价值大多是由资本收益的期望和反期望决定的,因此它们是“自己被自己套牢”了。JohnMaynardKeynes的“选美”类比是其中代表性的观点。

因为如此,很多人对投机行为的研究费了不少笔墨(投机行为即为今后零售所需而进行的商品或资产买入或短期卖出的行为)。比如说,JohnMaynardKeynes(1923,1930)和JohnHicks(1939)在其对期货市场的开创性文章中论述道,商品交割的期货合同的价格通常要低于该商品未来现货交割价的期望值(Keynes称之为“正常交割延迟”) Keynes和Hicks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套期保值者将他们的价格风险转让给了投机者以换取风险溢价(Cat注:亦称风险贴水)。NicholasKaldor(1939)则分析了投机活动是不是能稳定价格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Keynes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后来HolbrookWorking(1953,1962)则认为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的动机没有任何区别。这一论点引发了早期的实证研究浪潮--HendrikHouthakker(1957,1961,1968,1969)发现有利于正常交割延迟的证据而LesterTelser(1958,1981)则发现了不利证据。)

JohnBurrWilliams(1938)是挑战经济学家对金融市场是“赌场”观点及资产定价问题的先锋之一。他认为金融资产的价格反映了该资产的“内在价值”,其可以用该资产未来预期股利现金流的折现价来表示。这一“基本派”观点与IrvingFisher(1907,1930)的理论,以及诸如BenjaminGraham等实业家的“价值投资”方法不谋而合。

HarryMarkowitz(1952,1959)意识到当“基本派”观点依靠于对未来的预期时,风险因素必须要起作用,从而由JonhvonNeumann和OskarMorgenstern(1944)创立的预期效用理论可以得到非常有效的利用。Markowitzd在风险-收益协调均衡的前提下系统阐述了最佳投资组合选择理论--该理论从此成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简称“MPT”)的前身。
如之前所述,关于最优投资组合分配的早期观点早就已经在Keynes,Hicks,及Kaldor等人的货币理论中被提及和考虑到,因而JamesTobin(1958)将货币因素加入Markowitz的理论中得到闻名的“两基金分离定理”也是非常符合逻辑的一步。Tobin有效的论证了经济个体将通过投资在一种无风险资产(货币)和唯一的风险资产组合(这一组合对所有人都相同)来分散其储蓄风险。Tobin声称,对风险的不同态度,仅导致货币和该唯一风险资产的组合不同而已。

Markowitz-Tobin理论并不是非常实用。非凡是估计风险分散化利益时要求实业家们计算每一对资产收益间的协方差。WilliamSharpe(1961,1964)和JohnLintner(1965)在他们的资产定价模型(CAPM)中解决了这一操作性困难。他们论证了只要计算每一种资产和一个市场指数之间的协方差便可以得到和Markowitz-Tobin同样的结果。由于计算量大大减少到这一模型中少量的几项("betas",贝塔系数),最优投资组合选择具备了计算上的可行性。很快的,实业家们就开始运用CAPM了。

CAPM后来受到了RichardRoll(1977,1978)一系列实证上的批判。可以对其取而代之的改良理论之一为RobertMerton(1973)的跨期资产定价模型。Merton的方法和理性预期假设引导了后来Cox,Ingersoll和Ross(1985)的资产价格偏微分方程,他的模型可能离RobertE.Lucas(1978)的资产定价理论仅一步之遥。

另一个更有意思的可以取代CAPM的理论是StephenA.Ross(1976)的“套利定价理论”(APT)。他的方法偏离了CAPM中风险与资产的逻辑,却全面发展了关于“套利定价”的观点。如Ross所声称的,套利的理论推导在他的这一理论中并不具有唯一性,但实质上却是所有金融理论中的基础逻辑和方法论。如下的闻名金融定理解释了Ross的观点。



FisherBlack和MyronScholes(1973)闻名的期权定价理论及RobertMerton(1973)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对套利的逻辑推导。直觉上来说,假如期权收益可以由一个由其他资产组成的投资组合复制的话,那么这个期权的价值一定等于该投资组合的价值,否则的话就会存在套利的机会。套利的逻辑还被M.Harrison和DavidM.Kreps(1979),及DarrellJ.Duffie和Chi-FuHuang(1985)用来计算多期(即“长期存在的”)证券。所有这些还反映在由RoyRadner(1967,1968,1972),OliverD.Hart(1975)及其他经济学家等创立的关于(完全和不完全)资产市场一般均衡的新瓦尔拉斯理论中。

闻名的关于公司金融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性的Modigliani-Miller定理(简称“MM”定理)也应用了套利的基本逻辑。这一由FrancoModigliani和MertonH.Miller(1958,1963)创立的闻名定理可以看成是最初由IrvingFisher(1930)创立的“分离定理”的一个推广。事实上,Fisher认为在完全和有效的资本市场上,私人企业主的生产决策和企业主自己多期的消费决定应当是相互独立的。他的意思是说,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生产计划将不会受到企业主的借贷决定的影响,即生产决策和融资决策是相互独立的。

Modigliani-Miller在套利假设下扩展了Fisher的这一定理。将企业看作是资产,对具有不同融资政策的企业来说,假如它们基本的生产决策是相同的话,那么这些企业的市场价值就应当是相同的。否则的话就会存在套利机会。因此,不管公司的融资结构如何,套利机会的存在保证了公司的价值一定相同。

有效市场假说

金融学中重要性排在其次的系列工作是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一个比较麻烦的发现是价格似乎是服从随机游走的。更具体点来说,最初根据LouisBachelier(1900,研究商品价格),其后由HolbrookWorking(1934,研究不同种的价格时间序列),AlfredCowles(1933,1937,研究美国股票价格),以及MauriceG.Kendall(1953,研究英国股票和商品价格)等人的工作表明,后继价格变化和资产市场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关联。

Working-Cowles-Kendall的实证发现带来了经济家的恐慌和质疑。因为假如资产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力量”决定的话,那么价格的变化应当只向市场出清方向移动而不是随机游走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讨厌这一结果。许多人将其看作是论证“基本派”观点不正确的证据,即金融市场确实是无规则的“赌场”,因而不在经济学家应当考虑的合理对象范畴内。但还有其他人则声称这一结果表明企图用传统的“统计”方法来表达任何现象的做法是失败的。之后CliveGranger和OskarMorgenstern(1963),及EugeneF.Fama(1965,1970)等运用了更强大的时间序列方法但也得出了相同的随机的结果。

历史性的突破应当归功于PaulA.Samuelson(1965)和BenoitMandelbrot(1966)。Samuelson不仅没有认为金融市场没有按照经济规律运作,相反地,他将Working-Cowles-Kendall的结果解释成为金融市场非常有效地在按照经济规律运作!他的基本观点非常简单:假如价格波动不是随机的(因而是可以猜测的)话,那么任何一个寻求利润的套利者就可以通过适当的资产买卖来实现这一利润。Samuelson和Mandelbrot因此提出了闻名的有效市场假说(简称“EMH”):假如市场有效,则所有关于资产的公开(在有些版本中还包括不公开)信息将瞬间反映在价格上。(注重“有效”一词仅仅是指市场参与者充分利用了他们所能知道的信息;与其他类型的“经济有效性”如生产资源分配的有效性无关。)假如价格变化看上去是随机并不可猜测的话,那是因为投资者们尽了他们应尽的职责:所有可能存在的套利机会都已经被发现并最大程度地利用了。

这一“有效市场假说”先因EugeneFama(1970)而变成了闻名理论,之后又被人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假说联系起来。这一理论并未取悦实业家。“技术分析”交易家或是“图表主义者”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观察价格变动的方式来猜测资产价格的观点受到了挑战:EMH认为他们不能够“击败市场”因为任何可得的信息都已经融合到价格中了。这一理论也在无形中惹恼了基本派实业家:有效市场的观点依靠于“信息”和“看法”,因而至少在原则上排除了因谣言而形成的投机泡沫,错误信息及“人群疯狂症”等的可能性。

更加令人烦恼的是,EMH也没有令经济学家们感到兴奋。EMH可能是比较适应现实情况的实证性假说之一(即使RobertShiller(1981)对其有批判),但它似乎并没有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同时该理论似乎对以下的反对意见无力反驳:假如所有的信息已经包含在价格之中,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话,那么不仅没有人可以通过信息获利,而且很可能根本不会有交易发生!SanfordJ.Grossman和JosephE.Stiglitz(1980)及PaulMilgrom和NancyStokey(1982)提出了这一理性预期的悖论。直觉上来说,这一悖论由以下的例子来解释(这里我们稍稍简化了一点)。有效市场假说实际上意味着“没有免费午餐”,即不会有100块钱躺在路边等人来捡。因为假如有的话,别人早就已经把它们捡走了。因此,看路边有没有钱是根本没有意义的(尤其是在这一看的动作还有成本的情况下)。但是假如每个人都这么想,没有人会去低头看路边的话,那么在路边就可能会有还没被人捡起来的100块钱。但是现在确实有100块钱躺在路边,人们就应该低头看一看。但是假如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们就会低头看并捡起那些100块钱,那么我们就回到了最初的第一阶段,并且认为地上不会有100块钱(因此看路边就没有任何意义,等等)。正是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并不是那么有力才导致了这一推断的死循环。

注:一位在威斯康星大学念金融博士滴师姐翻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