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汇客杂谈>

(投资心理研究)肺炎、流言与大众心理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2-17 点击次数:


(投资心理研究)肺炎、流言与大众心理
  
  春节刚过,便从广东传来非典型肺炎大规模流行的消息。一时间,从南国到北疆,“肺炎”、“板蓝根”、“抢购风”等成为了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
  
  作为证券投资者,研究大众心理是我们的必修课。因此,本次“非典型肺炎事件”中折射出的大众心理以及有关的流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回味。首先,我们有必要对于其中的流言现象做一番研究。
  
  一、关于流言、谣言及传言
  
  (一)流言、谣言及传言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流言”是人们相互传播的、无法提出任何值得相信的确切依据的一种特定信息。
  
  谣言则与流言不同。谣言是流言的一种,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刻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
  
  流言与谣言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二者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根据,但都能广为传播。
  
  与流言和谣言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传言”(或称“传闻”)。传言不同于流言,根本区别在于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传言中的信息可能是正确或不正确的,有依据或无依据的,流言则是指不正确无依据的信息。
  
  流言、谣言与传言在传播过程中很难明确加以区分,在未经证实之前,我们难以确认一则传播中的信息究竟是流言、谣言,还是传言。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以流言为对象,对其基本性质、基本规律和功能等进行粗浅的研究。
  
  (二)流言的基本性质
  
  流言具有口头性、新闻性、公众性三大特点。
  
  所谓口头性,是指流言的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流来加以传播的性质。网络时代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的沟通变得越来越便捷。不过,网络的普及也为流言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网络已成为各类流言传播的主要场所。
  
  所谓新闻性,是指流言的内容经常是离奇古怪的,耸人听闻的,是社会公众最为关心和最渴望了解的,因此才会在人群中形成一个流言的“传播场”。这里所说的新闻性,是指在大众传媒之外的、通过非正式传播途径、无事实依据的小道新闻消息。
  
  所谓公众性,是指流言的传播必须包括“编传听信”四个环节,这意味着一则流言必须通过至少一个单元的完整人群才能完成,流言传播的范围总是带有公众的性质。
  
  股票市场是公众广泛参与的场所,也是充斥着流言的场所。每一次金融风波的发生及股市暴涨暴跌中,流言都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三)流言的基本规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与L.波斯特曼在《流言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有关流言基本规律的闻名公式:R=i*a。其中,R(Rumor)指流言,i(important)指流言的重要性,a(ambiguous)指流言的不明确性。注:该公式同样适用于传言(传闻)。
  
  上面的公式指出,流言的流布量同问题对于当事人的重要性及有关其命题的论据的不明确性的积成正比。
  
  举个例子,近两日在网上多次看到同一则消息:“最新披露南方证券2001年亏损近百亿。”众所周知,2002年前后,有关南方系巨额亏损、面临破产的消息在市场中广为流传。2002年,经过增资扩股的南方证券在市场上表现抢眼,其旗下哈药集团、哈飞股份等牛股更是被某些市场评论人士视为新赢利模式的代表。毋庸置疑,南方证券仍然是市场中举足轻重的主力机构。那么,上面这则消息要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首先,这是一则流言(说是传言也未尝不可);其次,流言的重要性i:这则流言给我们一个信号,即对市场有着重大影响的主力机构的经营状况不佳;再次,流言的不明确性a:流言中说南方2001年亏损近百亿,而不是2002年亏损多少。这似乎在暗示我们,尽管有哈药和哈飞的大牛行情,南方目前的情况仍不乐观。推而广之,大机构的情况仍然悲观,整个市场情况仍不乐观。
  


  (四)流言的两大功能及后果
  
  流言具有迷惑和煽动两大功能。一则流言可以分别具有迷惑和煽动的不同功能,也可以贯穿着从迷惑到煽动两种功能的转化。迷惑和煽动分属两个层次,具有级别上的差别。
  
  迷惑功能会使流言接受者产生迷惘、不安、犹疑、动摇等等消极性的心理效应,而煽动功能则会使流言接受者产生不满、愤慨、激动、宣泄等等积极性的心理效应。无论是迷惑还是煽动,最终都可能由心理效应引发为社会效应,产生巨大的破坏力。无论是迷惑还是煽动,流言的传播都是借助了社会心理的“共振效应”来达到其目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证券市场是个利益场,流言和谣言夹杂着各种传闻充斥整个市场,令人真假难辨。对于治理层和媒体来说,及时、客观、准确地披露信息就成为一项事关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工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政府是信息源,应该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标准,及时、真实地提供信息,而不是以是否符合某些主观臆断的东西为标准来公开信息。另一方面,政府是新闻传播的治理者,应该引导、调控新闻媒体对事实加以解释,支持而不是限制传媒发挥其功能。
  
  (五)流言传播的影响因素
  
  流言是以个体为载体,通过传播和流布而形成一种群体行为。影响流言传播的有三个变量因素:群体、个体和情境。这三个变量因素对于流言的传播所需要的遵从行为的发生有着极大的关系。(具体内容略)
  
  
  二、“非典型肺炎事件”中有关心理现象及其启示
  
  (一)从众心理
  
  对于本次事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从抢购药品到抢购生活必需品,最后酿成抢购食盐的风波反映了一种从众心理。我们知道,个体在群体中很轻易受别人的影响。在非典型肺炎大规模流行的背景下,民众的心态可能处于一种惊觉的状态,从抢购白醋、板蓝根到抢购食盐,正说明了民众心理处于比较薄弱的时期。而个别商家有意无意的引导和利用,激发了这种心理状态,最终从最初的少数个体行为发展成为群体行为。
  
  事实上,最初的购买食盐者可能是出于需要或其他目的,但这种行为在激发因素(如社会情境、流言等)的引导下带动了群体中其他个体类似行为的产生。最终,从众心理导致了这场盲目抢购风波。
  
  (二)流言与传言
  
  我们在前面分析过,流言(谣言)与传言不同,流言是不真实的,无法证实的,传言则是有真有假的。在本次事件中,尽管政府后来公布了情况,但没有对流言(谣言)与传言加以区分,一些报纸甚至一口咬定病情消息是谣言。公众没有得到准确真实的信息,得不到正确权威的解释,虽然政府出来说话了,但没有平息公众的恐慌心理,并危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及报纸的公信力,导致了进一步的非理性抢购行为。
  
  从前面提到的奥尔波特的闻名公式R=i*a可以得知,流言(包括传言)的传播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人们心目中流言所传播的事件是重要的;二是人们关注的重要事件信息不明确。人们对事件越重视,信息越不明确,流言的流量就越大,影响就越广。
  
  这次非典型肺炎的传言之所以产生广泛的影响,首先是因为传言中的病症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威胁人们肯定异常担忧和关注。其次是因为正规渠道的消息发布不及时,一般民众又缺乏必要的医疗和药物知识,事件的不明确程度很高,自然会造成传言泛滥,令人们在从众心理下采取盲目行动。
  
  (三)启示
  
  “非典型肺炎事件”对于我们研究证券市场中群体心理运动及流言(传闻)现象有着很好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能够形成群体的地方,群体心理的运动总是惊人地相似,这也许就是人性的弱点。
  
  市场中不乏类似的例子,有爱好者不妨对照本次事件比较研判。个人认为,最近比较经典的案例是2001年的“裕兴举牌方正事件”与2002年的“太太药业举牌丽珠事件”。
  
  假如说对付此类突发事件有什么好办法,我觉得还是那句老话:保持独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
  
  对于那些小九九打得精到的人,大众的恐慌心理给他们以浑水摸鱼的机会,比如囤积并哄抬板蓝根和食盐的价格。只是这样做有发国难财的嫌疑,闹不好还会被工商部门查处,甚至被有关部门以破坏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罪名说事……
  
  
  200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