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基本分析>

谈谈欧盟和欧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2-17 点击次数:


1.欧盟简介

欧盟的具体情况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25日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罗马条约》申明,各成员国“决心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愈益密切的联合基础”,“消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它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就业的条件”,“保证稳定”,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为逐步废止国际交换的限制作出贡献”。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以独立的名义活动。《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1986年2月签署了对《罗马条约》进行修改的《欧洲单一文件》,强调“欧洲共同体及欧洲政治合作旨在促进欧洲团结的发展”,“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贡献”。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进一步修改《罗马条约》的“马约”指出,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均衡,持久进步”,并“通过实行最终包括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7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成立。根据“马约”规定,欧洲共同体作为欧盟的主要支柱依然存在。“马约”生效后,欧共体未就其称谓的变更问题作出决定,但欧共体内部和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故目前“欧共体”和“欧盟”两种称谓均可使用,但法律文件和对外签署协议仍需用“殴共体”。除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以外,1973年1月,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又成为员国;1986年1月,西班牙和葡萄牙被欧共体正式接纳;随后,瑞典、芬兰、奥地利也相继加入欧共体。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成立时,共有12个成员国。欧盟建立的基础共有三个,即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协调各国内政与司法事务。1994年3月,欧盟与奥地利、芬兰、瑞典、挪威四国就吸收它们入盟问题达成协议。之后,四国分别于6月12日、10月16日、11月13日和28日就入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结果奥、芬、瑞三国批准了协议,而挪则以52.8%的反对票否决。此后奥、芬、瑞三国入盟的法律程序按规定如期完成,1995年1月1日,三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


  “马约”规定,欧洲理事会在欧洲联盟组织中占有中心地位。欧洲理事会是欧盟成员国首脑会议。1974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自1975年起使首脑会议制度化,并正式称为欧洲理事会。欧洲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1987年7月生效的《欧洲单一文件》决定将欧洲理事会纳入《罗马条约》框架。“马约”则更进一步明确了欧洲理事会的地位和作用,规定“欧洲理事会应为联盟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动力,并确定联盟的总体政治方针”。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例如,1996~1998年轮任主席国的顺序为意、爱、荷、卢、英、奥。此外,欧盟的主要机构有(1)部长理事会(Councilof the European Union)。欧盟的决策机构,拥有欧盟的绝大部分立法权。1993年11月8日,部长理事会称作“欧洲联盟理事会”。理事会总秘书处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首任秘书长是德国人于尔根·特鲁姆普弗。(2)委员会。负责实施欧共体条约和欧盟理事会作出的决定,向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出报告和立法动议,处理欧共体日常事务,代表欧共体进行对外联系和贸易等方面的谈判。首任主席是卢森堡人雅克·桑特。(3)欧洲议会。欧盟的监督、咨询机构。自1979年起,欧洲议会议员经直接普选产生。欧洲议会有部分预算决定权,并可以2/3多数弹劾委员会,迫其集体辞职。(4)欧洲法院。仲裁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各项有关条约和规定中发生的各种争执以及对条约的解释。现有15名法官和9名检察官,任期6年,可连任。每三年改选一半。法院院长在法官中推选,任期三年。法院设在卢森堡。(5)欧洲审计院。成立于1977年,由12人组成,均由理事会在征得欧洲议会同意后予以任命。审计院负责审计欧共体及其各机构的帐目,审查欧共体收支状况,并确保对欧共体财政进行正常治理。其所在地为卢森堡。另外,还有咨询机构社会经济委员会和根据“马约”成立的地区委员会。

 欧盟成立后,在经济、政治、外交、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联盟。实力得到极大增长。1993年底,欧盟12国总人口3.44亿,国民生产总值6231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8114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7734亿美元,出口贸易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0.7%。统一货币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集中表现,欧盟成立后,欧元加快了实现步伐。1999年1月1日:欧洲货币联盟进入第三阶段,欧元正式诞生。欧洲中心银行确定统一的倾向政策,银行间大额结算开始使用欧元,各金融市场也均以欧元进行结算。1999年1月1日——2002年1月1日:各国货币与欧元共存的过渡阶段,企业与个人可同时使用两种货币。2002年1月1日:开始全面使用欧元,各国货币开始退出市场。2002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欧洲统一货币。到2002年,使用欧元的国家有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11国。欧元有7种面值的纸币: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此外,还有8种硬币:1欧分、2欧分、5欧分、10欧分、20欧分、50欧分、1元、2元。1欧元相等于6.5法郎、2德国马克、13奥地利先令、2荷兰盾、40比利时法郎、0.75爱尔兰镑、160西班牙比塞塔、200葡萄牙埃斯库多、1930意大利里拉。



核心欧盟及东扩


  核心欧洲,即在欧盟内部成立一个由部分成员国组成的“核心”作为推进一体化的发动机,但这个“核心”是开放的,一旦条件和时机成熟,欧盟其他成员国也可以加入。德国外长菲舍尔曾在柏林洪堡大学演讲时表示,德国将致力于推进欧洲一体化建设,使欧盟最终成为“联邦制国家联盟”。这与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欧洲合众国”设想相仿,该联邦拥有政府、议会等,各成员国主权也相对弱化。


  一、历史发展三个阶段

  欧盟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近50年来,它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195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六国也开始在煤钢共同体范围内进行合作。

  第二阶段,1957-1991年。其主要事件如下:1957年3月25日,煤钢共同体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上述两个共同体正式成立。1965年4月8日,六国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了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欧共体12国间建立起了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1992年以后则是第三阶段,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生效,欧共体被欧洲联盟所取代,这也标志着该组织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问题,“马约”生效后,欧共体并未就其称谓的变更作出决定,但欧共体内和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欧盟”,目前“欧共体”和“欧盟”两种称谓均可使用,但法律文件和对外签署协议仍需用“欧共体”。

  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又正式启动,标志着欧盟一体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矛盾从未断“核心”谈何易


  但随着欧盟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欧盟成员国之间固有的矛盾,非凡是在外交和安全方面的矛盾也不断激化。德法是欧洲联合的发动机,即使这样,他们的想法也不一致。如在两德统一问题上,据披露的法国和英国文件称,当时英法政府都对统一后的德国抱有戒心,曾一度打算阻碍德国的统一。


  欧盟的另一个大国英国更是有自己的打算。英国孤悬海外,与大陆国家的关系从来就是若即若离。这一点,从整个20世纪英、法、德三国之间的恩怨情仇上就可见一斑。在处理国家关系上,有一句话被奉为经典,那就是“没有永恒的朋友,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在欧盟(欧共体)成立之初,英国就处在观望当中,直到后来,看到实属大势所趋,而且从中所得利益不小时,才加入了欧共体。但加入后,在许多问题上和其他欧盟国家非凡是德法两国矛盾龃龉不断。直到现在,英国仍未加入欧元区。布莱尔上台后,英国与德法的关系有所改善,积极参与欧盟的许多事务。1998年他访问法国,还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用法语在法国议会发表友好演说的英国首相,此举也使他受到法国上下的一致欢迎。布莱尔甚至表示,在时机成熟时,英国也将放弃英镑,加入欧元区。

  但事情往往是说的比唱的好听,更何况这些说辞是从政治家嘴里出来的。在英法牛肉战当中,英国与德法就发生了较大的矛盾。英国人指责德国人明显地偏袒法国人,而且施罗德此前不久还指责英国要对欧元持续疲软负责。对此,布莱尔也非常生气,曾一度反唇相讥,两国关系也为此蒙上阴影。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一些欧盟国家对“核心欧洲”抱有疑虑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位来自欧盟中等国家的外交官说得再明白不过,他说:“大国高喊主权让渡,无非是把主权从一只手转到另一只手里,假如中小国家让出主权,则意味着两手空空。”

  美国的战略家也早已看到欧洲的内部矛盾,布热津斯基曾说:“法国不惜一切代价想要保住它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但是两大难题不好解决,一是法国在限制德国影响的同时不得不加强法德轴心;二是想恢复法英关系来制约德国的崛起。”

  “核心欧洲”的概念要付诸实施,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三、 欧盟东扩的主要历程:漫漫长路

  抓住冷战结束后的天赐良机,向中东欧国家扩张,将中东欧国家纳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实现大欧洲之梦是欧盟的跨世纪战略。


  欧盟在东欧巨变后即酝酿东扩计划,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先期预备阶段(90年代上半期),主要是与中东欧国家签署联系国协定,制定入盟标准和实行先期预备战略。


  1.签署联系国协定(也称欧洲协定)。波兰和匈牙利于1991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于1993年,波罗的海三国于1995年,斯洛文尼亚于1996年分别开发区国签署了联系国协定。联系国协定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欧盟第四的政治经济关系,目的是使联系国逐步融入共同体中。联系国协定的目标是在2002年前实现工业品的自由贸易并为其他部门的经济合作奠定基础。联系国理事会则提供了一个讨论入盟问题的部长级论坛。


  2.制定入盟标准。1993年6月,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不仅确认了欧盟向中东欧国家扩大的合法性,而且为申请国制定了严格的入盟标准。政治方面,要实行民主政体、法治、尊重人权和保护少数民族;经济方面,要建立起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应付欧盟范围内的竞争压力;具有履行成员国义务的能力,包括坚持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目标。


  3.推出先期预备战略。1994年欧盟埃森首脑会议推出了先期预备战略,以帮助签署欧洲协定的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该战略主要内容是强调了欧洲协定、1995年5月欧盟的白皮书、机制性的对话以及作为该战略主要财政工具的费尔计划。1996年12月,都柏林首脑会议又提出加强的先期预备战略,其支柱是于1998年3月正式启动的"入盟伙伴关系"。


  第二阶段,制定入盟谈判时间表阶段。1995年,马德里首脑会议提出入盟谈判应在政府间会议结束半年后开始。1996年,佛罗伦萨首脑会议认可了上述提议。1997年6月,在结束政府间会议的阿姆斯特丹会议上,首脑们指示总务理事会审查即将于7月推出的欧盟委员会对各申请国的意见。7月,欧盟委员会发表《2000年议程》,该议程分为三个部分,即共同体政策的前景、欧盟2000-2006年的财政框架以及欧盟东扩问题。在《2000年议程》中,欧盟委员会认为,依据哥本哈根标准,欧盟应首先扩大到6个国家,即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塞浦路斯。1997年12月,欧盟卢森堡首脑会议批准了欧盟委员会的建议,决定首先同上述6国进行入盟谈判,而对剩下的5个国家即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拉脱维亚则视其进展而定。会议还拒绝了土耳其的候选国资格。


  第三阶段,自1998年以来,为正式入盟谈判阶段。1998年3月12日,在伦敦召开了欧洲大会,欧盟成员国以及申请加入欧盟的国家的政府首脑参加了会议,土耳其气拒绝与会。欧洲大会是与会者讨论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和内政事务以及经济合作的一个论坛,旨在配合欧盟东扩进程。3月30日,欧盟各国外交部长和中东欧首批6国外交部长聚会布鲁塞 尔,正式开始了入盟谈判进程。谈判分为30个题目,目前已就其中的20多个进行了谈判,但还有一些最为困难的题目尚待谈判,其中包括农业政策、结构基金、售货员自由往来、司法和内政、财政监督等,机构问题将在欧盟政府间会议结束后才能被 涉及。⑴科索沃战争后欧盟明显加快了东扩步伐,同时决定对东扩战略进行调整。1999年12月,在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欧盟公布将于2000年同6个新候选国,即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马耳他开始和入盟谈判,同时公布给予土耳其入盟候选国资格,但暂不与之谈判。2000年2月14日,欧盟外长理事会正式开始了同新6国的入盟谈判。


  这样,现阶段,欧盟共与12个国家进行入盟谈判。如此算来,中东欧国家可谓"十年磨一剑"。欧盟东扩历经漫长之旅,终于拉开了正式谈判的帷幕。



 四、 欧盟东扩的主要动力:两厢情愿


  当前的欧盟东扩,与历史上的四次扩大有根本性的区别。前四次扩大都是在西方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之内进行的,每次吸收的国家最多也只有三个。而当前的东扩,除塞浦路斯、马耳他和土耳其之外,皆为前社会主义体制国家。其数目之多,也是史无前例的。可见,正在推行的第五次扩大,是欧盟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也最大的一次扩大。但是,东扩计划历经十年精心预备,最终拉开了谈判的帷幕,说明东扩是欧盟和中东欧国家互有需求,两厢情愿。


  1.就欧盟方面而言,所有成员国都认为整个欧洲的稳定、安全和繁荣是符合自己的利益的。东扩乃是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双重选择的结果。


  从地缘政治上看,东西欧同为欧洲大陆的一部分,冷战时期互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经济上也基本不相往来,欧洲被分裂开来,处于不稳定状态。柏林墙倒塌后,欧洲再次获得了千载难逢的统一机会。虽然欧盟各国地缘政治的重心有所不同(德国对中欧国家的关注、北欧国家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关注、希腊对巴尔干地区国家的关注⑵),但整体而言,通过欧盟工激实现欧洲大陆的统一,圆大欧洲之梦,促进中东欧国家的民主、稳定和繁荣,并最终实现整个欧洲的持久和平与稳定已成为欧盟国家的共识。


  从经济利益上看,虽然欧盟各个成员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密切程度有别(德国、奥地利、北欧国家、希腊、意大利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密切⑶),但总体上看,东西欧的经济依存度已很高。目前,中东欧国家与欧盟的贸易比重占这些国家贸易额的一半以上,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各占本国的70%、60%、50%,达到了欧盟国家之间的。从投资方面看,中东欧国家与欧盟为邻,劳动力素质较高,但劳动成本低于欧盟国家,因而是欧盟较为理想的投资场所。另外,中东欧国家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多,东扩后欧盟经济空间将得到极大扩展,从而有利于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总之,欧盟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现实出发,同时怀着极强的"道德使命感",决心将中东欧国家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圆大欧洲之梦,求大欧洲之长治久安。


  2.就中东欧国家而言,同样有着历史传统、地缘政治和现实经济利益的多种考量。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心理上看,中东欧国家都自视为欧洲的一部分,在脱离原苏联的控制后,都热切地希望"回归欧洲",而取得北约和欧盟成员国资格则被视为回归欧洲的最佳象征。


  从地缘政治方面看,只有融入欧洲,才能取得安全保障。加入北约提供的是硬保障(军事安全),而加入欧获得的则是政治、经济和安全上的综合保障。在地缘政治方面,波罗的海国家、波兰似乎更希望全面融入欧盟,因为它们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俄罗斯的入侵,因而更希望加入欧盟来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


  从经济利益上来看,欧盟是中东欧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加入欧盟意味着进入单一市场,可以进一步扩大出口、吸引外资。除此之外,还可以享受到欧盟的大量财政补贴,同时有助于建立有竞争力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


  总之,对中东欧国家来说,加入欧盟不仅可以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更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安全保障,同时能捞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可谓一石数鸟,一举多得。



五、 欧盟东扩面临的主要挑战:都有难题


  此次欧盟示扩,雄心之大,大于既往;然而其难度之大,也为前所未有。东扩对欧盟和中东欧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东扩,双方都有一些棘手的问题要解决。


  1.就欧盟方面而言,欧盟东扩主要面临在大挑战:即财政政策的挑战、决策机制的挑战以及成员国内极右正常的挑战。财政政策方面:欧盟的预算结构中,共同农业基金和地区结构基金两项就占到了总预算的80%,其中,农业基金一项就占50%。其主要受惠国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等。多年来,欧盟内部一直为财政摊款和受惠不均而争吵不休,头号出资国德国一直在抱怨负担太重,要求减少其摊款份额。而申请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中,除塞浦路斯外,其他国家都将是欧盟资金的纯受益国,其中仅农业补贴一项欧盟就要增加30%的支出。显而易见,欧盟的财政政策若不改革,则东扩后欧盟将不堪财政重负。


  决策机制方面:欧盟现有的机构和决策体制基本上还是沿袭欧共体初创时的模式,在目前情况下已经显出种种缺陷和不适。1996年到1997年,欧盟政府间会议曾将机构改革问题作为重要议题,但终因问题敏感,分歧过大而未果。欧盟面临主要难题有:


  一是欧盟委员会的规模问题。委员会是欧盟的招待机构,负责欧盟的日常事务。目前委员会共有20人组成,其中英、法、德、意、西5大国各2名,其余10国各1名。假如照此类推,则欧盟扩大后,委员会的成员将达到30多人,如此庞大的机构很难保证工作效率,甚至有陷入瘫痪的危险。


  二是欧盟理事会的表决权分配问题。作为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的表决方式有两种,一致通过和多数通过。一致通过意味着每个国家都有否决权,多数通过又分为简单多数和特定多数,简单多数每个国家一标,过半即可通过;特定多数采用加权投票法,每个国家的投票权不同,英、法、德、意各10票,西班牙8票,荷、比、希、葡各5票,瑞、奥各4票,爱、丹芬各3票,卢森堡2票,共87票,满62票通过。欧盟扩大后如何分配表决权,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


  三是理事会的表决方式问题。如前所述,欧盟在重大问题上均需一致通过,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常因一国反对而难以通过决定,严重阻碍一体化发展。假如不予改革,则欧盟扩大后势必陷于瘫痪。但限制否决权的使用,又必将面临一场激烈斗争。总之,面临欧盟历史上的最大规模的扩大,欧盟机构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极右政党的挑战:虽然欧盟各成员国对东扩的好处已达成,但各国国内的政党和民众对东扩的后果却看法不一。多年来,欧盟国家失业率偏高,排外和上情绪有所滋长,一些极右翼势力的影响有的上升。它们担心欧盟东扩后,来自中东欧国家的人会它们的饭碗,造成各失业率的进一步攀升以及社会混乱等,因而对东扩持怀疑态度。以反对欧盟东扩为主要口号的奥地利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并参加联合政府,预示着欧盟东扩还将面临着欧洲极右翼政党的干扰和破坏,阻力不可小觑。


  总之,改革财政政策、更新决策机制以及同极右翼势力的阻挠作不懈斗争,是欧盟东扩中难以避开的三道难题。




  2.就中东欧国家而言,加入欧盟首先要符合所谓的哥本哈根标准,因而入盟就成为对候选国几乎苛刻的要求。1998年3月,欧盟向中东欧10个候选国分发了《入盟伙伴关系》的文件,这份洋洋长文对每个申请国的经济和内政改革作出了非常详尽的规定。以至于不少申请国提出抱怨,认为太苛刻了。但欧盟坚持高标准,认为这样有助于候选国在内政方面加快改革。虽然欧盟通过先期预备战略以及后来的加强预备战略,对候选国提供了为数不少的财政援助,但中东欧国家要真正达到欧盟所要求的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包括农业、工业、环保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谈何轻易!


  在政治和司法方面。欧盟的哥本哈根标准和后来的队员姆斯丹条约十分强调欧盟的"共同价值观":民主、人权、保护少数民族、宗教自由等等,并要求候选国严格遵守。奥地利自由党进入政府,欧盟立即实行制裁,向外界表明了欧盟是一个"价值共同体"。土耳其就曾因为人权问题,先是被拒绝候选国资格,后虽被承认为候选国,但欧盟却不与这开始入盟谈判。可见,欧盟果断维护自己的价值观,申请国将不香港对本国的司法体制进行大量的修改。这将对申请国的国家主权提出严重挑战,甚至会引发国内的不稳定。


  最后,中东欧国家经济社会情况千差万别,加入欧盟后的处境必然不同。同欧盟成员国内出现反对东扩的声音一样,中东欧国家内部也出现了不少出于种种原因反对加入欧盟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并不占主流,但他们势必入盟的难度。


  总之,面对欧盟东扩,无论欧盟方面还是中东欧国家,都绝不会感到轻松。

  六、 欧盟东扩的前景与影响


  欧盟东扩的列车已经启动,尽管道路曲折,但东扩已成既定方针,不可逆转。欧盟方面,已在1999年3月的柏林首脑会议上通过《2000年议程》对2000-2006年欧盟的财政预算、共同农业政策和结构基金的改革方面达成了妥协。以普罗迪为首的欧盟委员会对东扩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多次强调自罗马帝国灭亡以来,欧洲第一次获得了统一欧洲的机会。并对在自己的任期内完成吸收首批新成员的工件满怀信心。就中东欧国家而言,虽然欧盟开出的要价高,条件苛刻,要完全达标十分艰难,但他们学深知加入欧盟对自己的根本政治和经济利益之所在,所以虽有怨言和牢骚,却不敢懈怠,而是积极配合,惟恐落后。


  所以,尽管曲折,东扩有望。整个东扩进程可能要持续一二十年。假如东扩最终完成,欧盟将增加到28个成员国,人口达5亿左右,欧盟的政治、经济实力将大为增强,在欧洲乃至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将显著提升,从而成为多极世界中更加令人注目的一极。


  关于欧盟制宪


  欧盟领导人2003年6月20日在希腊萨洛尼卡首脑会议上一致认为,欧盟制宪筹委会拟就的宪法草案为首部欧洲宪法奠定了基础。根据欧盟首脑的决定,定于今年10月召开的成员国政府间会议应在明年6月之前最终完成历史性的“制宪工程”。宪法草案勾勒了欧洲未来的蓝图,标志着欧盟已开始加速政治一体化进程。筹委会主席德斯坦认为,由于宪法草案将对欧盟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它已使欧洲站在了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势在必行


  欧盟制宪筹委会历经一年多的的激烈讨论,于2003年6月13日敲定宪法草案。该草案规定了欧盟的机构设置和权限,明确了欧洲公民的基本权利,为欧洲未来的发展模式确定了框架。欧盟立宪的目的是改革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使欧盟在扩大到25国之后仍能有效运作。走出这一步,是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从上世纪50年代的欧共体6国到现在的欧盟15国,欧洲联合的队伍几度扩大,成员国共同签定的条约历经修改。从《巴黎条约》、《罗马条约》和《布鲁塞尔条约》到《单一欧洲法令》、《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联盟条约)》以及修改欧盟基础条约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和《尼斯条约》,人们不难看出这些条约和现行体制已无法适应欧盟发展的需要。当年为6国设计的运行机制效率每况愈下,日益臃肿的“官僚机构”在明年接受10个新成员后将面临瘫痪的危险。制宪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意义深远


  欧盟是由条约维系紧密合作关系的一体化组织,用一部宪法取代诸多条约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首先,宪法将促进欧盟的政治体制改革,为“大欧洲”指明发展方向。宪法草案规定由常设欧洲理事会主席制取代现行的半年主席国轮值制,这不但有助于欧盟政策的连续性,也有利于提升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半年主席国轮值制虽然在表面上体现了大小国之间的平等,实际上却降低了欧盟的决策效率。另外,现有的欧盟外交与安全高级代表和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两职的权限有重叠,也轻易造成混淆。而宪法草案规定设立外交部长一职,负责让欧盟以“一个声音”说话,进而有力推进“政治欧洲”的发展。总之,宪法草案明确了权力与责任,力求使未来的欧盟政治体制更加“民主、透明和高效”。


  其次,宪法将为实现“大欧洲”理想注入动力。多年来,统一的欧洲只是一个梦。冷战结束为欧洲政治家实现“大欧洲”梦想提供了机遇,欧盟的战略性扩大步伐正改变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版图。欧元在世纪之交从理想变为现实后,欧盟已无愧为当今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但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却严重滞后,并影响着欧盟在多极世界格局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欧盟再次走到了必须进行抉择的“十字路口”。因此,欧盟领导人2001年在比利时举行首脑会议时确定了制宪战略,希望以一部适用于“大欧洲”的宪法来囊括欧盟许多条约的精髓,使之在严格规范欧盟权限和准则的基础上引导欧洲走向更加安全、稳定和繁荣的未来。因此,宪法必将为扩大后的欧盟提供可靠的生存环境,促使“大欧洲”早日成为现实。


  第三,宪法将为欧盟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障。上世纪,欧洲从世界权势的峰巅跌入了两次大战的火海,历经磨难之后又生活在冷战的惧怕之中。西欧过去50年走联合自强道路的动力主要来自避免战祸的愿望。冷战结束后,欧洲迎来统一的辉煌前景。欧盟随之制定了宏大的战略目标:建立一个“和平、统一、自由、民主、繁荣、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欧洲,使欧洲不但能成为多极世界中强大的一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而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宪法草案规定欧盟将具有法人资格,这象征欧盟正努力向主权联合的政治实体过渡。无疑,未来的宪法将强化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符合欧洲长远的战略利益,确保欧盟早日完成政治一体化进程。


  瑕不掩瑜


  但应看到,欧盟仍然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大家庭,实现理念和利益各不相同的国家的主权联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要建立一个“大欧洲”,就需要不断改革,制宪正是改革的推进剂。德斯坦认为宪法草案并不完美,各方在权衡理想和现实之后才就其达成共识。舆论认为,虽然草案不能使任何一方完全满足,也说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宪法,但它究竟为“大欧洲”航船尽早到达理想彼岸树起了新的航标。




小资料


欧洲理事会


15个欧盟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至少每6个月举行一次会议(6月和12月),根据使用单一货币进程中各成员国的经济情况确立主要的经济政策方针。欧洲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国家元首担任,并每6个月轮换一次。2003年上半年,欧洲理事会主席国为希腊;下半年为意大利。


欧洲委员会


欧洲联盟的执行机构,拥有立法建议权。该委员会负责监测申请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


《欧洲联盟条约》


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于1992年2月签署。该《条约》确立了启用欧洲单一货币的条件和时间表,在欧元创立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欧洲联盟条约》是在《尼斯条约》框架基础上制定的,使欧盟在其他领域的一体化进程取得更大进展。

2.欧元的缘起


布雷顿体系的历史作用与欧元启动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并于1月4日入市。作为欧洲单一货币和国际货币体系内惟一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它是欧盟实施其1991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迈向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步骤,体现了欧盟15国实现欧洲单一货币体系的决心,标志着国际货币体系开始从一极走向多极。欧元前的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推动了国际金融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二战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 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这为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美国统治集团认为,英国特惠制和英镑区是战后妨碍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主要障碍之一,因而美国主张“在很短的一个过渡阶段之后,不答应保护关税、贸易限额,以及诸如竞争性货币贬值、多种汇价、双边清算协定、限制货币自由流通措施等各种形式的金融壁垒存在下去”。但当时英国在货币金融领域里还有一定实力,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贸易40%左右是用英镑结算,特惠制与英镑区依旧存在,英国在世界上还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怀特计划”是从当时美国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出发,强调黄金的作用,并竭力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以便于美国对外进行贸易扩张和资本输出。它主张在战后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基金组织的任务主要是稳定汇率,实际上这是为美国输出过剩资本、控制和掠夺其他国家服务的。“凯恩斯计划”是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的困境出发,尽力贬低黄金作用,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心银行,称“国际清算联盟”,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帐户转帐进行清算。


两个方案反映了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的目的。从1943年9月到1944年4月,美、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国际货币计划问题上展开了激烈争论。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是有其历史作用的,它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币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可以自由铸造,而且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所以汇价的波动受到黄金点制约,波动界限是狭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通货膨胀严重,金市的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移动受到阻碍,金本位制陷入严重危机。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使世界的货币金融关系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它是世界货币体系的第一次危机。各国先后组成了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加强外汇管制,实行外汇倾销,进行激烈的货币战,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局面。而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混乱局面暂时得以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以其丰富的黄金储备为背景,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世界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1948—1976年为7.7%,而战前的1913—1938年,平均每年只增长0.7%。基金组织要求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实务中减少许多干扰或障碍。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国际收支危机。战后初期,许多国家由于黄金外汇储备枯竭,纷纷实行货币贬值,造成国际收支困难,而基金组织的贷款不同程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1947-1969年,基金组织贷款总额为202亿非凡提款权。但是基金组织在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前期,贷款活动范围是有限的,主要是在地区上(如欧洲支付联盟)取得的。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由于在减少限制方面有了较快发展,许多国家国际支付地位的加强,也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基金组织的贷款业务迅速增加,重点也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第三世界。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世界银行成立初期,贷款也主要集中于欧洲国家,总数约5亿美元⑺。后来,世界银行的贷款方向主要转向发展中国家,以解决开发资金的需要。此外,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布雷顿森林系统解体与欧元


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但是进入6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的加深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减弱。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至1971年,仅上半年,逆差就高达83亿美元。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 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


此后,逐年减少,至1971年8月,尼克松公布“新经济政策”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积欠外债的1/5⑾。美元大量流出美国,导致“美元过剩”,1973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欧洲美元”就达1000多亿。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前提的消失,也就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即“特里芬两难”,体系本身发生了动摇,美元国际信用严重下降,各国争先向美国挤兑黄金,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已难于应付,这就导致了从1960年起,美元危机迭起,货币金融领域陷入日益混乱的局面。为此,美国于1971年公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就使西方货币市场更加混乱。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公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开始逐步衰落,在这种形势下,新的主导性货币的出现已成为必然。


前几年,不少人认为,随着日元大幅升值,德国马克坚挺以及美元大幅贬值,美元、日元、马克三币并驾齐驱将取代美元的一统天下。但事实并非如此,德国和日本的实力短时期很难与美国抗衡,近年来,日元的大幅振荡,就已证实了这一点。而欧盟支持下的欧元则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成为惟一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这同背后支持欧元的经济实力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欧盟不同于单一的德国和日本,其整体经济规模和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均处于世界首位,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中与美元相抗衡。此外,日元、马克、英镑、瑞士法朗等也占有一定地位,分美元一勺羹。在这种形势下,欧元必将对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首先,在欧盟内部,一方面,欧盟各成员国为使欧元如期启动和启动后的稳定运行,就必须合理降低财政赤字和通胀率。这就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欧元的启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结束欧洲千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欧洲”的重要象征和必经之路,并成为保障欧盟统一大市场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


其次,在国际范围内,欧元将促使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大幅调整,加剧国际金融体系的竞争,使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进行配置。亚非等一些国家也可用欧元来减少对美元的依靠,并在某些情况下削弱美元对其经济政策施加的压力。


从欧元的运行情况看,尽管它在欧元区内表现还是良好的,支付体系运行正常,物价稳定,并给人们带来新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天地,但欧元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逐步把它们解决好,才能使成员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世界经济和贸易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欧元的现状


欧元现在是欧洲联盟的唯一货币。1999年1月1日,欧元在欧盟15个成员国中的11个成员国问世。2002年,又有一家成员国加入欧元区。这些国家成功地达到了《欧洲联盟条约》(也称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1992年确立的旨在统一欧洲经济并向欧元过渡的四项统一标准。


1999年,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有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芬兰。希腊于2000年开始使用欧元。英国、丹麦和瑞典三国没有启用欧元,尽管它们今后还是很可能使用欧元。


欧盟成员国必须在1998年5月达到下列标准。首先,每一个成员国削减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的政府开支。第二,国债必须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下或正快速接近这一水平。第三,在价格稳定方面,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三个最佳成员国上年通货膨胀率的1.5%。第四,该国货币至少在两年内必须维持在欧洲货币体系的正常波动幅度以内。


1999年1月,欧元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并答应银行和证券交易所进行欧元交易。尽管如此,欧元纸币和硬币于2002年1月才开始正式流通。在此后六个月的过渡期内,本国货币与欧元均可在欧元区内使用。2002年7月,本国货币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目前,欧元已成为3亿多人民天天使用的货币。


1998年6月,欧洲中心银行于法兰克福正式成立。该银行负责欧元的监管工作,其主要关注的就是通过实施单一货币政策促进整个欧元区内的价格稳定,确保欧元区内所有12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保持一致。尽管如此,经济政策(如税收和政府开支等)仍属于各国政府的责任范畴。欧洲中心银行董事会由各欧盟成员国国家银行的行长组成。


欧元区国家的货币汇率(相互之间的汇率和对欧元的汇率)于1999年1月1日固定,且不可撤销。成员国不能把货币贬值当作摆脱经济困难的手段。



欧元产生的动力


欧元从设想到形成各国政府的推动作用很大,但欧元登台后,欧元对欧洲政治和经济的推动作用就很大。先是欧洲影响欧元产生,欧元产生后又改变着欧洲。跨银行、跨企业、跨市场的欧洲,必然也必须形成和出现,欧洲人的统一梦,是从血泊中诞生的,主要是从战败(而非战胜)中总结出来的。没有两次大战战败的历史,欧洲人不会有今天的眼界和境界。上溯一千年至二战,欧洲的文化,各国的争战都是扩张型的,也有关系。


欧元产生并不意味欧盟内部不存在矛盾,相反,在欧元启动的开始阶段潜伏危机,可以说欧元不会导致,但会延续欧盟内部的、原有的贫富摩擦,会出现欧洲内部的南北之争。但总的来说,摩擦系数会变小,欧元将统一一个3.5亿人的市场,除各国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外,北欧与南欧经济处在不同的水平,一旦资金、劳动力流动起来,福利差异、地价和租金的差异,保险水平的差异,会很突出,南北矛盾也自然不可避免,比如,西班牙的社会保险、地价、物价等一系列价格仅为德国的1/2至1/3,但保障却不如德国大,假如没有政治的统一,这些矛盾也不可能根本解决。所以,欧元导致欧洲的结果会有两个:一是欧洲从经济统一迈向政治统一,但路还长;二是物流在开始会加剧南北矛盾,但最终有利于缩小南北差异。

欧元将使欧元的自身形成一个大市场,但这不会使欧洲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大陆。欧元一露头,就一定会成为与美元对立的硬通货,两者是一个竞争的关系,有竞争就不会封增长闭。而且竞争会使欧元更硬,更流通。原欧盟15个成员国,只有11个首批入欧元,现在英国一方面瞪大眼睛观望,一方面私下里在欧元启动前储备大量的马克和ECU(欧洲货币单位),因为英国明显意识到欧元与美元的对立与竞争关系,而英镑难敌欧元,或者说英镑根本不会威胁欧元,欧元反倒会影响英镑,经济上,德国第一;军事上,法国第一,两国是并列首席的小提琴手。这一格局会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是英国人最嫉妒的。欧元会强化两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欧元产生让英国处境尴尬。英国储备马克和ECU,到1999年元旦,就可按固定比例换成欧元了。瑞士也正在酝酿是否用欧元,这意味着它可能要放弃中立国的立场。没有一个小的经济实体,能逃出欧元的震撼。可见,欧洲在欧元启动后的市场前景是很诱人的,尤其有德法轴心在,法国的卫星和德国的香肠,谁能拒绝不嘴馋?大家都进来了,加入了欧元区,欧洲经济会发展得更快、更稳、更好,会更加统一对外,向外发展。自我封闭是不符合欧洲从欧盟到欧元的历史规律。

欧元不会很快战胜美元,但却是唯一可与美元抗争的货币,但也面临很多历史和政治的阻力。

事实上,美国200多年的经济史,也是在欧洲压力下的竞争史,总的来说,美洲和欧洲,美元和欧元,在未来,存在一个以竞争为主,互补性存在为辅的规律,继续它们新的关系,发展一种新的历史。美国是欧洲派生出来的,近100年来,抓住时间和机会发展起来富强了,坐大了,欧元打它不倒。


  总的说来,欧元产生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欧洲自身1000多年的战乱,为扩大与割据所苦,自己舔着身上的血,反省了,这是内在的动力;其次是美国近100年来的坐大派头,压得欧洲没有太多自尊,非凡二战后,美国施恩的角色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也造就了欧洲经济和政治自强和自尊意识的复苏,五、六十年代,戴高乐的欧洲主义曲高和寡,现在是曲高合众;第三,来自亚洲的压力,非凡是近15年来,东亚整体经济推进的压力。


  俄罗斯是欧洲的近邻,美国是欧洲的远亲。但从沙俄历史上,俄国与欧洲的关系,从地缘和血缘上讲,既是近邻,更是近亲,非凡是欧洲与俄罗斯贵族,在10月革命前的文化更是血脉相承,现在俄国积弱,很依靠西方,非凡依靠德国。俄罗斯必然会受欧元影响。




  但欧元在三、五年内,难以惠泽远播俄罗斯。叶利钦的改革是在没有基础的时候,就打破了原有的制度框架。他没有邓小平的眼光,也没有很好总结十月革命后的七十年来苏联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经验,一味打破,无从建树。俄罗斯历史决定了它决不可能是西方制度的延伸和承接体,它可以分享欧元的好处,但不可能很快受惠于欧元,俄罗斯要稳定了,才能有机会分享。中国是一个有内战历史的国家,俄国则是一个有政变历史的国家。普林马科夫上台,还无法看清是否整体稳定了,反过来,俄罗斯也很难影响欧元和欧洲的进程。德国是欧洲经济重心和未来欧元的核心,俄欠德1200亿马克,相当于300亿美元,这些债务最多是短期影响德国股市,更确切地说,也就是在股市里引起一点点活水微澜,假如收不回,就当向东欧和俄国清偿两德统一的积欠。要知道,这是很小的数字,占德国年GDP的0.2一0.3%左右,西德每年投给东德的重建费用就达1100一1200亿马克,而俄国几年才能得到差不多的钱。俄长期穷下去,还不了债,就当德国人玩了一次打水漂,无论如何,不碍欧元的事。


  前面说了,俄国是欧洲的近邻加近亲,那是种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强大的欧洲会再度令俄国经济启蒙,而富裕一点的俄罗斯给欧洲一块硕大的市场,欧元、欧洲与俄国,终究是互利。


  通过亚洲金融危机,欧洲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坚信欧元,有规划地避开欧元面临的地雷。从1992年起,欧盟为欧元统一设计了减少摩擦的方案,如保险、就业、医疗、治安、洲际安全等等,可谓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还有一整套欧元启动后的应急方案。欧洲人目光远大,亚洲人只看到自己鼻子尖下的利益,因此,假如亚洲人不加强区域经济协调,21世纪,是欧洲人的世纪,还是白人的世纪。

3.欧洲中心银行体系及货币政策战略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心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做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欧洲中心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心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心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心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心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心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可福,工作人员500人。各成员国中心银行是欧洲中心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心银行体系的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心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治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心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心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心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心银行体系预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心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心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心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心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心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心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心银行行长理事会变得十分庞大,难以进行迅速有效的决策,为此,欧洲中心银行将采用“三速”投票模式,按照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分配投票权,5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4票,也就是说每5年有一国没有投票权;14个中等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芬兰、波兰等共8票,即14国中每年8个国家有投票权;8个小国如塞普路斯、爱沙尼亚、立陶宛、卢森堡等为3票,即每年3个国家有投票权。执行董事会的6名成员有永久投票权。

二、欧洲中心银行的主要职责


  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心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心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心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与德国规定的德国中心银行的首要任务是“捍卫货币”如出一辙。虽然欧洲中心银行有义务支持欧元区如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的其他经济政策,但前提是不影响价格稳定的总目标。


  和其他国家的中心银行相比,欧洲中心银行是一个崭新的机构。为增强欧洲中心银行的信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立法和财政上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心银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欧洲中心银行在指定或更换行长理事会成员以及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不得接受任何机构的指示和意见,在更换欧洲中心银行行长和理事会成员时,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政府和议会的一致同意。同样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任何政府和机构有义务尊重欧洲中心银行的独立性,不得干预欧洲中心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财政上,欧洲中心银行对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实行“不担保条款”。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欧洲中心银行有责任对其实行的货币政策进行说明。欧洲中心银行每周发表综合财务报告,每月发布中心银行体系活动报告。有关中心银行体系的活动和货币政策年度报告必须提交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心银行执行董事会成员要求出席欧洲议会有关委员会的听证会。欧盟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的成员可以参加欧洲中心银行行长理事会会议,但没有表决权。欧盟理事会主席可以在欧洲中心银行行长理事会上提出动议,供欧洲中心银行行长理事会审议。

 三、欧洲中心银行货币政策机制


  欧洲中心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将以统一的标准和条件在所有成员国内进行。但由于欧洲中心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通过成员国的中心银行来实施,因此,欧洲中心银行货币政策机制要反映各成员国货币政策机制的不同特点。目前,欧洲中心银行力争把各成员国中心银行出现不同做法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其货币政策机制不是任何一个成员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翻版。欧洲中心银行的货币政策机制包括:




1。 公开市场业务


欧洲中心银行体系内的公开市场业务将在指导利率、治理货币市场、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欧洲中心银行将主要通过回购协议购买、出售资产、信贷业务等反向交易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有四种方式,一是主要再融资业务,成员国中心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周进行一次,两周到期,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再融资利率也是欧洲中心银行调控经济的最主要的杠杆利率。二是长期融资业务,成员国中心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月进行一次,三个月到期。三是微调操作,由成员国中心银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四是结构操作,只要欧洲中心银行想调整资金结构,就可以由成员国中心银行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


2。 治理流动资金的经常便利(StandingFacility)


欧洲中心银行通过治理流动资金的经常便利提供和吸纳隔夜流动资金,规定隔夜拆借利率,并通过改变隔夜拆借利率向市场传递政策信号。欧洲中心银行使用如下两种经常便利,一是边际借贷便利,银行和信贷机构按照预先商定的利率从中心银行获得隔夜流动资金,这种预先商定的利率规定了隔夜拆借市场的最高利率。二是储蓄便利,需要隔夜流动资金的银行和信贷机构按预先商定的利率交付隔夜保证金。这种预先商定的利率规定了隔夜拆借市场的最低利率。


3。 预备金制度


欧元区内的银行和信贷机构必须根据欧洲中心银行体系规定的标准和条件,在所在国中心银行的帐户上保持最低限度的预备金,但在欧元区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受限制。

四、汇率政策的制定和协调


汇率政策是欧元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元区将在保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制定汇率政策。


1。 汇率政策的制定机制


欧元区汇率政策的制定权归欧洲理事会,欧洲中心银行和欧盟委员会也发挥重要作用。在协调汇率政策方面,欧洲理事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欧元汇率走势进行监督,向欧洲中心银行行长理事会提出有关看法,欧洲中心银行负责组织实施欧洲理事会制定的汇率政策。欧洲理事会有权决定签署有关汇率体制的协议,确定与第三国以及国际组织有关汇率政策的立场。


2。 外汇治理和干预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中心银行具有实施外汇业务的全部权力。欧洲中心银行拥有外汇储备500亿欧元,这些外汇由成员国中心银行按其所在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比例捐助。根据欧洲中心银行体系的法令规定,欧洲中心银行可以自由支配这500亿欧元的外汇储备,在必要时,还可以动用成员国中心银行的外汇储备。欧元区成员国中心银行在动用其外汇储备时,必须征得欧洲中心银行的批准,以防止成员国中心银行进行外汇业务时出现与欧元区汇率政策不一致的问题。


欧洲中心银行可在欧洲理事会的指示下,必要时,对欧元与美元、日元以及其他货币的汇率进行外汇干预。欧洲中心银行行长理事会确定如何分配外汇干预的职权范围,并根据信贷信誉、竞争价格、资产规模等标准选定进行外汇干预的银行和信贷机构。



五、跨欧自动实时清算系统


跨欧自动实时清算系统1999年1月1日正式全面运营,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欧盟每个成员国建立一个实时总清算转帐体系,二是建立一个连接个成员国实时清算系统的互连机制。它保证了以欧元进行的支付可以快捷有效地从一个成员国转移到另一成员国。非欧盟国家的实时清算系统假如具有用欧元清算的能力,也可以和跨欧自动实时清算系统互连。


欧洲中心银行体系运转几年来的事实证实,欧洲中心银行体系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

1 欧洲中心银行逐步积累了调节干预欧元走势的基本思路,即将欧元区的物价稳定放在首位,不刻意追求欧元汇率的稳定或者坚挺;

2 欧元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清算系统,这是一种货币成功运行的基础,国际贸易中以欧元结算的比重从1998年底18%上升到2001年24%;

3 以欧元计价的金融工具明显扩大,非凡是欧元债券发行的增长十分明显,目前世界债券发行量中,欧元债券已占47%,超过了美元债券;

4 欧元区成功地抵御了由于科索沃危机、欧盟委员会集体辞职、各国大选、2000年石油价格上涨、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等带来的各种经济政治冲击,2000年经济达到十年来最高增速3.4%,2001年下半年没有像美国和日本那样出现经济衰退;

5 欧元的运行得到了欧洲国家的认同,欧盟非欧元国家如英国等对于加入欧元区的态度趋于积极。

欧洲中心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第三阶段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后,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即超国家货币和超国家机构。欧元作为欧元区单一货币成为超国家货币,欧洲中心银行作为超国家的机构负责制定统一货币政策。欧元的诞生和欧洲中心银行的创建是欧洲一体化历史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空前的创新实验,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


一。 欧洲中心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


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105条的规定,欧洲中心银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欧元区物价的稳定,在不影响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支持欧盟的总体经济政策,促进总体经济活动的协调和均衡发展。然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物价稳定的目标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就如何实现物价稳定做出具体规定。


1、货币政策战略对欧洲中心银行尤为重要。首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欧洲中心银行的独立地位,但欧洲中心银行自身的声誉及其政策的可信度必须在实践中建立,欧洲中心银行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中心银行只能通过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其次,欧洲中心银行的合法性不足。现行经济中,货币本身并无真实价值,是依靠发行主体的力量支持其流通的货币,因此,一个明确的、有能力的、拥有自主资源和资源处置权并能够担当最后贷款人的发行主体是至关重要的,统一的政治实体是货币既定的前提。欧洲中心银行是没有国家的银行,欧元是没有政府的货币,欧洲中心银行并没有对欧元区经济资源的处置权力,欧元没有真正的最后贷款人,信用不足。再次,从各国的历史经验看,运用货币政策抑制物价上涨或促进经济增长往往存在1-2年的时滞,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需要通过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一系列的传导机制才能发挥作用,而传导机制本身也经常随经济主体行为或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第四,货币政策战略的制定不仅能够为欧洲中心银行提供全面、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以利决策,而且也是欧洲中心银行与公众沟通的重要途径,社会公众据此可以对欧洲中心银行的政策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为保证欧洲中心银行正常运转和其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战略至关重要。




2、货币政策战略的原则。欧洲中心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遵从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政策战略能够使欧洲中心银行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维护欧元区的物价稳定,让社会公众相信欧洲中心银行有信心和能力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行物价稳定的首要目标。第二,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即货币政策战略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并且轻易为社会公众了解和把握,社会公众能够拥有充分的信息和广泛的渠道对欧洲中心银行的决策程序和效果做出判定。第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即货币政策战略应当排除可能来自欧盟和成员国对中心银行的政治压力,独立自主行使货币政策的职能。

3、货币政策战略的主要内容。货币政策战略的核心就是要对物价目标给以明确的量化规定,同时通过对主要中间目标的选取,有效地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不同国家的中心银行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中间目标虽有差异,但一般包括: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名义收入等。


欧洲中心银行货币战略包括三个方面,(1)对物价稳定做出明确的量化定义。(2)为实现物价稳定的最终目标确定货币政策战略的中间目标,欧洲中心银行称其为两个支柱,一是公布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参考值,二是运用一系列经济指标(如经济增长率、消费、工业生产、就业、汇率、对外贸易等)对欧元区价格变动趋势及物价稳定的风险进行评估。

二。 物价稳定的量化


按照欧洲中心银行的解释,所谓物价稳定是指一年中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低于2%,而且物价稳定在中期内得以维持。物价稳定并非要求消费物价协调指数持续下降,即出现通货紧缩。之所以选用消费物价协调指数作为衡量物价稳定的指标,是因为欧盟成员国都使用消费物价指数,便于欧盟在各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欧盟和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


欧洲中心银行的物价稳定目标是针对欧元区整体的,并不为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物价形势变化所左右。物价稳定必须在中期内维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引起物价变动的一些短期因素对欧洲中心银行货币政策的干扰。导致物价变动的短期非货币因素很多,比如一国税收体制改革、国际商品价格波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这些显然是欧洲中心银行不能左右的,其货币政策自然不能因短期物价变动而改变。关注中期物价稳定,也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


欧盟统计局每月计算欧盟和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同时公布77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指数,其统计数据可回溯到1995年。消费物价协调指数的计算权重为:
-----------------------------------------

鲜活食品之外的食品(面包、饮料、烟草等) 13.4%
鲜活食品(肉类、蔬菜、水果等) 9.0%
非能源工业品 32.5%
能源产品 8.8%
服务 36.3%
-------------------------------------------




三。 广义货币供给量


通货膨胀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欧洲中心银行将货币供给量作为最重要的中间目标,明确规定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参考值为年增长率4.5%,并以三个月的移动平均值为基础计算。广义货币供给量作为中间目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德国战后的货币政策实践有关。西德中心银行长期把广义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基本实现了稳定物价的最终目标,在反通货膨胀的长期实践中树立了崇高的信誉,欧洲中心银行仿效德国的做法,会为其初始阶段的运作赢得可信度。


选取一个特定的广义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为参考值,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假如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与其参考值出现偏离,欧洲中心银行就要分析造成偏离的原因和影响,只有当这种偏离会对物价稳定构成威胁时,欧洲中心银行才会调整其货币政策。二是假如不是作为参考值,而是设定一个变动范围或高限,社会公众会对货币政策产生误解,认为货币供给量超过规定的范围,欧洲中心银行就要改变货币政策,调整利率,以使货币供给量回到答应的范围内。三是有利于欧洲中心银行灵活机动的制定货币政策,维持中期物价稳定,并通过向公众公布实际广义货币供给量与其参考值出现偏离的原因增加决策的透明度。


欧洲中心银行选定广义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为4.5%的依据为,消费物价协调指数低于2%;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潜在增长年率为2%-2.5%;货币流通速度趋势性每年下降0.5%-1%。

四。 影响价格变动的一系列经济指标


为使货币政策有效地维持物价稳定,还必须对影响物价变化的一系列经济指标做出评估。


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欧洲中心银行确定的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潜在增长年率的参考值为2%-2.5%,假如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参考值发生偏离,欧洲中心银行就会关注其原因以及对物价带来的影响。欧洲中心银行同时考虑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的其他指标如消费、投资、工业生产等。1999年,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后,经济增长速度较快,1999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8%,2000年增长3.5%,鉴于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2-2.5%参考值,欧洲中心银行从1999年11月份起七次提高利率2.25个百分点,使利率水平在2000年10月份达到4.75%。自2000年底,经济开始减慢后,欧洲中心银行采取相反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5月份起5次降低利率2个百分点,使利率水平在2002年12月份降到2.75%。


2、财政收支状况和债务负担。财政收支和债务负担不仅通过公共消费和转移支付直接影响消费和投资,而且会通过赤字和债务的融资对物价造成严重影响,并长期影响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2001年以来,欧洲经济发展速度大减,葡萄牙、德国财政赤字相继突破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部分成员国提出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对财政赤字的严格规定。对此,欧洲中心银行表示果断反对。


3、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指标。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指标是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一般来说,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会得到缓解,工资上升的可能性就响应增加。工资作为最主要的生产成本,假如其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就会对物价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最近几年,欧元区的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失业率水平在8%以上,而工资增长幅度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僵化,高福利、高税率、高标准就业保护措施、工会势力强大和劳动力流动缓慢所谓三高一强一慢是主要表现。因此,高失业率并不一定使工资成本降低,加快劳动力市场体系的改革,对货币政策战略意义重大。




4、对外经济指标。能够对国内物价造成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涉外指标主要是进出口和汇率。进出口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进出口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国内价格的变动。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进出口价格的变动,货币贬值,进口产品以本国表示的价格就会上升,而升值的情况正好相反。欧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变动不仅会影响欧洲中心银行的货币政策,反之,汇率政策本身又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资本市场发展和证券价格的变动、新技术突破带来生产率的变化、突发性政治事件、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主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等都是欧洲中心银行货币政策战略第二支柱的内容。欧洲中心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是一个整体,对所有经济指标的分析都不是孤立和机械的。


五。 当前欧洲中心银行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


1、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完全相同、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制度存在很大差异、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结构不统一,一刀切的货币政策使成员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出现很大的差异。把消费物价协调指数定为2%偏低,在一部分国家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过高的同时,另有部分国家经济低迷,有出现通货紧缩的危险。


2、成员国的经济结构、竞争能力、金融体系不尽相同,欧元启动初期,欧洲各国金融市场仍保留各自原有特点,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远远不够,货币政策的实行在传导机制上还存在不畅通的问题。其后果是利率水平的调整对每个成员国的经济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据测算,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对利率较为敏感,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敏感度现相对较小,其中,欧元区最大的国家德国的经济对利率的敏感度是第二大国法国的两倍。

4. 欧元区的经济形势、问题及前景
2002年,欧元区从2001年第四季度短暂的经济衰退中走了出来,出现复苏,但回升速度不快,并从2002年夏季开始再次走缓,第四季度GDP按季度计算仅增0.2%,低于前三个季度0.4%的水平,全年实际GDP增长0.8%,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
欧盟委员会编制的综合反映工业、建筑业、消费信心、零售业的经济信心指数从去年5月的高点99.5开始不断下降,今年1、2月份分别为98.2。经济信心指数低于100就意味着第二产业仍会出现负增长。欧盟委员会猜测实际GDP按季度计算今年一季度为-0.1-0.3%,二季度为0.2%-0.5%,2003年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2%左右,低于欧盟委员会2002年秋季猜测的1.8%的水平。
就总体而言,欧元区十二国经济虽已步入复苏轨道,但经济回升状况远不如预期。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增长依然乏力,失业状况改善不明显,股市跌宕起伏几个大国的财政状况有所恶化。导致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是:内需不足,尤其是德国、意大利和法国更为明显,表现在私人消费信心和支出双双不振,开工率不足,企业设备投资和盈利状况甚至不如上年。经济运行中较乐观的是:欧元汇价上扬且保持较高价位,出口继续保持增长,物价水平尚在正常区间。从欧盟财政货币政策方面看,各项宏观指标变化及政策选择依然受到《增长公约》的制约,今后一段时期的财政货币政策调节空间也相对有限。
一、经济复苏依然乏力
在经历了“9.11”和一场轻度经济衰退之后,欧元区经济步入了一条并不乐观的复苏轨道。2002年头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保持一种相对平缓、但起色不大的回升态势。根据欧盟公布的统计数据,2002年一、二季度,十二国实际GDP同比增长0.3%和0.6%,欧盟专家认为,实际增长幅度与OECD估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相差1.6个百分点,而且这两个季度的增长也是在上年第四季度经济大幅度下滑的基础上的微弱回升。就几个主要大国的具体增长情况而言,表现普遍不好。例如,占欧元区经济规模69.6%的三个大国(德国30.3%、法国21.4%和意大利17.9%)的经济状况明显差于其他国家。例如,法国2002年上半年实际增长仅为0.5%,德国0.3%,而意大利仅为0.2%。这三个国家的增长不仅偏低,而且是欧元区十二国中最低的。欧元区经济运行的经验表明,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与否,实际上主导着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快慢。
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同时,欧元区失业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善,整个欧元区2002年头两个季度的失业率为8.1%和8.3%,略高于上年。比较突出的是德国的失业人数不断攀升。自2001年以来,德国失业规模一直在400万关口徘徊。就失业率情况而言,其他几个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超过德国,如西班牙失业率为11.2%,希腊达9.9%,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9.0%和8.9%。由于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各成员国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纷纷裁员,预计失业率还会上升至8.4%--8.5%。
欧元区经济状况相对乐观的情况是,欧元汇率自去年春季上扬一直保持较高价位,欧元的上扬一度改变了几年来人们对它疲软形象的看法,欧元似乎进入了一个坚挺时期。实际上,欧元汇价的上升,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欧元区经济自身运行质量的提高。多数观点认为,主要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元汇价长期高估而被迫做得市场调整。同时也要看到,欧元汇价提升也对欧元区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挑战。欧元区目前的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为2.1%,处于欧洲央行认可的合理区间,而且去年初引入欧元和短期油价波动未对物价造成持续性影响。



二、问题与困难
1. 私人消费增长势头减缓
受股市下跌、油价上涨、失业率上升、公共财政状况恶化以及伊拉克危机带来世界经济放慢的影响,消费者预期收入不确定性增加,消费信心自2001年9月份以来逐月下降,2002年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1996年以来的最低点。2002年以来,消费者一直高估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严重性,欧盟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消费者预期目前的失业率在9.5%左右,实际失业率为8.6%,对物价上涨的预期高于实际水平40%。今年一季度,名义工资将比上年同期增长3%,大大高于私人消费的增长水平,因此,消费的低迷不是由于现期收入减少,而是源于消费者信心不足。
所以,当前牵制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欧元区十二个成员国内需不足,增势缓慢,上半年增长仅为0.5%。其实,内需不足早在2000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根据近几年欧元区内需求变化的曲线看,2001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一直持续了近6个月,直到2002年2月份才止跌进而出现零增长,所以说,近两年的内需不足及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同期经济增长曲线相吻合。而目前的微弱增长只能对应于现实的经济疲软性恢复。
与内需不足对应的还有,欧元区私人消费信心指数和支出双双不振。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分析报告,自2001年第四季度以来,私人消费已连续两个季度呈负增长(-0.1%和-0.7%)。2002年第二季度增长为1.6%,表明私人消费增长正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恢复阶段。根据上世纪后十年的数据分析,除了个别年份私人消费出现短期性快速增长外(欧盟拆除边境限制建立统一大市场、开放电信市场引发电信产品消费热潮或推进欧洲货币联盟等),欧元区私人消费在多数年份呈现一种平缓增长常态。因此,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很难预料欧元区私人消费会出现某种跳跃式增长。
2、投资是否恢复增长尚难预料
比私人消费更不乐观的是投资领域。2002年第三、四季度,固定资产形成分别下降了0.2%和0.1%,大大低于2001年第一季度到2002年第二季度平均下降0.8%的水平,投资下降的势头基本得到遏制。据统计,整个设备投资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6个季度为负增长。但影响投资的不利和有利因素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首先,成员国投资恢复参岑不齐,投资减慢势头放缓主要是由于意大利和德国投资出现增长,意大利废除了限制投资的法律,增加了对企业投资的税收信贷,刺激了投资的增长;德国重建遭受洪水破坏的基础设施。支持德、意投资增长的因素在2003年还会发挥作用,但力度会减弱。其次,目前的制造业开工率处于长期的平均水平上,但欧元区和美国不同,美国的投资下降是90年代后期过度投资的后果,欧元区投资下降则源于资本产出率低,投资效率不好,开工率高不一定会带来投资的恢复性增长。再次,两年多来的股市低迷,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恶化,扩张生产能力的意愿不强。第四,企业融资条件改善,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处于1999年以来最宽松的时期;经过两年的调整,企业的盈利状况开始好转,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欧元升值使国际资本流向欧元区,这些因素有利于投资恢复。
设备投资不振首先反映出企业家对前景看淡,不愿意投资,这一点与整个内需不足是密切相关的。其次也与欧元区各成员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大周期有关。从总体上看,欧元区各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产业及产品,偏重于面向外部市场,加上欧元区税收和工资成本长期处在高位且不断上升,内部投资回报和税收条件已经明显不如外部市场非凡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一方面出现了国内设备利用率逐年下降的局面(欧元区内抽样调查平均为80.8%);另一方面各大企业又把一些能吸纳劳动就业的产业向外转移。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的劳动成本和企业税收负担仍在增加,这种增长又与欧盟现行的社会福利体制和税收政策密切相关,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长期投资信心不足。

3、对外贸易处境艰难
2002年,对外需求对欧元区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拉动作用,经济增长的一半来自净出口。但从5月份开始,欧元兑世界主要货币迅速升值,除亚洲和东欧国家外,其他地区经济差强人意,2002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的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正转负。今年以来,欧元继续升值,5月,欧元兑美元汇率由2002年的年底的平价水平升值1.19美元,比2002年的平均水平大幅度升值,和12个工业化国家相比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8%。欧元升值使欧元区产品价格竞争优势恶化,今年一季度,外需对经济的拉动将为负值。
4、欧元升值对欧元区经济没有太大影响
汇率升值通过不同的渠道作用于经济发展。一方面,会损害价格竞争优势,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另一方面,能降低进口价格,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压低利率水平,刺激内需。汇率升值对经济是福是祸依靠于汇率升值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内需和外需替代状况。假如欧元升值是美国放松货币政策造成的,那么,欧元区出口会受到严重影响,欧元区短期利率下调对内需的刺激作用抵消不了出口的下降,欧元区经济会有所下降;假如欧元升值是由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过大,造成美元风险升水,投资者对欧元资产需求增加,那么,欧元升值会大大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对欧元区经济增长利大于弊。从目前的情况看,欧元升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美欧利率差增大和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过大的原因,也有伊拉克危机使欧元成为避险货币、欧元过分贬值、美国经济发展低于预期等原因,但总的来看,欧元币值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相比仍低于20年来的平均水平,欧元的升值态势是受到欢迎的。
5、核心通货膨胀率走低
欧元升值有利于压低欧元区的物价水平,但石油价格上涨又抬高了物价,从去年9月份开始,欧元区的消费价格指数略有上升,今年1月份为2.2%,2月份为2.3%。不包括能源和食品在内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不断走低,今年1月份核心通货膨胀率由去年12月份的2.2%降至2%,2、3月份会继续降低。假如伊拉克战争能迅速结束,石油价格将很快恢复到22-28美元/桶的水平,欧元区的通货膨胀预期会下降,这为欧洲中心银行进一步降低利率奠定了基础。
2002年以来,欧洲股市受美国经济和股市影响而动荡不止。股市波动又给实体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以德国股市为例,2002年以来德国股票市场股价一路下跌,跌至2769点,比年初缩水30%左右,跌幅与美国道指不相上下,而德国的二板市场几近关闭。欧洲其他几家股市也与美、德股市波动情况相近。股票市场的下跌已经远远超出市场自身挤压泡沫的技术调整范围。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原因,股市动荡的传导机制更加灵敏,从而使调节经济的难度加大。近来,股市受美国影响有所上扬,但真正的前景还难以预料。
此外,欧元区还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截止到目前,德国和葡萄牙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超出欧盟《稳定增长公约》规定的界线(3%),意大利和法国正在逼近这一界线。预示着这几个国家的财政回旋余地更加困难。



三、前景
最近在德国基尔举行的一次世界经济形势研讨会上,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对包括三国经济在内的欧元区经济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2002年欧元区各国经济面临的内外条件,如内需不振、私人消费和投资偏低,部分国家遭受洪灾、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反恐战争及油价变动等因素,而不得不调低其猜测值。事实上,其后不久,IMF等机构均对2002年的猜测值做了部分下调。结果还是没有能达到一再下调的猜测值。
尽管如此,欧元区经济并不像日本经济经历十年沉疴而长期萧条,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某些暂时出现的问题,尚不会构成中断经济复苏的要害因素。而且由于欧盟经济一体化继续推进,欧盟东扩日程表进一步明晰,非凡是货币一体化的积极效应正在释放。这些都将对欧元区经济带来积极推动作用。当然,目前面临的困难涉及到结构矛盾和欧盟政策体制问题,加上当前世界经济非凡是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受阻等影响,上述问题不会在短期内消除,所以,欧元区经济回升将呈现一种缓慢和渐进的回升势头。

欧盟的财政政策面临调整
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成员国的财政政策设定了标准,但2001年以来,一些成员国相继违反公约的要求。《稳定与增长公约》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财政赤字定义为结构性财政赤字;二是政府的投资性财政支出不列入赤字中;三是财政赤字和债务挂钩。
1996年6月通过的《稳定与增长公约》是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重要支柱,这个公约为欧盟成员国的财政政策设定了标准。可如今,这根支柱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和质疑,首先,新上台的右翼意大利、法国政府相继要求放宽《稳定与增长公约》的限制,以便实施减税政策。最近,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公开批评《稳定与增长公约》是傻瓜公约,从而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稳定与增长公约》前景如何以及欧盟的财政政策会如何改变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一、《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现代国家调控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工具,两者往往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内,以价格稳定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由独立的欧洲中心银行执行,财政政策则基本分散在成员国内。因此,欧盟的财政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又有其独特性。
传统的经济一体化有关财政政策的理论认为,经济货币联盟应在联盟水平上集中大部分国家预算,以便使受到冲击的国家得到转移支付,减少经济的不稳定性。假如不能做到财政政策中心集权,应答应成员国灵活使用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扩大财政赤字,应对各种事件对本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冲击。但某一成员国持续的财政赤字会给其他成员国经济带来负面溢出效应,假如某些成员国财政赤字和债务持续增长,必然导致国债发行量增加,推升联盟的利率水平,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影响联盟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增加其他国家的政府债务负担,干扰联盟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欧盟经济货币联盟内部要求财政政策灵活性和财政赤字与债务溢出效应的矛盾,决定了在保留成员国一定灵活性的情况下,必须对财政纪律施加严格的限制。
因此,在德国的坚持下,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上通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进一步明确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规定的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等一些财政原则,确定了财政政策协调的规则、实施过度财政赤字的条件、出现过度赤字的惩罚措施、建立预警机制监督各国财政状况的发展等,保证在中期内(从1997年到2004年)实现财政基本平衡或者略有盈余。《稳定与增长公约》被认为是欧盟经济稳定和增长的根本保证,也是欧元稳定的基石。《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原则也是欧盟作为国家合作组织区别于主权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执行情况
在1990年前,欧盟的财政政策有两大问题,一是结构性赤字居高不下,导致公共债务迅速累积;二是财政行为倾向于顺周期,起不到稳定经济的目的,到1990年,欧盟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5.3%,其中欧元区国家为6%。1990年以来,为实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的目标,欧盟国家通过实行增加财政收入和减少财政支出的办法调整财政政策,到2000年,欧盟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降至0.4%,其中欧元区国家降到0.8%。欧盟国家财政赤字的减少不仅得益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实施,更主要是欧盟经济的增长。90年代,尽管欧盟经济和美国发展相比相形见绌,但1991-2000年,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1997年后,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2.5%,其中2000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3%。
追赶美国的客观要求和财政形势好转引发了部分社会阶层要求减税的压力,欧盟为此制定了减税是否危害《稳定与增长公约》的4项标准,即只有成员国达到接近平衡或盈余的中期财政目标、减税不能是顺周期行为、必须考虑政府债务和财政状况的长期可持续性以及减税必须是综合结构改革计划的一部分。
但2001年以来,欧洲经济发展速度大减,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为1.6%,2000年预计低于1%,其中经济势力最强德国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和0.4%。各国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有的增加政府开支,有的则通过大规模减税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政府财政状况骤然紧张。德国财政赤字2001占其GDP的2.6%,今年会达到3.7%,突破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界限。经济规模排在欧元区第二的法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新上台的拉法兰政府不顾欧盟关于减税的4项条件,采取了一系列减税和增加开支的措施,2002年的政府赤字也将逼近3%的上限。另一个经济大国意大利的赤字记录一向很糟糕,经济的下滑更是让意大利人捉襟见肘。最近一段时间,意大利政府要员频频向欧盟提出各种建议,希望放松对各国财政赤字过于严格的要求。
欧盟不得不面对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现实,今年年中,欧盟委员会已决定把要求成员国在2004年达到预算平衡的期限放宽到2006年,进一步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已成为必然。



三、《稳定与增长公约》改革的方向
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尝试已在欧盟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基于维持欧元稳定和共同货币政策的考量,欧洲中心银行果断反对任何放松《稳定与增长公约》约束的举动。大多数财政状况良好的小成员国讽刺欧盟实行双重标准,对小成员国的财政实行严格的标准,而对主要成员国任意让步。部分学者认为,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会降低公约的严厉性和权威性,打击人们对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信任和信心,影响欧洲经济的长期发展。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大多数经济组织支持欧盟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
从目前的情况看,欧盟将在维持《稳定与增长公约》基本框架的情况下重新界定某些条款的内容。有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界定财政赤字的内涵,把《稳定与增长公约》中的财政赤字定义为结构性财政赤字,现在欧盟委员会正就结构性财政赤字的定义、计算方法等进行研究;二是政府的投资性财政支出不列入赤字中;三是财政赤字和债务挂钩,债务负担高的国家财政赤字不能超过3%,债务负担低的国家可放宽财政赤字的限制。欧盟的任何政策都是各成员国讨价还价的结果,《稳定与增长公约》如何修改以及其对欧盟经济、国际金融市场有何影响,人们正拭目以待。

欧元区的经济体制改革
欧元区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一模式1948年起源于德国并流行于欧洲大陆。它有四大特点,一是在坚持私有制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核心,鼓励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二是国家通过立法为经济运行制定法律框架,规范经济和市场行为;三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不断完善面向社会各阶层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让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缓解劳资矛盾。显然,这一模式与美国实行基本上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差别。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促进了欧元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九十年代以前的黄金时期,欧元区的劳动生产率大大快于美国和英国,1960-1989年30年中,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1%,英国为2.1%,而欧元区为3.7%。
但近十年来,欧元区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使其结构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制度越来越僵化,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工会组织的强大和过大、过多的国家福利导致了高水平的失业;对市场的过多管制、对国内一些部门的保护和高福利带来的大量财政赤字使投资水平低下。而反观美国,由于新经济的推动,出现了高经济增长、高投资增长和低失业率,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改善,1996-1999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达到2.5%,英国为1.3%,欧元区仅为1.1%。
尽管美国最近的经济成功能否长期改变美国的经济增长趋势还没有定论。但近几年来非凡是1995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使欧元区经济僵化的问题更加明显,欧元区的各国政府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采取措施不断的改革其经济体制,使其经济朝着有利于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一、欧元区僵硬的经济体制
1.劳动力市场的僵硬
有两个指标说明欧元区的劳动力市场不如美国的市场完善。一是就业增长率,从1973-1999年,美国的就业增长率年平均达到1.7%,而欧元区只有0.3%;二是失业率,60年代中期,欧元区的失业率只有美国的一半,而到90年代末,欧元区的失业率是美国的两倍多。有几个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一是社会福利,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比如,在美国,失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而在欧元区约为三分之一;二是企业和职工对社会保障的高贡献率和种类繁多的就业保护措施(比如: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临时工限制措施、法定最低工资和工作时间限制等)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的积极性。目前,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24.1%,而欧元区为37.5%。三是工会,强大的工会组织利用其“内部人”的权利,不顾本地的就业状况,在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等各个层次上谈判达到一些集体协议,从而抑制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积极性。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社会福利和就业政策以及工会的所有作法都严重影响就业。OECD在其《1999年就业展望》报告中就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除非这些谈判发生在一个产业中,而不是全国性的或者是在某个企业中。因此,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高社会福利、高社会保障的贡献率以及发生在某一产业内集体谈判活动。
2.资本和产品市场的僵化
对于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争论的焦点在于过多的治理规则和对某些产业的保护窒息了风险投资活动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从而抑制了投资;同时,欧元区的融资成本也大大高于美国和英国。从间接融资看,企业从银行筹资的成本比美国高的多,比如1996-1997年,美国的银行的贷款利率比存款利率平均高2.6个百分点,在英国平均高出3个百分点,而欧元区平均高出为4.7个百分点;从直接融资看,欧元区的证券市场相对较小,直接融资的比例不高,到1997年,美国和英国的股票市场的市值已相当于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而欧元区仅为50%左右。
欧元区内有数不清的规章制度。一项研究表明,创办一个新企业,在美国只需要用10天时间,花费1500美元,英国需要1周,花费1400美元,而欧元区需要约130天,花费4000美元。根据OECD的估计,商品市场上的各种规定,欧元区约有4000个,是美国的两倍,英国的4倍。劳动力商品市场上的各种规定,欧元区是美国的10倍,英国的6倍。
上述事实进一步说明欧元区的经济体制比美英两国僵硬的多,而这些无疑阻碍了就业和投资,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的增长。但欧元区内部各国的情况也不完全一致,良好的社会福利和强大的工会势力或多或少是欧元区各国的共同特征,但是各成员国的失业率却有很大的差别,奥地利和荷兰的失业率只有4%左右,低于美国的水平,而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的失业率达到了两位数。在欧元区的投资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奥地利和爱尔兰等国家的投资却强劲增长,其增速大大超过了美国。



二、欧元区经济体制改革
90年代后期,以欧元启动为契机,欧元区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加强,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和税收体系、商品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不断深化。
1.建立高质量和持续的公共财政
(1)养老金制度改革
欧元区各国的养老金制度有很大的差别,在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中也处于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但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已摆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要的议事议程上,各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有以下共同的几点:一是采取措施防止提早退休,增加老年人参加就业的比率;二是努力实现养老金缴纳和支出的平衡;三是多方筹集资金,扩大养老金的收入渠道。第四,通过加强企业和个人养老金计划,努力实现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平衡。
爱尔兰、荷兰、芬兰等国已采取了措施改革养老金制度,以保持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促进就业和合理划分不同年龄人员的负担。德国已达成共识,减少企业和个人对养老金的缴纳比例,通过提高能源税来弥补差额。
(2)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少总的税收负担。许多成员国已开始进行或预备进行涉及社会保障贡献、个人所得税、公司税以及间接税的改革,以保证税收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今年7月份,德国议会通过了德国政府提出的税制改革方案,从明年1月1日起把公司所得税率从前40%降至25%;从2002年起取消股权交易税;分三步降低个人所得税,把最高税率从目前的53%降至2003年的47%。德国税制的改革,可以鼓励法国和意大利等欧元区大国进行税制改革。
二是降低涉及劳动收入的税收,使税收体系有利于增加就业。大部分成员国降低了非工资劳动成本(企业支付的工资以外的费用,如养老金等)和劳动收入税率,提高了最低免税收入额,以刺激企业雇佣新工人,增加企业和工人签定长期合同的积极性,鼓励个人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德国、法国等5个成员国通过征收能源和环境税来转移劳动力的税收负担,法国、西班牙等9个国家降低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增值税率以增加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三是协调增值税和其他间接税。目前,各国的法定增值税率有很大的差别,对某些商品和服务的非凡处理和免税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各成员国已同意到2005年前逐步实行统一的增值税税收规则;对非居民的储蓄实行信息交换制度,取代一些国家实行的利息税办法。

2、建立更加有效的商品市场
欧元区的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市场内部的竞争不断增加,各国商品价格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根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各国价格之间的差异已从1990年的22.3%缩小到1999年的14.7%。但不同成员国在以贸易依存度、利用外资和跨国并购等为指标度量的本国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近几年来,价格趋同的速度相对于90年代初已经放慢。此外,服务业、建筑业和公共采购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市场。
(1)加强统一大市场的各项立法的实施
统一大市场各项立法的执行程度在不断的提高,统一大市场的各项立法框架在各成员国已经基本建立了起来。到1999年年底,有10个成员国已经把96%以上的欧盟市场的法律移植到本国,最慢的希腊也已经把欧盟93.8%的法律移植到了本国。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有关部门限制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已经取消或放松,比如商店开业的法律已大大放松,10年前,商店在晚上和星期日营业几乎不存在,但现在已经非常普遍。
(2)进一步改革竞争力政策
竞争力政策在保证和提高商品市场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成员国在竞争力立法现代化和减少政府补贴方面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
1999年,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荷兰和奥地利等国家加强竞争力治理局的权利和独立性。有9个国家的竞争力治理机构有权强制处理企业之间的合同和企业滥用其统治地位的问题。
在政府补贴方面,各国加强了有关的立法,取消或减少了对铁路、煤炭、航空、造船、金融服务业等行业的补贴。

3、对外贸易处境艰难
2002年,对外需求对欧元区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拉动作用,经济增长的一半来自净出口。但从5月份开始,欧元兑世界主要货币迅速升值,除亚洲和东欧国家外,其他地区经济差强人意,2002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的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正转负。今年以来,欧元继续升值,5月,欧元兑美元汇率由2002年的年底的平价水平升值1.19美元,比2002年的平均水平大幅度升值,和12个工业化国家相比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8%。欧元升值使欧元区产品价格竞争优势恶化,今年一季度,外需对经济的拉动将为负值。
4、欧元升值对欧元区经济没有太大影响
汇率升值通过不同的渠道作用于经济发展。一方面,会损害价格竞争优势,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另一方面,能降低进口价格,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压低利率水平,刺激内需。汇率升值对经济是福是祸依靠于汇率升值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内需和外需替代状况。假如欧元升值是美国放松货币政策造成的,那么,欧元区出口会受到严重影响,欧元区短期利率下调对内需的刺激作用抵消不了出口的下降,欧元区经济会有所下降;假如欧元升值是由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过大,造成美元风险升水,投资者对欧元资产需求增加,那么,欧元升值会大大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对欧元区经济增长利大于弊。从目前的情况看,欧元升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美欧利率差增大和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过大的原因,也有伊拉克危机使欧元成为避险货币、欧元过分贬值、美国经济发展低于预期等原因,但总的来看,欧元币值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相比仍低于20年来的平均水平,欧元的升值态势是受到欢迎的。
5、核心通货膨胀率走低
欧元升值有利于压低欧元区的物价水平,但石油价格上涨又抬高了物价,从去年9月份开始,欧元区的消费价格指数略有上升,今年1月份为2.2%,2月份为2.3%。不包括能源和食品在内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不断走低,今年1月份核心通货膨胀率由去年12月份的2.2%降至2%,2、3月份会继续降低。假如伊拉克战争能迅速结束,石油价格将很快恢复到22-28美元/桶的水平,欧元区的通货膨胀预期会下降,这为欧洲中心银行进一步降低利率奠定了基础。
2002年以来,欧洲股市受美国经济和股市影响而动荡不止。股市波动又给实体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以德国股市为例,2002年以来德国股票市场股价一路下跌,跌至2769点,比年初缩水30%左右,跌幅与美国道指不相上下,而德国的二板市场几近关闭。欧洲其他几家股市也与美、德股市波动情况相近。股票市场的下跌已经远远超出市场自身挤压泡沫的技术调整范围。但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原因,股市动荡的传导机制更加灵敏,从而使调节经济的难度加大。近来,股市受美国影响有所上扬,但真正的前景还难以预料。
此外,欧元区还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截止到目前,德国和葡萄牙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超出欧盟《稳定增长公约》规定的界线(3%),意大利和法国正在逼近这一界线。预示着这几个国家的财政回旋余地更加困难。



三、前景
最近在德国基尔举行的一次世界经济形势研讨会上,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对包括三国经济在内的欧元区经济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2002年欧元区各国经济面临的内外条件,如内需不振、私人消费和投资偏低,部分国家遭受洪灾、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反恐战争及油价变动等因素,而不得不调低其猜测值。事实上,其后不久,IMF等机构均对2002年的猜测值做了部分下调。结果还是没有能达到一再下调的猜测值。
尽管如此,欧元区经济并不像日本经济经历十年沉疴而长期萧条,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某些暂时出现的问题,尚不会构成中断经济复苏的要害因素。而且由于欧盟经济一体化继续推进,欧盟东扩日程表进一步明晰,非凡是货币一体化的积极效应正在释放。这些都将对欧元区经济带来积极推动作用。当然,目前面临的困难涉及到结构矛盾和欧盟政策体制问题,加上当前世界经济非凡是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受阻等影响,上述问题不会在短期内消除,所以,欧元区经济回升将呈现一种缓慢和渐进的回升势头。

欧盟的财政政策面临调整
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成员国的财政政策设定了标准,但2001年以来,一些成员国相继违反公约的要求。《稳定与增长公约》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财政赤字定义为结构性财政赤字;二是政府的投资性财政支出不列入赤字中;三是财政赤字和债务挂钩。
1996年6月通过的《稳定与增长公约》是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重要支柱,这个公约为欧盟成员国的财政政策设定了标准。可如今,这根支柱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和质疑,首先,新上台的右翼意大利、法国政府相继要求放宽《稳定与增长公约》的限制,以便实施减税政策。最近,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公开批评《稳定与增长公约》是傻瓜公约,从而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稳定与增长公约》前景如何以及欧盟的财政政策会如何改变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一、《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现代国家调控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工具,两者往往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内,以价格稳定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由独立的欧洲中心银行执行,财政政策则基本分散在成员国内。因此,欧盟的财政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又有其独特性。
传统的经济一体化有关财政政策的理论认为,经济货币联盟应在联盟水平上集中大部分国家预算,以便使受到冲击的国家得到转移支付,减少经济的不稳定性。假如不能做到财政政策中心集权,应答应成员国灵活使用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扩大财政赤字,应对各种事件对本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冲击。但某一成员国持续的财政赤字会给其他成员国经济带来负面溢出效应,假如某些成员国财政赤字和债务持续增长,必然导致国债发行量增加,推升联盟的利率水平,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影响联盟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增加其他国家的政府债务负担,干扰联盟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欧盟经济货币联盟内部要求财政政策灵活性和财政赤字与债务溢出效应的矛盾,决定了在保留成员国一定灵活性的情况下,必须对财政纪律施加严格的限制。
因此,在德国的坚持下,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上通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进一步明确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规定的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等一些财政原则,确定了财政政策协调的规则、实施过度财政赤字的条件、出现过度赤字的惩罚措施、建立预警机制监督各国财政状况的发展等,保证在中期内(从1997年到2004年)实现财政基本平衡或者略有盈余。《稳定与增长公约》被认为是欧盟经济稳定和增长的根本保证,也是欧元稳定的基石。《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原则也是欧盟作为国家合作组织区别于主权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执行情况
在1990年前,欧盟的财政政策有两大问题,一是结构性赤字居高不下,导致公共债务迅速累积;二是财政行为倾向于顺周期,起不到稳定经济的目的,到1990年,欧盟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5.3%,其中欧元区国家为6%。1990年以来,为实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不能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的目标,欧盟国家通过实行增加财政收入和减少财政支出的办法调整财政政策,到2000年,欧盟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降至0.4%,其中欧元区国家降到0.8%。欧盟国家财政赤字的减少不仅得益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实施,更主要是欧盟经济的增长。90年代,尽管欧盟经济和美国发展相比相形见绌,但1991-2000年,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1997年后,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2.5%,其中2000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3%。
追赶美国的客观要求和财政形势好转引发了部分社会阶层要求减税的压力,欧盟为此制定了减税是否危害《稳定与增长公约》的4项标准,即只有成员国达到接近平衡或盈余的中期财政目标、减税不能是顺周期行为、必须考虑政府债务和财政状况的长期可持续性以及减税必须是综合结构改革计划的一部分。
但2001年以来,欧洲经济发展速度大减,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为1.6%,2000年预计低于1%,其中经济势力最强德国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和0.4%。各国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有的增加政府开支,有的则通过大规模减税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政府财政状况骤然紧张。德国财政赤字2001占其GDP的2.6%,今年会达到3.7%,突破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界限。经济规模排在欧元区第二的法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新上台的拉法兰政府不顾欧盟关于减税的4项条件,采取了一系列减税和增加开支的措施,2002年的政府赤字也将逼近3%的上限。另一个经济大国意大利的赤字记录一向很糟糕,经济的下滑更是让意大利人捉襟见肘。最近一段时间,意大利政府要员频频向欧盟提出各种建议,希望放松对各国财政赤字过于严格的要求。
欧盟不得不面对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现实,今年年中,欧盟委员会已决定把要求成员国在2004年达到预算平衡的期限放宽到2006年,进一步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已成为必然。

三、《稳定与增长公约》改革的方向
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尝试已在欧盟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基于维持欧元稳定和共同货币政策的考量,欧洲中心银行果断反对任何放松《稳定与增长公约》约束的举动。大多数财政状况良好的小成员国讽刺欧盟实行双重标准,对小成员国的财政实行严格的标准,而对主要成员国任意让步。部分学者认为,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会降低公约的严厉性和权威性,打击人们对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信任和信心,影响欧洲经济的长期发展。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大多数经济组织支持欧盟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
从目前的情况看,欧盟将在维持《稳定与增长公约》基本框架的情况下重新界定某些条款的内容。有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界定财政赤字的内涵,把《稳定与增长公约》中的财政赤字定义为结构性财政赤字,现在欧盟委员会正就结构性财政赤字的定义、计算方法等进行研究;二是政府的投资性财政支出不列入赤字中;三是财政赤字和债务挂钩,债务负担高的国家财政赤字不能超过3%,债务负担低的国家可放宽财政赤字的限制。欧盟的任何政策都是各成员国讨价还价的结果,《稳定与增长公约》如何修改以及其对欧盟经济、国际金融市场有何影响,人们正拭目以待。



欧元区的经济体制改革
欧元区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一模式1948年起源于德国并流行于欧洲大陆。它有四大特点,一是在坚持私有制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核心,鼓励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二是国家通过立法为经济运行制定法律框架,规范经济和市场行为;三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不断完善面向社会各阶层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让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缓解劳资矛盾。显然,这一模式与美国实行基本上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差别。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促进了欧元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九十年代以前的黄金时期,欧元区的劳动生产率大大快于美国和英国,1960-1989年30年中,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1%,英国为2.1%,而欧元区为3.7%。
但近十年来,欧元区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使其结构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制度越来越僵化,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工会组织的强大和过大、过多的国家福利导致了高水平的失业;对市场的过多管制、对国内一些部门的保护和高福利带来的大量财政赤字使投资水平低下。而反观美国,由于新经济的推动,出现了高经济增长、高投资增长和低失业率,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改善,1996-1999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达到2.5%,英国为1.3%,欧元区仅为1.1%。
尽管美国最近的经济成功能否长期改变美国的经济增长趋势还没有定论。但近几年来非凡是1995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使欧元区经济僵化的问题更加明显,欧元区的各国政府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采取措施不断的改革其经济体制,使其经济朝着有利于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一、欧元区僵硬的经济体制
1.劳动力市场的僵硬
有两个指标说明欧元区的劳动力市场不如美国的市场完善。一是就业增长率,从1973-1999年,美国的就业增长率年平均达到1.7%,而欧元区只有0.3%;二是失业率,60年代中期,欧元区的失业率只有美国的一半,而到90年代末,欧元区的失业率是美国的两倍多。有几个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一是社会福利,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比如,在美国,失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而在欧元区约为三分之一;二是企业和职工对社会保障的高贡献率和种类繁多的就业保护措施(比如: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临时工限制措施、法定最低工资和工作时间限制等)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的积极性。目前,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24.1%,而欧元区为37.5%。三是工会,强大的工会组织利用其“内部人”的权利,不顾本地的就业状况,在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等各个层次上谈判达到一些集体协议,从而抑制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积极性。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社会福利和就业政策以及工会的所有作法都严重影响就业。OECD在其《1999年就业展望》报告中就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除非这些谈判发生在一个产业中,而不是全国性的或者是在某个企业中。因此,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高社会福利、高社会保障的贡献率以及发生在某一产业内集体谈判活动。
2.资本和产品市场的僵化
对于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争论的焦点在于过多的治理规则和对某些产业的保护窒息了风险投资活动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从而抑制了投资;同时,欧元区的融资成本也大大高于美国和英国。从间接融资看,企业从银行筹资的成本比美国高的多,比如1996-1997年,美国的银行的贷款利率比存款利率平均高2.6个百分点,在英国平均高出3个百分点,而欧元区平均高出为4.7个百分点;从直接融资看,欧元区的证券市场相对较小,直接融资的比例不高,到1997年,美国和英国的股票市场的市值已相当于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而欧元区仅为50%左右。
欧元区内有数不清的规章制度。一项研究表明,创办一个新企业,在美国只需要用10天时间,花费1500美元,英国需要1周,花费1400美元,而欧元区需要约130天,花费4000美元。根据OECD的估计,商品市场上的各种规定,欧元区约有4000个,是美国的两倍,英国的4倍。劳动力商品市场上的各种规定,欧元区是美国的10倍,英国的6倍。
上述事实进一步说明欧元区的经济体制比美英两国僵硬的多,而这些无疑阻碍了就业和投资,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的增长。但欧元区内部各国的情况也不完全一致,良好的社会福利和强大的工会势力或多或少是欧元区各国的共同特征,但是各成员国的失业率却有很大的差别,奥地利和荷兰的失业率只有4%左右,低于美国的水平,而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的失业率达到了两位数。在欧元区的投资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奥地利和爱尔兰等国家的投资却强劲增长,其增速大大超过了美国。

二、欧元区经济体制改革
90年代后期,以欧元启动为契机,欧元区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加强,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和税收体系、商品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不断深化。
1.建立高质量和持续的公共财政
(1)养老金制度改革
欧元区各国的养老金制度有很大的差别,在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中也处于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但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已摆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要的议事议程上,各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有以下共同的几点:一是采取措施防止提早退休,增加老年人参加就业的比率;二是努力实现养老金缴纳和支出的平衡;三是多方筹集资金,扩大养老金的收入渠道。第四,通过加强企业和个人养老金计划,努力实现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平衡。
爱尔兰、荷兰、芬兰等国已采取了措施改革养老金制度,以保持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促进就业和合理划分不同年龄人员的负担。德国已达成共识,减少企业和个人对养老金的缴纳比例,通过提高能源税来弥补差额。
(2)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少总的税收负担。许多成员国已开始进行或预备进行涉及社会保障贡献、个人所得税、公司税以及间接税的改革,以保证税收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今年7月份,德国议会通过了德国政府提出的税制改革方案,从明年1月1日起把公司所得税率从前40%降至25%;从2002年起取消股权交易税;分三步降低个人所得税,把最高税率从目前的53%降至2003年的47%。德国税制的改革,可以鼓励法国和意大利等欧元区大国进行税制改革。
二是降低涉及劳动收入的税收,使税收体系有利于增加就业。大部分成员国降低了非工资劳动成本(企业支付的工资以外的费用,如养老金等)和劳动收入税率,提高了最低免税收入额,以刺激企业雇佣新工人,增加企业和工人签定长期合同的积极性,鼓励个人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德国、法国等5个成员国通过征收能源和环境税来转移劳动力的税收负担,法国、西班牙等9个国家降低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增值税率以增加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三是协调增值税和其他间接税。目前,各国的法定增值税率有很大的差别,对某些商品和服务的非凡处理和免税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各成员国已同意到2005年前逐步实行统一的增值税税收规则;对非居民的储蓄实行信息交换制度,取代一些国家实行的利息税办法。



2、建立更加有效的商品市场
欧元区的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市场内部的竞争不断增加,各国商品价格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根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各国价格之间的差异已从1990年的22.3%缩小到1999年的14.7%。但不同成员国在以贸易依存度、利用外资和跨国并购等为指标度量的本国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近几年来,价格趋同的速度相对于90年代初已经放慢。此外,服务业、建筑业和公共采购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市场。
(1)加强统一大市场的各项立法的实施
统一大市场各项立法的执行程度在不断的提高,统一大市场的各项立法框架在各成员国已经基本建立了起来。到1999年年底,有10个成员国已经把96%以上的欧盟市场的法律移植到本国,最慢的希腊也已经把欧盟93.8%的法律移植到了本国。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有关部门限制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已经取消或放松,比如商店开业的法律已大大放松,10年前,商店在晚上和星期日营业几乎不存在,但现在已经非常普遍。
(2)进一步改革竞争力政策
竞争力政策在保证和提高商品市场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成员国在竞争力立法现代化和减少政府补贴方面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
1999年,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荷兰和奥地利等国家加强竞争力治理局的权利和独立性。有9个国家的竞争力治理机构有权强制处理企业之间的合同和企业滥用其统治地位的问题。
在政府补贴方面,各国加强了有关的立法,取消或减少了对铁路、煤炭、航空、造船、金融服务业等行业的补贴。

(3)电信和电力等公用事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进步
公用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和增加潜在的生产能力。各国公用事业的自由化一直在进行,但不同部门的自由化速度不尽相同。电信和电力部门较快,天然气、铁路、自来水和邮电等部门较慢。
过去十年,各国在电信行业都实行了开放,引进了大量竞争者,国营电信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电信价格已大幅下跌,1997~1999年,欧盟15国的国内长途电话和国际电话价格分别下降了27%和38%。
电力和煤气市场的开放取得了进展,按照1999年2月开始实施的欧盟共同电力指令,欧盟的电力市场1999年要开放26%,到2000年达到30%,2003年前要超过35%,根据这一指令所有的成员国都在开放本国市场,某些国家的电力价格已开始下降。煤气指令的实施日期截止到2000年8月,奥地利将在今年全部开放其市场,爱尔兰将开放其75%的市场。
铁路、自来水和邮政的改革相对较慢,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铁路部门,大多数成员国已对基础设施治理和服务运营进行了分离。
(4)简化创办新企业的手续
欧元区的各成员国已意识到申请设立新企业的各种障碍,如复杂的手续、较高的注册资金和有限的信息等。为鼓励建立中小企业,许多成员国已开始对小企业的注册实行一条龙服务以缩短审批时间,同时降低注册费用。
(5)鼓励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
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1998年,欧盟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为2.8%。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深化资本市场的改革,加快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欧元区各国政府和欧盟强调要进一步减少各成员国在金融制度和规则方面的差别,创建统一的金融市场,更好的发挥风险资本市场的作用。欧元的启动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统一的、流动性强的金融市场的建设。
从欧盟的政策看,欧盟的金融服务行动计划正在得到实施:1999年欧盟发表了养老金计划纲要,制定了监管养老金运做的办法;和欧洲证券委员会合作制定了区分综合投资者和零售投资者办法草案;制定了为零售金融产品和服务购买者提供真实和全面的信息的文件。此外,为发展风险投资市场,欧盟果断推动了风险资本行动计划。
从各成员国的情况看,各成员国都采取了措施发展各自的资本市场。法国、意大利、英国、荷兰、丹麦等国家制定了中小企业创新金融支持办法、税收减免办法、雇员所有权和持股办法等政策,放松了养老金和保险金投资的数量限制。
随着欧元的启动和欧元区的资本市场的改革,欧洲的资本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两个最大的变化是企业的兼并浪潮和企业债券市场的涌现。1997年以前,欧洲的企业兼并每年都在1000亿美元以下,1998年达到6800亿美元,1999年达到12000亿美元。今年7月份德国降低公司所得税率和取消股权交易税的举措,会鼓励更多的企业兼并活动。欧元区的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进行融资,1998年美国通过标准普尔评级发债的企业有2500家,而对欧元区提供同样服务企业只有70家。1998年以前,欧元区发行的企业债券每年不到400亿美元,而1998年以来,债券市场迅速发展,1999年企业债券发行量达到1200亿美元。
4、更好的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欧元区各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一直将失业问题作为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997年以来,先后提出了卢森堡、加迪夫和科隆三个就业方案,这些就业方案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劳动力市场的改革。而劳动力市场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失业者依靠于社会福利转向基于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的预防性措施。预防性措施主要包括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失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等;此外,许多成员国还改革了其福利制度,严格了领取失业金的标准和可工作的条件;鼓励临时工和妇女就业;改革僵硬的就业保护立法,降低解雇工人的成本以鼓励企业雇佣工人等。
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增强,就业保护有所减少,出现了一些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小时工和临时工明显增加,到1998年,欧元区小时工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已达到了14.6%,自60年代以来首次超过了美国的水平。就业保护的减少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大大减少了工会的力量,工会会员的人数减少,罢工活动大幅度下降。
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对就业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就业形势明显改善。到2000年6月,整个欧元区的失业率降到了9.1%,是1992年6月以来最低的。从1996到2000年,平均年经济增长率为2.5%,和1983至1987差不多,但就业增长率是那时的两倍,欧元区的就业弹性系数(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长速度之比)明显高于80年代,已接近美国的水平。



三、欧元区的经济改革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欧元区的经济体制改革也面临着许多困难。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80年代里根总统当政时期,欧元区在经济改革方面已落后10年多,改革不会一蹴而就。首先,欧元区工会的势力依然非常强大,法国政府就由于工会的反对放弃了对税收和养老金的改革计划,一项调查表明,把欧元区的社会保障水平降到美国的水平对欧元区的公民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幅度改革税收体系和降低税率在欧元区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欧元区的经济货币联盟建设是史无前例的,无经验可寻,需要长时间的探索。欧元区各个国家“民族主义”盛行,每一项经济改革措施无一不是讨价还价的结果,经济政策的决策成为政治选择,因此往往不是最优经济政策。
但是,无应质疑,欧元区各国政府和欧盟在财税、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了欧元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长,从1999年下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今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5%,是十年来增速最高。未来一段时期,欧元区经济可望进入长期、稳定增长阶段。

5. 各国对欧元的态度
  欧元的诞生是本世纪末国际金融领域中发生的最重大事件。欧元启动半年来,其汇价虽然不断走弱,但从总体的运行情况来看,尚属顺利,欧元这一新货币已被国际金融市场所接纳,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应该说欧元已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不少国家或地区在欧元启动前后,明确了其对欧洲统一货币的政策取向和态度,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欧元出台作出了不同反映和必要的预备。
一、欧盟内部国家
  未首批加入欧元的欧盟国家中,向欧元靠拢的势态明显。希腊由于未能达到入围标准而被拒之欧元门外,其态度不言而喻,预计将继续努力向欧元标准靠拢,意在2001年加入欧元。丹麦、瑞典则日趋转向早日加入欧元,欧元启动运作顺利增强了两国公众的信心,国民对欧元的信心较1998年增加了5%,现在两国担心在欧盟中由于未加入欧元而被冷落,两国领导人均表示希望在2000年或2001年前能加入欧元阵营,追上欧盟推动经济发展的班车。
  最近态度转变最为明显的应属英国。欧元启动前英国内辩论是否加入欧元时,国内反对加入欧元的呼声甚高,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预言:欧元实行三年就会自行垮台。1991年,以外汇投机家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曾经狙击英镑,虽然英国付出了代价,但最终仍未能保住英镑汇率的稳定,从而迫使英镑退出了欧洲浮动汇率机制;时至1997年欧元启动前夕,仍有一些英国公众认为加入联合浮动机制使国家经济倒退了20-30年,我们为什么还要加入欧元呢?英首相布莱尔1997年底也曾表示在其任内不会考虑加入欧元。然而1999年刚过,欧元的发展趋势和启动的轰动效应使英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加入欧元问题。
  无论从金融市场、综合国力、经济实力、贸易关系等方面而论,英国都是欧盟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欧元区也是英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欧元的顺利启动使英国政府愈加感到英国置身在欧元区之外处境尴尬,英国工商企业无法回避欧元的存在,伦敦金融市场和英镑都将倍受欧元的压迫。同时,为了支持欧元实行,欧盟内部对于区内、区外国家也有某些不同限制,例如英将面对欧洲央行在欧元清算透支便利方面与欧元国家区别对待政策。尽管英国人眷恋英镑还能留存着昔日大英帝国的辉煌,国内1999年2月中旬报界公布最新民意调查仍有52%的人反对加入欧元,而2月23日布莱尔首相就英加入欧元问题向议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不能再对欧元的存在视而不见”,英国继续留在欧元区外将违反国家利益;布莱尔要求各行业从现在起就需对电脑系统改造等方面进行预备,为尽早在英推行欧元创造条件,并首次提出分三个阶段加入欧元的时间表:第一阶段,在下次大选后由政府决定英国加入欧元的经济条件是否成熟,并在4个月内就加入与否举行全民公决;第二阶段,假如公决通过,则在两年半以内开始在英国使用欧元;第三阶段,欧元与英镑并行流通的过渡期为6个月。就此推测,如进程中无非凡情况,2003年欧元则可能在英国流通,而英镑将可能在2004年退出历史舞台。显然,英国政府考虑了欧元出台后欧洲金融体系和世界金融格局变化的大趋势之后,作出了尽早加入欧元的决策。

二、其它欧洲国家
  瑞士处于欧元区的包围之中,今后经贸注来使用欧元的比例将不会占少数,不少瑞士机构已感到未来欧元完全作为法定货币流通之后的压力;然而,欧元实行之初的不稳定因素使瑞士法郎成为“避难货币”,资金的涌入对瑞士有利。其处境可谓隔岸观火。但是多数观点认为,假如处于强大的欧元区包围之中的瑞士不积极地考虑向欧元靠拢,其经济、贸易、货币的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
  与欧盟地缘关系最为紧密的三个西欧大公国摩纳哥、梵蒂冈、圣马力诺都没有本国货币,摩纳哥使用法国法郎,梵蒂冈、圣马力诺使用意大利里拉。基于地理、历史、国力和国家关系等原因,可以说该三国必然要紧跟欧元。欧盟已经同意三个小国使用欧元,三国应根据与欧盟签定的条件发行欧元纸币、硬币及货币凭证,具体协定将由法国、意大利分别与三个小国进行谈判。
  欧元启动几年来,对近邻东欧的影响错综复杂,可谓利弊兼而有之。随着欧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作用日益重要,以及欧元即将面市,如何趋利避害,是东欧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欧元的实施有利于欧盟的经济增长和市场繁荣,从长远看也有利于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东欧与欧盟的经贸关系。欧盟现为东欧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占这些国家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二左右;欧盟前十位外贸国中,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分别占第七、九、十位。欧元区货币、汇率和市场统一,减少了东欧各国同欧盟国家间贸易结算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兑换的损失,降低了汇率风险和成本,促进东欧进一步扩大同欧元区的经贸关系;欧元启动后,欧盟投资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这有助于东欧在这个最近、最大的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股票融资,从而促进东欧经济的发展。
  但从另一方面看,在贸易交往中,12个欧元国作为同一经济实体面对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政策各异的东欧国家,必然会从中获得巨大好处。欧元的面市使欧元区内汇率风险消失,治理成本下降,区内资源和分工的调整使分散的东欧出口丧失了部分竞争优势。欧元区内原使用多种外汇的企业也因成本降低而比区外企业享受更多欧元带来的实惠。




  欧元启动以来,对内拆除了欧元国相互间经贸交往的又一道壁垒,欧元区中经济较发达国家的投资很多流向了区内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会使西欧对东欧的贸易和投资相应减少。
  过去东欧各国在外汇储备主要以德国马克和美元为主。欧元流通后,马克、法郎等十余种货币换成统一的欧元,在结算和保值等方面对东欧国家十分有利。但欧元帐面流通三年来始终比较疲软,使东欧国家变得谨慎起来。此外,英国、丹麦和瑞典迟迟游离于欧元区外,在心理上对东欧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东欧与欧盟在地缘、传统、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欧元实施对其影响比其他地区更为强烈,尤其是对那些即将加入欧盟的候选国。但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同西欧还有很大差距,相互间也存在很大差别,致使欧元对这些国家所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波、捷、匈等国预备较早,积极研究对策,适应较快;有的则缺乏预备,难以适应。
  尽管如此,欧元的实施使日益强大的欧盟更具决心和实力来吸收和消化东欧国家入盟,欧盟的强大也对东欧更具诱惑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欧元的启动和面市也是对欧盟东扩进程的一个推动。
  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国家普遍把加入北约和欧盟视为回归欧洲国家的政策目标,1997年7月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提出《2000年议程》,揭开了难度极大的欧盟东扩的历史序幕,自此表明中东欧国家和欧盟双方不仅有着共同熟悉和各自利益的基点,而且都在努力实施处于自己一方的“欧洲计划”。目前申请加入欧盟的12个国家除土耳其、塞浦路斯外,10个来自中东欧;因此桑特主席来中国演讲时有信心地表示:欧元启动十年后欧元区国家将达到25至27个。欧盟在十年内完成东扩虽面临着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摩擦、富国要“扶贫”等诸多难题,但东扩计划已经随着欧元启动进一步付诸实施。中、东欧国。家已有罗马尼亚、波兰、斯洛文尼亚、拉脱维亚、匈牙利等10个国家提出加入欧盟申请,使欧盟前主席桑特也确信欧元正式推行以后的十年中,欧元区的国家将达到26个左右。甸牙利向欧元靠拢最近,其央行已重新确定了本国货币定值中一揽子参照贷币的比重,自1999年1月1日起将欧元比例提到70%,美元比重则降至30%。波兰与西欧联系最紧密,1月1日起波兰央行决定兹罗提兑换外币价值的定价,与欧元直接挂上了钩,定价时一揽子货币中的德国马克、法国法郎或英镑己不再是参照的标准货币,而且欧元在兹罗提定价的参照货币中的比重增加到55%,美元的份额降到了45%。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的货币实行自由兑换,两国的央行正在考虑本国货币是否向欧元转换。捷克、拉脱维亚、立陶宛、克罗地亚都预备观察一段欧元发展情况之后,再确定是否放弃现有的本国货币而全面向欧元转轨。保加利亚、爱沙尼亚两国则与波兰的情形相似,本国货币定值中德国马克的地位已被欧元取代。至今只有斯洛文尼亚表示尚无本国货币向欧元转换的明确计划。

 俄罗斯被困扰在经济危机中自顾不暇,且引进外资大部分是美元,虽然德俄经济联系密切,德国是欧洲对俄最大的投资者,俄国官方欢迎欧元实施,俄银行也启动了欧元工作,最近也发表了增持欧元的言论,算是对欧元利弊有了倾向性表态。
三、美国
  欧盟使用统一货币的潜在经济意义还未能被美国的企业家真正熟悉,其结果导致许多美国的企业为欧元出现所作的预备不足。虽常见的消息均在报道美国希望欧元成功,愿意支持欧元,并希望欧元实行后美国和欧洲都能在经济上获得发展,然而美国人十分明白欧元诞生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贸易等领域对美元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将会占据非常可观的一部分美元市场。众所周知,美元作为世界最重要的货币,使美国在美元发行、国际储备货币、现钞的付息、国际结算货币、重要商品定价货币等方面均沾到了既得利益和实惠,从而直接地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刺激作用,数十年的长期作用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受益非浅,促进了美国经济地位的巩固。因此,针对具有挑战性的货币出台,美国对促进欧元发展方面所做的实际努力或推动工作甚少,大多支持是在口头上。美国在欧洲约有10000亿美元投资,而1999年以前只有少数美国公司重新安排了会计系统以便应付新货币的面世,而且越是大型的、全球化的美国公司,所做的预备越早些。
  美国政府利用科索沃地区危机,在欧元刚刚启动之时,策动“北约”对南联盟进行长期的全面轰炸,从欧美经济竞争和“货币战”角度看待这一事件,可以说美国处心积虑地策划了一个“一石二鸟”的策略,并且使美国经济从中获得了好处。对南联盟的轰炸,在欧洲方面,再次加深了俄罗斯、东欧国家与欧盟国家间的隔阂,经济上,对东欧、西欧国家都有破坏性影响,更增加了前苏联和东欧转轨型经济的不稳定性,所以对整个欧洲经济发展的前景抹上了一层阴影,并且使东欧人民心理上更加对抗“北约”国家,无疑不利于增长率低迷的欧洲经济基本面,从而使欧元在向美元挑战之初即处于劣势,欧元汇率急剧下跌。在美国方面,美元作为“避难”货币,引起短期资本流入,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弥补美国贸易巨额逆差的作用,并且对美国股市攀高、经济保持高增长均有支撑作用;同时,远离战场的美国,军火工业及相关行业产品定单因轰炸而大量增加,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经济高涨,使美国与欧盟国家的经济增长现状及猜测对比均呈明显强势,经济背景也支持了美元汇率近期走强。轰炸停止后,美国并不负担前南的重建,估计近百亿欧元的重建费用对欧盟也是一个较重的负担。
  显然,在对欧洲盟友实行统一货币表示支持的同时,美国从本身的利益出发,并不希望欧元形成对美元的真正挑战。



四、世界其它地区国家
  拉美国家经济上与美国有着地域和历史的渊源,拉美自由贸易区雏形也反映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范围,美元自然是被追宠的货币。但是国际资本市场中欧元借款在战略上具有广阔前景。除了一直被美国制裁的古巴,积极利用欧元作为替代美元的国际结算货币之外,1998年初,以欧元为债券实体的发行也在逐步增加,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家在市场大量发行30年期不带抵押品的全球债券,用以调换他们原有的布雷迪债券,一部分发行包括了提供债券票息届时可转为欧元的条款;可转换欧元的债券发行币种有意大利里拉、英镑、欧洲货币单位等。可见拉美国家利用欧元出台的机会进行融资、债务替换,推动本国经济的同时,也支持了欧元资本市场的发展。
  西非法郎在欧元启动前主动贬值,对西非经贸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该地区的外来投资者的心理方面影响较大,但究竟西非法郎平稳地与法国法郎脱钩并转为与欧元挂钩,可见欧元影响力直接向法郎区渗入。加之地中海沿岸和北非国家与欧洲的经济、政治渊源久远,欧元影响力在该地区将更甚于法国法郎、英镑等某一欧洲国家的货币,可以预言欧元对广大非洲国家的经济推动和政治影响作用将逐步深化。
  伴随6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处于“泡沫性增长”问题困扰之中,又或多或少受到亚洲金融动荡的冲击,使得近年来始终被不景气笼罩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借亚洲金融市场中“热钱”兴风作浪之机,日本有意乘势扩大其在亚洲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提出建立“亚洲基金”计划,却在美国的反对声中流产,此次乘欧元启动机会日本向美国回敬了一张“欧元牌”。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在欧元启动之初即走访法、德、意三国,而未访问英国,更加突出了对欧元表示支持,其积极态度胜过美国。日本的态度可能还另有含义,希望欧洲人明白在经济上意与美国抗衡时不要忘记日本也是盟友,亦或表示美元、欧元平分世界重要货币结构的秋色时不容忽视日本的经济实力。在欧元启动初期,欧盟看中了日本200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可能对欧元稳定的作用,希望能拉住日本支持欧元。
  随着欧亚区域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亚洲与欧洲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将加速发展,欧元势必将逐渐占领部分美元在亚洲的市场。亚洲国家纷纷表示在经贸交往中多一种重要国际货币供选择使用,有助于分散汇率风险,有利于双边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6. 欧元还需要经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欧元启动时,代表了一个以共同货币为纽带的地区集团。当时这个集团拥有近3亿的人口,比美国人口大约多几千万。这个集因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9.4%,占国际贸易总额的18.6%。而美国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9.6%,略高于欧元集团;美国占国际贸易总额的16.6%,明显略低于欧元集团。至于日本,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只占到7.7%,在国际贸易总额中占到8.2%,均明显低于欧元集团。在当今世界内,有可能或有能力成为一种可以跟美元分庭抗礼的货币唯有欧元。
然而,说能够成为或可能成为,并不是说欧元一启动就立即产生轰动,就立即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与美无分庭抗礼的另一种世界货币:也不是说,作为一种地区性货币或新的世界货币,任何时候都须保持“坚挺”,其实美元也不时有“坚”有“软”。欧元之所以目前表现得比较“虚弱”,是有一些当前的或短期的因素决定。例如,(1)美国的影响;(2)欧元启动,涉及到经济活动各个方面,各种操作、运转中需要有一个“磨合”、“调整”过程;(3)欧元区以外各国但都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逐步增加国际储备中的欧元比重,没有出现大量欧元取代美元的抛售美元风潮。欧元国家还努力说服日本、巴西、中国及其它亚洲国家尽可能多增加欧元的储备,但要有巨大的增加则须一个过程。
此外,欧盟经济相对封闭,从经济规模上和对外开放程度上看,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22%,而美国为25%,美国高于欧盟。美国的货物和服务进口占起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15%,而欧盟从其区外的进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0.4%,也就是说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欧盟仅为美国的60%,欧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明显小于美国。

欧盟难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2000年下半年以后,美国经济急剧降温,充当了十年世界经济引擎的美国在进入新千年后难以再主导世界经济;在衰退的边缘上徘徊了十多年的日本经济未来一段时期难以有很大作为。面对出现萎缩的美国市场和欲振乏力的日本经济,人们希望欧盟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由于欧盟经济难以摆脱美国经济的影响,其经济增长速度远低于美国,再加上其经济相对封闭,欧盟对担当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重任将力不从心,世界经济放慢已定局。
2000年以后,美国经济在持续近十年快速增长后明显放慢步伐,徘徊了约12年的日本经济依然走不出低谷。面对出现萎缩的美国市场和欲振乏力的日本经济,人们的目光自然转向欧洲,希望欧盟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那么,欧盟能否担此重任?根据其经济发展势头欧盟难以胜任。
一. 美国经济急剧降温,短期内难以再主导世界经济
美国、日本和欧盟历来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但自1992年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萧条时期,其间经历了1996年9月的短暂景气回升,但1997年4月提高消费税的政策使经济再度陷入衰退。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面对严重的经济形势,日本政府先后推出了10个财政经济对策,实行减税措施,扩大财政支出,使政府债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1.3倍,财政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短期利率水平已接近零,但日本经济仍难以好转,从1992年到2000年,日本国内总产值年均仅增长1%。由于日本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已没有多大的回旋余地,未来一段时间,日本经济难有很大的作为。
欧盟经济体制相对僵化,强大的工会势力和过大的国家福利导致了高税收和高失业,对市场的管制和对一些部门的保护使投资低下。同时,90年代初,为满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经济趋同标准,各国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从而抑制了国内需求,欧盟经济长期处于徘徊状态,1991-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尽管从1999年下半年起,欧盟经济出现转机,开始加速发展,2000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4%,但和美国90年代后期的发展相比依然相形见绌。
相对于日本经济的衰退和欧盟经济的滞后,美国经济独树一帜成为90年代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90年代的十年里,美国在高科技的推动下,新经济蓬勃发展,经济连年繁荣,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3.3%,非凡是1997-2000年,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超过4%,吸纳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新增出口,使亚洲和拉美国家迅速摆脱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防止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发生。
但是,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经济开始减慢,高科技企业利润减少导致股市暴跌,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大幅下滑,会议委员会编制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跌,其中消费者对近期经济前景猜测指数去年甚至降到了通常在衰退前才能见到的水平。消费开支和企业投资疲软导致商品积压增加,制造商们被迫大幅削减产量和裁减员工。尽管美联储和布什政府在刺激经济方面有较大的回旋余地,美国政府存在大量的预算盈余为布什政府实施大规模减税提供了条件,今年的全面减税计划将实施,但美国经济减缓已成定局。



二. 欧盟对美国经济的减慢没有免疫力
美国经济减慢会通过贸易、资本流动和汇率、在美国的欧资企业经营以及金融市场传染等四个渠道影响全球乃至欧盟的经济。
从贸易方面看,美国一直在国际市场上占最重要的地位,其进口额占全球贸易的25%左右。美国经济减缓,其进口必然萎缩,从而影响全球贸易的发展,但对各个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尽一致。日本、拉美、东南亚国家受影响较大,日本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三分之一;拉美、东南亚的经济严重依靠对美出口,非凡是电子产品有一半以上出口美国,根据高盛公司的估计,1997年以来,东南亚经济一半的增长来自对美出口的拉动。欧盟对美国的贸易只占其贸易总额的8%左右,相对于日本、拉美、东南亚国家来说受影响较小,但若美国的进口出现类似于1990年下半年和1991年上半年下降20%左右的情况,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下降1.3个百分点,其中欧盟下降0.5个百分点。
从资本流动和汇率看,美企业信心下滑、股市下跌和利润减少,会限制企业的投融资能力,企业兼并活动会大大减少,流入美国的资金会减慢甚至出现中断,假如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得不到外来资金的弥补,美元兑欧元和日元就会贬值;同时美元币值也会随短期利率的调低而下降。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上升,欧盟的经济会受较大的影响。
从金融市场看,现在世界各国的股市都在随华尔街的波动而波动。美国股市下跌,欧洲股市也难有起色。尽管欧盟股市市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50%,不到美国的一半,且股票主要有法人持有,个人持股量不大,相应的财富效应很小,但股市不振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欧盟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美经济减缓也会影响在美国的欧洲企业的经营业绩。过去十年,美国经济的繁荣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欧洲企业在美国投资,1997年以来,欧洲兼并美国企业的金额高达2400亿美元;1999年,欧洲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占美国利用外资总额2900亿美元的70%,在美国的欧洲企业销售额高达10000亿美元以上。美国经济的放慢无疑会减少欧洲公司在美国的经营利润,从而影响其国内母公司的业绩。
因此,美欧经济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尽管美国打一个喷嚏,欧洲就会患感冒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欧盟对美国经济减缓的影响没有免疫力,当美国经济繁荣时,欧盟经济更轻易发展,假如美国经济减慢或发生衰退,会严重拖累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欧盟抗冲击的能力势必大打折扣。

三、欧盟经济的增长率较低,难以承担拉动世界经济的重任
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欧盟各国加快了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步伐、欧洲中心银行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发展迅速以及欧元大幅贬值带动欧盟出口增长加快等原因,欧盟克服了1997-1998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200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十年来首次超过3%。经济增长步伐的加快也使得就业稳步增加,到2000年12月份欧盟的失业率降至8.4%,使长期困扰欧盟的就业问题得到了缓解。但由于欧元疲软和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带来的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给欧盟的价格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整个欧盟的通货膨胀率上升2.1%,其中欧元区上升2.3%,高于欧洲中心银行确定的2%的中期警戒目标。未来欧盟经济增长仍有很多有利因素,首先,欧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将继续发挥作用,欧盟的生产能力会不断提高,新经济的发展步伐会不断加快。其次,欧盟各成员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今年整个欧盟的减税幅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再次,就业形势的不断好转会使消费保持稳定增长。第四,欧盟股市的财富效应很小,不会象美国那样,因股市崩溃、财富缩水而忽然出现经济大幅减慢的情况。
然而,欧盟经济面临的挑战依然是严重的,经济体制相对僵化诱发的失业严重、投资不振和新经济发展滞后依然困扰着欧盟经济,其宏观调控能力亦待加强。首先,欧盟新经济发展依然落后,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和美国同属于发达地区,区别不明显。但以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等所谓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1999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在美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欧盟只有4.8%,对信息技术的支出美国为6350亿美元,日本为3000亿美元,欧盟仅为2500亿美元。1995-2000年,美国经济新增加部分的三分之一由新经济创造,相比之下,欧盟只有六分之一,欧盟经济没有出现类似于美国劳动生产率大幅增长的现象。经合组织和欧洲中心银行的估计表明,欧盟的长期经济增长率难以维持在2%以上。其次,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困难。欧元的诞生意味着欧元区各国的货币政策由欧央行统一实施,但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部,财政政策由12国各自掌控,因此12国政府必须密切协调经济和财政政策。但12国的发展水平不完全同步,政策实施也不一致,甚至出现偏差,统一货币政策也意味着各成员国只能利用财政政策作为其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这就导致各国政府倾向于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持本国经济发展。爱尔兰就由于今年的税收和政府开支计划与欧盟总体要求不符,受到欧盟委员会和欧央行的批评。同时,目前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仍达到2.3%,高于欧央行确定的2%的中期警戒目标,各成员国的宽松的财政政策对物价上升的影响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以稳定物价为首要目标的欧央行在降息上会采取谨慎的态度,欧盟的宏观经济政策很可能出现松财政、紧货币的组合,成员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被货币紧缩政策抵消。实际上,欧盟经济在2000年年中达到最高增速后就开始放慢,2001年以后欧盟一直在承接这一减缓趋势发展。尽管欧盟经济不会像美国那样迅速降温。欧元区三大经济区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政策制定者的估计更为谨慎,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难以支撑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
从中长期看,欧元的前景看好。不仅欧元成为了12国唯一的合法货币,而且贸易结算的地区将扩大、除欧盟国家外,与欧盟有密切贸易关系的中东欧国家、非洲14个法朗区国家、地中海沿岸国家、东南亚国家也将全部或相当部分使用欧元。“储备多元化”将使得许多国家增加欧元储备,预计到2020年欧元和美元将各占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40%左右,而欧元启动前,美元独占57%,德国马克占12.8%,日元占4.9%。可能是相信欧元的前景看好,英国首相布莱尔公布要为英国加入欧元计划进行预备,英镑将结束它700年的历史。
尽管前景看好,但荆棘尚多,欧洲中心银行在它的报告中曾说.“从许多方面说,欧元启动时具有很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欧元区面临着许多结构性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高失业率问题。这是80年代末以来一直困扰着西欧国家的难题。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欧洲高失业率问题是个结构性问题。欧洲中心银行在报告中也认为欧元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离失业率问题,并说“这个问题主要源于结构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欧元区的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缺乏灵活性造成的”,“恰当的政策应是为增加灵活性而进行结构性经济改革”。显然,这种结构性经济改革是一项长期性任务,需要各国通力合作,通过多项政策协调、配合来实现。这个问题,将继续威胁着欧洲经济和欧元地位。



欧盟本身也在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纵观欧盟曲折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欧洲一体化进程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欧盟在扩大、欧元的实施、机构改革以及共同防务问题上都存在着难以回避的棘手问题。正如英国《卫报》一篇文章指出:"今天,欧盟的希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大。"
欧盟扩大;困难重重
欧盟扩大是欧盟为适应全球多极化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而采取的一项政治决策。然而,扩大并不只是成员国数量的简单增加,更意味着欧盟与新成员国双方都要经过一段痛苦的调整、磨合、最终融合于一体化的过程。
扩大对欧盟最直接的挑战是财政负担加重。正在进行入盟谈判的12个国家的人口数占目前欧洲人口总数的30%,但他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只占全欧总值的7%,与欧盟原成员国在经济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使新成员国能够适应和赶上一化的发展,不致拖累一体化的进程,这种经济差距必须在其正式入盟前和过渡期内大幅度减少乃至基本接近。缩减经济差距固然主要是靠新成员国自身的努力,但欧盟的经济财政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东、南欧各国纷纷要求加入欧盟,本就有利用欧盟的经济援助摆脱本国经济困境、加快本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
相对于扩大后欧盟势必成倍增加的预算支出,欧盟的预算收入却是有限的。迄今为止,欧盟那些富裕的国家已为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的经济发展提供过不少经费,未来10年的扩大进程还会要求原成员国为新入盟的国家提供大量的经费。这对前几年为达到经货联盟的趋同指标实行紧缩政策而受到高财政赤字、高失业率困扰的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正因为此,各成员国都强调希望保持目前欧盟的经费支出水平,这必然导致欧盟由于财政紧张而使许多政策的实施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长期以来,欧盟所达成的一体化安排总是每一个成员国都愿意且能够接受的,这是因为初期一体化层次较低,且成员国间有更多的共同之处。但随着一体化的深化发展,预计在未来10到15年内,欧盟成员国将可能扩大到28至30个,成员国数量增多,他们之间在一体化接受程度上和承受能力上的差距拉大,难以强求一致。因此,欧盟要适应扩大的挑战,唯一的途径是分层次、分阶段地接纳新成员,内圈以完全信仰欧元和单一市场为基础,外圈是认可欧盟的政治支柱_共同外交政策、完全的民主和人权。但这种想法的困难之处在于外圈的国家不希望在10_20年的时间里充当所谓的二等成员,而圈内的国家又担心欧盟无节制的扩大会削弱他们为之奋斗了多年的一致性。
于是,无庸置疑,"到目前为止,欧盟的扩大是欧盟面临的最大挑战。假如操作失误,它可能引起经济上的一场灾难,治理上的一场噩梦。确实,它可能轻而易举地摧毁欧盟。"

冷战后的欧洲局势呈现出新的特征,持续的核对峙虽已结束,但是局部性冲突与动荡却变得异常频繁。这种变化对欧盟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形成共同的立场,还得有对地区性危机采取行动的能力。经济一体化为实现欧盟政治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欧盟的经济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但由于其成员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往往各行其是,因而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影响远远小于其在经济领域的影响,被称为"跛足巨人"。
从资源和人口方面看,欧洲应足以同美国的防务能力相抗衡,甚至可以取代美国。然而,不管是海湾危机、中东欧冲突、还是科索沃战争,一场场的危机过后,欧盟还得转向美国寻求援助。也正因此,欧盟经常被讥讽为经济巨人,政治侏儒"。20多年的欧盟政治合作已远不能适应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科索沃战争后,欧盟更加迫切地感到需要制定共同的防务政策,并建立独立的欧洲防务力量,以便在军事上逐步摆脱对美国的依靠。2001年11月,欧盟各国国防部长布鲁塞尔会议做出正式决定,于2003年以前建成一支6万人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在政治一体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到目前为止,欧盟绝不会也没有能力拥有自己完全独立的防御力量。在军事领域,每当欧洲发生事端,欧盟总是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发挥主导作用,只能主要依靠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中的困境,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仍是各国考虑的首要问题,这是欧盟实现其"政治大国"战略的一个最大障碍。各国利益不同,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上,无论大国、小国,谁也不会主动做出让步。各国仍把主权看得高于一切,其中欧洲的防务开支是美国的60%以上,但收效只有它的10%。
其次,各国在欧盟未来发展模式上的(也即对欧盟主导权)争论。欧盟对未来发展一直有两种设想,一是将欧盟发展成为一个较为松散的"国家联盟"(邦联);另一种设想便是要实现欧洲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成为"一个联邦制的国家联盟"。德国外长菲舍尔在2001年5月提出的建立"核心欧洲"的设想便属于后者。实际上,不论是"核心欧洲",还是此后出现的"双速欧洲"、"强化合作"的发展模式,都是素有"欧洲建设双发动机"之称的法国和德国提倡的一种欧洲建设模式。它主张在欧盟内成立一个由部分成员国组成的"核心欧洲",他们可以在政治和经济一体化道路上走得更快一些,作为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同时,这个"核心"是开放的,一旦条件和时机成熟,欧盟其它成员国也可以加入。"核心欧洲"论在欧盟成员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核心欧洲"的发展模式受到英国、丹麦、西班牙等欧盟成员国的反对,这些国家担心这种发展模式将造成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不平等,使欧洲一分为二",同时由某些国家主导欧洲建设。英国政府发言人曾表示,菲舍尔的建议不代表欧盟大多数成员国的立场,英国不欣赏"这个可能导致两种发展速度的欧洲体系"。
最后,美国不会坐视欧洲一体化的长足发展。欧洲的稳定和经济增长固然符合美国的利益,但美国绝不愿意失去它在欧洲事务中的主导地位,更不愿意看到欧洲变成一个独立于美国之外的全球性的政治对手。用基辛格的话来说就是:美国不会无条件地支持任何一种形式的统一 。因此,虽然美国表示希望欧洲分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对欧盟防务计划表示公开反对,但可以想见,美国绝不会从内心欢迎这一计划。美国的利益决定其不可能放弃对北约的领导权,更不会放弃对欧洲独立防务的干预,这是欧洲独立防务计划难以逾越的障碍。。假如真如一位北约官员所说:"答应这一部队在不牵涉北约的危机事态中任意使用北约的军事资产"。那就意味着,欧盟只能把它新建立的军事力量作为北约的一部分,且只在北约决定不采取行动的情况下,才在北约保护伞之外的事态发展中发挥作用。可见,欧盟并不能真正独立于北约之外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实际上并没有减少对美国的依靠程度。而假如欧盟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外交和防务,也就称不上真正的政治一体化。由此可见,欧盟要把自己建为"政治大国"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